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7 1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7:17
财政*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分析的论文范文,欢迎前来阅读查看。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和国家*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一种是扩张性财政*"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伴随着*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与紧缩性财政*中*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中,*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还是扩张性财政*,*在其中进行的宏观*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对宏观*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对宏观*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对我国宏观*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一. 对积极财政*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期间,**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的启动,宏观*伴以稳健的货币*。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即适中的货币*。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四) 持续的观点
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陈东琪最近牵头完成的《我国财政赤字*的走向选择》报告提出了新的观点。报告认为中国财政收支的黄金规则是:赤字只能为公共投资、社会保障基金和重点公共服务领域融资,这几项赤字合计最高不应超过当年GDP的5.5%,建设国债最高不超过GDP的4%。按照这样的财政赤字规模和国债规模建议,我国发行国债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积极财政*对经济的影响
(一)影响宏观管理平衡
1998年第四季度,我国开始实施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1998年至2003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语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弥补了*投资资金来源不足,建设了一大批多年想建设而没有能力建设的大型水利,交通骨干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国债占GDP的比率增长势头迅猛,1980年还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根据*国债登记与结算公司数据,截至2003年12月,国债余额为17490亿,加上央行2003年金融运转报告中的*外债余额482.57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是2003年GDP的18.4%,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长期的国债投资,必然带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促使投资的增速不仅超过GDP的增速,而且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超过消费的比重,这就使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从而影响宏观管理的平衡。我国历年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积累占国民收入中30%的比例是合适的。它既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带来通货滞胀。但目前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近40%,影响了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协调。所以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会带来宏观管理上的难题。
(二)影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由于积累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受到影响,就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带来不利。例如,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率,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不足40%。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消费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导致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弱势群体的出现,从而拉大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已经达到了0.4的警戒线。这就直接影响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三)增加*财政负担
由于连续多年发行国债,国债余额已从1998年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上升到2002年的18.3%,快要达到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不仅如此,我国的国债偿还不像有些国家债务由*和地方分级负担,而是多集中在*,债务由*财政负担。所以推行持续的财政*,极不利于*财政的收支平衡。
(四)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制度的改革
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投资基本上偏重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使长期未解决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更影响国家财政*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国债的投入基本上是*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国有资本,这就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入,从而使得拥有民间储蓄达7万多亿元的资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作为财政*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掘民有资本
的发展空间,使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积极财政*会导致“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特别是当假设就业较为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对产品及劳务的需求增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就随物价上涨或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货币量即减少,而货币的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引起利率上升,结果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随着投资减少人们的消费也减少,可以看到增加*支出的同时也挤占了私人的投资和消费。假设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支出会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这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六)积极的财政*通常是扩张性*,是“赤字*”,其结果会导致财政赤字上升和国家债务增加
为搞积极的财政*要多支出点,资金从哪儿来?我们可以从未来的收入中透支出点,这就要发国债,但是发行国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还清的债务累积成债务净存量,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预算支出中很大一部分,为偿还国债*会增加税收或用本国产品偿还外债利息,这必然会导致下一代人负担增加,特别是在充分就业时期,增加公债不能使资本形成,反而引起投资下降,也对公民造成负担。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干预经济的积极财政*,已经有很多过度依赖积极财政*的经验教训。赤字*是一项短期*,但他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国债投资手段还会增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作用,效率也差,而且容易产生*,而且国债的偿还能力总是有限的。
四.纠正上述不利因素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认识
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自1998年以来已快五年,尽管成绩显著,但带来的问题不少,应当引起重视,一定要看到我国连续数年发行的国债,占GDP总额比重已*近国际警戒线;还债的任务主要是靠*财政。这就要求我国的财政*,从积极的财政*框架中跳出来,变成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所谓适度,就是要通过综合性的财政决策实现既不增加*财政负担又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只有这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才不会把积极的财政*作为长期实施的*。
(二)要充实提高
根据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今后在继续实施这一*时:一是在国债投资的方向上要充实提高,既要在适度扩大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使投资最大可能提高城乡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使消费占GDP的比重得到提高,以扩大消费需求,抑制通货滞胀。二是在发挥财政*功能上,进行结构性调整。有人认为减税是调整财政*功能的一个方向,应当抓住时机进行。我们认为:当前按照我国的国情,不适宜采取全面减税的措施。这是因为我国税制以间接税为主,而间接税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再加上我国的税收水平并不很高,只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还极不合理、投资机制不完善、通货紧缩仍然存在的形势下,如果全面减税,不仅会加速企业盲目投资,带来经济结构更加失衡,而且一旦在价格竞争的市场上商品出现更多的积压,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通货滞胀,但这并不等于说税制不应该进行适当调整。我们认为,一旦时机成熟,就应当尽快改革和完善增殖税、企业所得税。
(三)要配套实施
为了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应在实行积极的财政*的同时,还必须实行配套的*尤其是货币*。货币*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有足够有效的资金,因为充分发挥货币*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国内外实践也已经证明:无论是抑制通货滞胀还是制止通货膨胀,实行配套的财政*和货币*都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