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和八正散能一起吃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0 07: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4:48
中药的服法包括:温度(汤剂)、时间、剂量及饮食宜忌等。
服药的温度
温服 一般汤剂均可作温服,温服一方面可和胃益脾如:散寒的当归四逆汤以及补益类的汤药,另一方面可减轻胃肠道的刺激如:栝楼仁、乳香、没药等。
冷服 一般适用于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另外象玉女煎、蚕矢汤、鸡鸣散等古人亦要求冷服。
热服 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以助药力。
服药的时间
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一方面非常重视和讲究。如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诸补散一剂;夏火热则服肾涩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示,则百病不生”。这就提示我们治病用药当顺应天时的自然变化,视人体的气血盛衰而调之。
根据处方中的中药特性
以滋补肾阳为主的方药,宜清晨和黄昏前服用。清晨乃是阳分正当向上之时,而黄昏时则为少阴肾经气血旺盛之时,故可进一步发挥补肾作用,若更有阴邪盛,阳气虚的证候,还可以在临卧前再服用一次,以协助人体抵挡阴邪。
发汗解表的方药应当在清晨至正午前服用。古人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可发汗”。
益气、调中、升阳为主的方药,宜于午前服用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攻下、消食、驱虫类的方药,宜午后或空腹服用如:麻仁丸、木香槟榔丸、肥儿丸。
以滋阴养血的方药如:六味地黄丸,宜在黄昏食前服用,使之同食物中营养一并吸收,以利康复。
安神药应在夜卧或午休前服用,此类方药还有二妙丸、桑螵蛸散、通窍活血汤,八正散以及止嗽散等。
依据疾病类型
如脾胃方面的疾患,宜清晨至午前即辰时和已时(7时~9时)为脾胃二经气血流注之时。肝胆方面的疾患应于睡前或药后即卧,宜静忌动。一方面依据“人卧血即归于肝”的理论,一方面子丑二时为肝胆二经气血流注之时。
依据证候的规律指导病人用药
如《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规律:“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太阳病的病机是人体阳气为风寒所郁遏,古人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在一天的巳时至未时(9时~15时)为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可助人体解表透邪,病邪即有缓解的可能。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阳明病病机是为太阳病或少阳病的进一步的发展,病邪入里,邪从燥热化,故阳明病为里热实证,其治则为清下二法,而申时至戍时(15时~21时)为阴分之时,行清下二法,可协助人体祛除邪热、实结。其他的四经也即同样如此。
以上所述只是有助于机体扶正驱邪,切不可胶执一端,按图索翼,当抓住有利的治疗时机,而不可消极等待。故《本草纲目》指出:“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拘泥一也”。之所以讲究择时服药是为了取得最佳疗效,顺应了人体节奏的生理变化,而且择时服药还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其他特殊服法
以药汁送服如:以参汤送服至宝丹、桑螵蛸散;姜汁送服二妙散、茯苓丸等;清茶调服川芎茶调散;以醋的化瘀止痛调服失笑散;以酒的升提宣通送服固经丸、金铃子散等;盐汤引药入肾送服金锁固精丸、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频服如:清燥救肺汤、三子养亲汤、苦酒汤,以及治疗咽喉以汤药代茶的。目的使药力在病变局部持续发挥作用。
顿服:是指服用一次后,稍待药力行走时再服,与频服有相近之处,此类方药有桑杏汤、瓜蒂散等。
噙化的:咳血方。有助于清火化痰、敛肺止咳、止血。
服药的剂量
首先,剂量与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高低相关。其次,与药物性质相关,毒性大或性猛的当中病即止或逐渐减量,不易长时用药。再次,与加水量,煎煮方法、煎药火候及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两次煎汁量300ml,分两次服,也有根据病情一天三服、四服如:旋覆代赭汤、温经汤等一日三服,半夏厚朴汤、活络效灵丹等一天四服。儿童则为*的一半,5岁以下为*的1/4,小儿以质厚量少,少量多次为妙。
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即服药期忌用一些有碍药效和不利病情的食物。
服药时一般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热性疾病,皮肤瘙痒应禁用或慎用酒类、麻辣、腥臭、油腻的刺激性食物。
升阳、解毒类药物忌服生冷、酸涩类的食物。
补益类的药物应少饮茶、忌食萝卜。
茯苓忌醋;鳖甲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土茯苓忌茶;薄荷忌鳖肉;甘草忌鲢鱼;蜜反生葱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4:48
