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行记(四)雁门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6 06: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7 19:46
雁门胡人歌
唐代: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我以唐代大诗人崔颢的《雁门胡人歌》作我雁门关游记的开篇,其实题意很明显,作为古代边关要塞的雁门关,早已失去了军事意义,现在的雁门关,关内关外,睦邻团结,民族融和,“能将代马猎秋田”,“时时醉向酒家眠”,一片和平繁荣景象。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山海经》曰,“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故名;同时一语道破关隘之险要。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关因山以立,耸拔雄壮,历代都把它看作战略要地。先有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一带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有汉武帝时,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驰骋雁门古塞内外,浴血鏖兵,大败匈奴。再有宋朝杨六郎带兵抗辽(契丹族)镇三关,杨家将一门忠烈,血洒边关。近代有八路军一二O师雁门关伏击日军运输队,震惊中外,打得日寇心惊胆寒。在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 历史 中,雁门之险成为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重要国防要塞。
雁门关,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和平使者的象征。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就是从这里前簇后拥,浩浩汤汤,以此带来汉朝六十余年“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宁,并且昭君出塞带去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带去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使汉匈开始商贸繁荣,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此拉开历代出塞和亲的先河。经过二千多年的纷争,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关内关外,大中华早已一统天下,各民族空前团结,为此,关亦不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雁门关成为了著名 旅游 胜地。
走临雁门关,烽火台上,*草书的“雁门关”气势如虹。明月楼广场前,人物浮雕墙依山面南而立,56位 历史 人物似乎在如泣如诉的讲述着雁门关二千多年的沉浮起落。明月楼是古代雁门围城的北门,围城里面有关城,是进入雁门关城的第一道门户。穿过明月楼,进入铺满石块的道路,就是“边关村落”古雁门寨。在寨子的南端有一座六角攒尖顶井亭,里面有一眼古井,井内有泉水涌出,名曰“豹突泉”,是雁门关景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
雁门关古战场,留存至今的有战国赵长城、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堡寨、兵洞、烽火台,校场、兵盘,村落,古关道等等,它构成了雁门关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
我们沿着根据 历史 新建的边贸街继续前行,一道“江南通”的坊额横在路旁,正好与北面的“漠北达”坊额相呼应,意指进入此牌坊就进入了去往中原江南的道路。进入关城西门外的小北门即瓮城门,雁门关的气势突显,见那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导游说,雁楼是在明代残址上重建的复制品。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关口呈V字型,形势险要,壁垒森严。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并不显眼的“雁门关"青石门额两旁,“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雄浑苍劲。门额与对联都出自明清之际的山西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的手笔。东门外北侧建有“靖边寺”,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整个关城建筑虎距龙盘,雄伟壮观。
继续拾级而上,爬上雁门关长城,上燕塔,蹑高岭,绝顶四望,山峰起伏,长城逶迤,青山翠岭,不见大漠孤烟直,但闻胡鹰逐塞鸟;碑林前,方知众 历史 名人为此或惊或叹,或悲或泣;岂不知早已柳岸花明,欣欣向荣。
踏着夕阳的余辉,漫步长城古道,秋色秋风中,塞外的深秋在暮色中有初冬的温暖,长城在斜阳中更显苍茫。此情此景,让人禁不住慷慨万千,我感叹 历史 的悲壮,更赞誉今生的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