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族之长鄄马才春一门中的“四代文武全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8 00: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3:41
马一鹰/文
【导言】
马氏家族之长鄄马才春一门中,有四代人,是文武全才。
【概况】
马荣尊:马贵权曾孙马才春的长子马志辕的后裔、马再睽之孙、马慕吉长子。字独鳌,号能士。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国学生 [3] 。嘉庆年间,在武冈做生意,发家致富,非常富有;道光晚年,因官司纠纷,家道中落。尽管这样,还是嘱咐孙子马祖鑫,把所有没有偿还能力的乡邻的欠条字据全部烧毁,不再追债。——来源于马寿爱姻侄王景莪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修族谱时撰写的《马独鳌府君家传》
马宗德:马荣尊长子。又名焕南、绍尧。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出生于武冈州。十五岁就成为县学学生(生员),十七岁又取得州“增广生”资格。清朝咸丰元年(1859),太平天国起义军围攻武冈城;马宗德率乡勇坚守清渠门,昼夜巡逻,毫不松解;直到新宁江诚悫率军驰援。马宗德因守护武冈城有功,成为武冈县训导(从七品)。马宗德从小天赋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三年通晓五经,文章惊动长老,书法广被收藏,钱财挥霍自如,晚年门庭冷落,靠抚子马祖鑫供养。——来源于杨昌济和陈天华的老师、湖南图书馆创建者梁焕奎撰写的《马绍尧府君家传》
马祖鑫:马宗德抚子,字云章,号锦臣;原字大才,号宝卿。出生于清朝道光三年(1823)。国学生 [3] ;因军功保举六品衔,赏戴蓝翎。
马薇垣:马祖鑫第三子。派名福炎,字希麟,号炳斋。出生于清朝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年(1886)二月,在邵阳县知县李元善(字春舫)主持的县试中获得第四名,准入县学,备受器重;光绪十六年(1890),在宝庆府知府庄予桢主持的岁试中获得第二名,进入府学,继续深造。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教于湖南最早最知名的新式学堂扶风义塾(长鄄学校前身)。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湖南学政吴树敏大宗师主持的科试中考取第一等第四名廪生,分省试用县丞。宣统二年(1910)担任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四十九标司令处一等*官。
辛亥*前夕,湖南编练完成主要由第四十九标(队长易堂龄)新军组成的第二十五混成协(又称“独立第一协” / 协统萧良臣 / 管带向瑞琮);也招募了少量新兵,战斗力较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焦达峰立即召开会议响应武昌首义,派人往浏阳,通知洪江会众进入省城;13日,陈作新召集新军安定超等人,商议军事行动方案;14日,各界代表30余人会议决定湖南成立以焦达峰、陈作新、杨任为首的同盟会战时统筹部领导起义,定在10月23日举义。不料10月21日,起义计划泄露,湖南巡抚余诚格指令新军22日开赴株洲,并紧闭城门,欲捉拿将长沙*党人;焦达峰、陈作新、杨任决定提前举义,22日起义清晨,第四十九标执行焦达峰的作战命令,东路军进入小吴门,占领环城各要塞北路军占领北门,顺利进城。义军攻入巡抚衙门,巡抚余诚逃走。下午3点,攻占巡抚部院,杀巡防营统领黄忠浩。巡抚部院门前旗杆上挂出“汉”字大白旗,湖南成为最早响应武昌起义成功的省份。
湖南宣布独立后,第四十九标和巡防营数营由王隆中率领,作为首批援鄂湘军于10月28日在大西门乘轮赶赴湖北。为支援武昌首义,湘省几乎倾尽全省兵力相助,尤其是把新军大部调赴鄂省,体现了两省人民的深厚情谊及*志士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反满的共同心声;湘军援鄂为保卫武昌首义成果发挥过巨大作用,鼓舞和稳定了湖北的军心民心,加速了清朝灭亡的步伐。
10月18日到11月27日,历时41天的“阳夏保卫战”,是辛亥*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牺牲成千上万人,为抗击清军、捍卫共和作出了巨大贡献。“阳夏保卫战”后,援鄂湘军相继后撤归省;王隆中率领的原新军四十九标回到长沙不久,即被改编为第四师,原来的官长、目兵都升官晋爵。
马薇垣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农历辛亥1911年十月十二子时(公历12月2日夜晚23点至凌晨一点)不幸去世,“葬武冈盐井壬山丙向”。辛亥*功臣、英烈马薇垣永垂不朽!
补充:
N O.1
彭友胜于1911年10月22日率领第四十九标二营后队,会同第五十标马队直扑北门——现在的湘春门。
1911年10月底-1912年12年3月,*在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四十九标担任列兵,当时的副目是彭友胜。
1951年4月,*致信彭友胜,此信已收入《*书信选集》,其中有提及“当列兵”一事,节选内容如下:“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副*程星龄先生……可将你在辛亥*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并和我同事(你当副目,我当列兵)一点向他作报告,再则将你的历史向他讲清楚。”
N O.2
马薇垣同榜秀才中的杰出人物有:中国近代民主*家、辛亥*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黄侃;中国同盟会会员、共进会的组织者和章程制订者居正;邮传部参议厅员外郎兼编译局纂修官黄为基;中国同盟会会员、江西省*参事室参事彭程万;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中国美术界的“百年巨匠”吕凤子等。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5]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参考资料
[1]
2018年马远平主编、印刷的《长鄄马氏族谱 · 第六次修谱首卷》
补充资料
[2]
明清科举,有*(秀才、举人、进士)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A、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分岁试和科试;县府试过关的童生通过岁试就是生员(庠生、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岁试成绩优良的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参加乡试。B、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C、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3]
国子监,是晋武帝“创建国子学”以来的学子们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最高学府;清朝初期,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隶属礼部,称为国学(太学);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秀才)中考核选拔,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统称为国子监生,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最高可授予五品以上的*;清朝后期,设置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新式学校,毕业考试合格的,分别授予进士、举人等出身,给予相应的官职。贡生、监生比秀才好的地方在于,就算科考不中,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比如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称为国学生、国子生、太学生,见习期满可以补授官职。
[4]
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见明 · 黄宗羲《柳敬亭传》:“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
[5]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家、教育家、书法家。*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