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5 13: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5
一部真实的像是纪录片的电影,用黑白的影像带给我超过黑白两色的震撼和触动。 这个敏感的题材我们从初中课本上就熟悉了,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数据总是感觉离我们很远,但影片一开始这个生与死的城市的景象就一下子拉近了我跟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的距离。陆川以严谨的态度拍片,片中没有以往我们在各种红色片中看到的矮胖的小日本队长左一个八嘎右一个八嘎,虽然是黑白的画面,但那些刺刀还是显得那样锋利,中*人的反抗也在不到几分钟的坦克大炮的轰炸下彻底崩溃。这就是当时日本军队的真实作战能力,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怎么能相信我们这个民族能被他们蹂躏了八年之久,那些贬低日本军队能力的片子是不是同样在贬低我们自己的民族?*在影片的开始不久就以让人窒息的节奏展开,在快速的鼓点声中,活埋、砍杀、扫射同时交替出现在我的眼前。最后一个从日本军人后背升起的长镜头,在他的面前躺着无数的尸体。故事从这里转到了南京难民营。其实我觉得整部片子的主角就两个,片中全体的中国人和那个叫角川的日本军人。这部片子让我知道南京在1937年的冬天不光只有一个叫拉贝的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这件好人好事,那个冬天里太多的中国人为了中国人的生选择了死。真的太多了,因为唐先生的出卖而死的伤兵,第一个站出来为安全区换来片刻安宁的江一燕,最后毅然赴死的唐先生,为了救更多的男人而被抓的姜老师,其实他们一直在反抗,不管是何种方式。片子没有刻意煽情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是以普通的方式死去,没有特写。但军人们死前大喊中国万岁确实让我心头一震,眼睛湿润。可说实话这是唯一一个有些老套的剧情。 角川这个角色似乎很熟悉,比如电视剧记忆的证明里面的那个我记不起名字的日本小兵,硫磺岛的来信里面的面包师,钢琴家里面那个热爱音乐的德*官,他们都是被战争摧毁的个体,但在这个题材里面确实是第一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故事的发展就是以角川的心理变化为主线的,从他目睹失手杀死躲在衣柜里面的女人的惊慌失措,到对百合子的怜惜,对他的同胞们所作所为的痛苦挣扎,直至最后他听到他的精神寄托百合子的死讯,他觉得“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在开满鲜花的南京城外放走了*人,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满怀希望的结局,小豆子还活着,但陆川除了表达我们曾抵抗过,小豆子还活着,还想给我们什么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46
没有的 和姜淑云一样 小豆子应该是导演虚构出来的人物 因为不是记录片所以电影中会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电影里小豆子依然活着,是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也许是导演陆川不希望电影太过绝望。全片中,虽然小豆子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其天真无邪的眼神依然感动着观众。同时由角川的死,小豆子的活,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两面,和中华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