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08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4 08:25
苏轼的人生观:
对于苏轼的人生观,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应属于儒家;另有人认为是道家的;更有甚者,说是儒道两家的合二为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先不管东坡居士的思想观念,说到人生的品味,我认为,苏轼还真有自己的一套。吟诗作对自然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大文豪,作诗当然是件快心的事同时也是他发泄内心忧愁的手段,《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便是他的真情流露。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只是吟诗作对,可能是他觉得人生应该丰富点,也可能是他的上进心所致,参加科举考取进士,从此名声更大了。
生活中的苏轼,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苏东坡虽没有四妾,但有三妻,而且一个比一个好,第三个就是他最喜欢的。在吃的方面,自然少不了苏轼的身影,他亲手泡制的东坡菜迄今流传。苏轼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否则,当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陈季常之恶妻的行为,怎么会有“河东狮吼”的有感而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3:47
苏轼的人生态度
一、 苏轼的简介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家,其作品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作品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其父苏洵、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一生几经起落,因在北宋多次的*斗争中坚持己见,多次遭到降职、罢贬,曾先后流落于黄州、惠阳及儋州。虽然历经如此波折宦海沉浮,但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很难发现郁郁寡欢、悲观叹气之作,反而是展现了一种放任自然、洒脱达观的精神面貌。为何苏轼会有如此的人生态度,而苏轼又经历了哪些人生逆境呢?通过分析苏轼逆境中所表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人精神中刚韧不挠的部分.
二、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虚无和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导倾向。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 不畏强权,不计利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参政、议政
苏轼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措施,对北宋逐渐形成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忧虑。早年,曾向朝廷进呈了策论25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任凤翔府签判时又写了《思治论》等论文,提出革新弊政才是改变积贫积弱现实的途径。表现出心系国事、锐意进取的*家风范。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为新党所不容而出任地方官。但这一挫折并未使苏轼收敛锋芒。元礻右元年司马光上台后,苏轼被调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上他自己与司马光的私人交情,他日后自然可以飞黄腾达。然而他正月任中书舍人,二月便与司马光论役法利害,引起司马光不悦,三月便被免,十月遭朱光庭*,旋又获罪。所以,苏轼在多年的*斗争和权力倾轧中,一直扮演着一种奇怪的角色。无论旧党还是新党上台,他都不讨好。但正是在这里,反映出他的为人品格的一个基本方面。那就是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
(二) 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主要的人文精神之一就是忧患精神。孔子讲:“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国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相融合。苏轼继承了这一忧国忧民与仁爱的传统精神,而又有所光大,其民胞襟怀更为广博而深挚。正是基于这种民胞情怀,苏轼对广大人民在天灾虐政下的痛苦生活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和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在他任地方官的20多年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一如既往地为百姓做好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带领百姓治理蝗灾、水灾。在密州,开仓放粮,收养被弃儿童,并呈文朝廷,为民请命。在徐州,开放铁禁,医治病囚。黄河决口时,亲自把守城门,誓与徐州城和百姓共存亡……苏轼一生为各处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杭州不少百姓家都供奉着苏轼的画像,每天向他顶礼膜拜,感念他的功德。
三、 苏轼在逆境所表现的旷达精神
旷达的人生态度中国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乐观表现,历代文人都有旷达的代表,如阮籍的放浪形骸,李白的恃才傲物,欧阳修的玩赏游戏等等,因此旷达不是苏轼所独有的,但苏轼的旷达却有着和其他文人本质上的不同之处。苏轼的旷达并非因仕途的不畅而移情别处,而是长久的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的心态,从未放弃救世济世的理想,其在儋州创办学堂就可看出这一特点。苏轼能够将旷达与积极入世有机结合,这与其思想构成密不可分。苏轼的思想中包含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苏轼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并立下兼济天下的终身志向。虽然在面对低谷是他能旷达以对,达未免有君恩未报与壮志未酬的遗憾,“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但儒家同样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这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曾多次提请离京任职,远离*漩涡。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君爱国和自我完善,也是支撑苏轼历经沉浮的信念之一,其在低谷期时刻准备着入世,他从未真正的隐退和归田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三”。
四、 结束语
苏轼不但留给后人众多的文学作品,也留给了后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拥有了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就可以真正摆脱俗世间的纷纷扰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从而能够更好的认清现实,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做事情,这也是苏轼思想闪耀今世的金玉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3:47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3:48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3:48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比较坦荡,一生为祖国的一生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最后还是比较洒脱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3:49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