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山东好人——朱启舜》——前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8 22: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09:31
文/朱秋霞
2021年3月6日,由单县史志办原主任惠正法、古单朱氏理事会原秘书长朱瑞贞发起,单县志愿者联合会赵秀英、副会长冯云霞、古单朱氏理事会会长朱瑞良及本书主人公朱启舜老师、师母李秀芹等人参与,召开了《新时代好人——朱启舜》一书的座谈会。
朱启舜老师是我的恩师,可以说是我文学之路的启蒙老师,因为小升初之际,我的一篇作文被朱老师欣赏,并在全班诵读,对我的鼓励极大。
记得那时的朱老师正处壮年,衣着总是整洁利索的,说话走路都比较快速,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从未发过火,总是以讲道理的方式沟通,全班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惜只过了一个学期老师就调走了,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清晰。
因我多年在外地,与同学老师疏于联系,多年后,再见到朱老师,他已变成一位精瘦老人,精神依然矍铄。朱老师把写书的任务交给我,以这种方式帮助我,我很感恩!
这次写作机会使我近距离地了解到了朱老师的人生,对我的感触是前所未有的,非常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惭愧,只希望借此机会向老师多学习,希望能不负众望,写好作品,为完成朱老师出书的心愿尽微薄之力。
朱启舜老师出生于1939年的乱世,他的儿时很艰难,解放后十一二岁才得以上学。先后在菏泽小留集、鄄城三中。菏泽一中就读,但没有考上大学,*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代课老师,在代课这条路上,他历经了艰苦,因为祖父辈太能吃苦,省吃俭用,买了几十亩地,赶上土地改革划成份就把家庭划为了富农,当时二哥又当了*兵,去了台湾,给家庭背景加上了不好的背景,这对家中兄弟几个的打击是很大的,朱老师在*上也没有了发展机会,写了几份入党申请书都石沉大海。
他对自己要求极其严苛,一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干别人不爱干的活,接别人不爱接的乱班,始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终于命运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的克己奉公,感动了孔店大队*刘洪涛,他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刘福学校长一起往县里跑了十几趟。终于使朱老师获得了转正批文,于1973年在孔店联中转正。
后又调到高楼联中,把一个乱班教成了模范班,成为县里的典型。1981年调到王坑联中,获得“地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他参加工作后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此后,调时楼中学,曾借调乡*组织室帮忙半年,他的敬业爱岗精神令人敬佩。1985年,在写了六份入党申请书之后,他如愿入党,1995年在时楼中学退休。
退休后,依然不松懈,生活中总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修桥补路加写天气预报,助民为乐,几十年间,获得的奖项多多,至2020年,初步统计,他和他的家庭共获得各种证书和奖杯共计54个,他做的事业福泽乡邻,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成为市县乃至省的宣传典型。
朱老师能获得如此傲人的成就,与社会环境和他自身努力分不开,家风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朱氏家族在单县是为数不多的大家族,清中期曾富甲一方,乐善好施,赢得了好口碑,形成了朱氏家族“忠、孝、善、义”的家风,后代子孙皆秉承祖训家风,个个品行端正,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都做到了自立自强,从未出现过行为不端、道德败坏之人。
朱老师的曾祖父朱世强、祖父朱鸿仔、父亲朱德修,一脉传承下来的是朱氏家族不变的家风。祖父辈自小灌输给他勤俭持家、艰苦朴素、乐观豁达、公平正直、吃亏是福、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善良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教养,因为善良,因为悯农,他始终践行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利他精神。
进城后,他加入了单县志愿者联合会,在开山公园、在孔子学堂做义工,把“我奉献 我快乐”诠释得淋漓尽致,被社会各界赞誉,他被评为“山东好人”、“齐鲁先锋模范党员”、“山东省首届健康老人”等称号,他的家庭荣获“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接到写作任务后,发现朱老师个人的材料非常丰富,在材料取舍上有点难度,不舍得放弃每一份材料,就没有了主次和起伏,文章就显得平铺直叙不感染人。
写作搞清楚逻辑关系很关键,因为不管写什么文章,都有一个主题。纵观朱老师的人生,最感人的是,他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永远不气馁,坚持走自己的路,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他如何成为了现在这样的人?
这就是我写作的突破口,尽最大努力展现朱老师的一生,让人们记住《新时代好人——朱启舜》,让后人铭记前人的付出,沿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前进!
我初步规划了一个主线,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以在百年社会变迁中,人物的思想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风土人情,避免主观地评论和夸赞,让人物和事件本身说话,生动客观地还原历史。
但愿我能给恩师及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卷。
2021年5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