应该可以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4:48
中药的服法包括:温度(汤剂)、时间、剂量及饮食宜忌等。
服药的温度
温服 一般汤剂均可作温服,温服一方面可和胃益脾如:散寒的当归四逆汤以及补益类的汤药,另一方面可减轻胃肠道的刺激如:栝楼仁、乳香、没药等。
冷服 一般适用于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另外象玉女煎、蚕矢汤、鸡鸣散等古人亦要求冷服。
热服 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以助药力。
服药的时间
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一方面非常重视和讲究。如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诸补散一剂;夏火热则服肾涩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示,则百病不生”。这就提示我们治病用药当顺应天时的自然变化,视人体的气血盛衰而调之。
根据处方中的中药特性
以滋补肾阳为主的方药,宜清晨和黄昏前服用。清晨乃是阳分正当向上之时,而黄昏时则为少阴肾经气血旺盛之时,故可进一步发挥补肾作用,若更有阴邪盛,阳气虚的证候,还可以在临卧前再服用一次,以协助人体抵挡阴邪。
发汗解表的方药应当在清晨至正午前服用。古人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可发汗”。
益气、调中、升阳为主的方药,宜于午前服用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攻下、消食、驱虫类的方药,宜午后或空腹服用如:麻仁丸、木香槟榔丸、肥儿丸。
以滋阴养血的方药如:六味地黄丸,宜在黄昏食前服用,使之同食物中营养一并吸收,以利康复。
安神药应在夜卧或午休前服用,此类方药还有二妙丸、桑螵蛸散、通窍活血汤,八正散以及止嗽散等。
依据疾病类型
如脾胃方面的疾患,宜清晨至午前即辰时和已时(7时~9时)为脾胃二经气血流注之时。肝胆方面的疾患应于睡前或药后即卧,宜静忌动。一方面依据“人卧血即归于肝”的理论,一方面子丑二时为肝胆二经气血流注之时。
依据证候的规律指导病人用药
如《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规律:“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太阳病的病机是人体阳气为风寒所郁遏,古人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在一天的巳时至未时(9时~15时)为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可助人体解表透邪,病邪即有缓解的可能。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阳明病病机是为太阳病或少阳病的进一步的发展,病邪入里,邪从燥热化,故阳明病为里热实证,其治则为清下二法,而申时至戍时(15时~21时)为阴分之时,行清下二法,可协助人体祛除邪热、实结。其他的四经也即同样如此。
以上所述只是有助于机体扶正驱邪,切不可胶执一端,按图索翼,当抓住有利的治疗时机,而不可消极等待。故《本草纲目》指出:“虽然月有四时,日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拘泥一也”。之所以讲究择时服药是为了取得最佳疗效,顺应了人体节奏的生理变化,而且择时服药还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其他特殊服法
以药汁送服如:以参汤送服至宝丹、桑螵蛸散;姜汁送服二妙散、茯苓丸等;清茶调服川芎茶调散;以醋的化瘀止痛调服失笑散;以酒的升提宣通送服固经丸、金铃子散等;盐汤引药入肾送服金锁固精丸、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左归丸。
频服如:清燥救肺汤、三子养亲汤、苦酒汤,以及治疗咽喉以汤药代茶的。目的使药力在病变局部持续发挥作用。
顿服:是指服用一次后,稍待药力行走时再服,与频服有相近之处,此类方药有桑杏汤、瓜蒂散等。
噙化的:咳血方。有助于清火化痰、敛肺止咳、止血。
服药的剂量
首先,剂量与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高低相关。其次,与药物性质相关,毒性大或性猛的当中病即止或逐渐减量,不易长时用药。再次,与加水量,煎煮方法、煎药火候及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两次煎汁量300ml,分两次服,也有根据病情一天三服、四服如:旋覆代赭汤、温经汤等一日三服,半夏厚朴汤、活络效灵丹等一天四服。儿童则为*的一半,5岁以下为*的1/4,小儿以质厚量少,少量多次为妙。
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即服药期忌用一些有碍药效和不利病情的食物。
服药时一般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热性疾病,皮肤瘙痒应禁用或慎用酒类、麻辣、腥臭、油腻的刺激性食物。
升阳、解毒类药物忌服生冷、酸涩类的食物。
补益类的药物应少饮茶、忌食萝卜。
茯苓忌醋;鳖甲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土茯苓忌茶;薄荷忌鳖肉;甘草忌鲢鱼;蜜反生葱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4:48
应该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