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9:31
(晋城发展研究第32期)
【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民众在地域上的迁徙情况,因此,也称之为水平流动性,另一层的意思是指人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上的升迁,是指纵向的流动性。这里主要介绍纵向社会流动性。
按照学究式的定义,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人或群体由社会的某一阶层到另一阶层的活动。具体来讲,它是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越高,社会流动性就越低。而进一步严格区分,社会流动性又分为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和代间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前者是指个人在自己一生中的社会地位的变迁,例如,从一个蓝领阶层成为白领阶层。而后者是指下一代相对于父母社会地位的变迁,像奥巴马从一个普通的黑人移民的后代成为美国的总统。
【社会流动性的测度】
社会流动性的测度方式是收入、教育和地位在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它的取值在-1到1之间。合理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代际相关系数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是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意味着如果上一代是穷人,那么下一代就变成富人;上一代是富人,下一代就变成穷人,这通常是通过大规模的财富剥夺才可能实现的代际变化。一些国家长期陷入贫困陷阱、积重难返,其主要原因就是经常发生战乱和*,导致了代际之间的过度和无常的变化。正常社会的代际相关系数都是在0和1之间,由于有各种因素影响代际之间的传承,比如基因、自然环境等,所以相关系数应该高于0;但如果代际相关系数趋于1,社会结构就会彻底地固化,父辈的收入、教育和地位会完全决定子辈的收入、教育和地位。
【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流动的重要性?现在人们高度关注的*规模过大、收入分配不均、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这些问题都是体现为静态的不平等,而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这将造成动态的不平等,必然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
什么叫静态和动态的不平等?假设有两个社会,第一个社会*差距很小,基尼系数只有0.25,但没有社会流动性,父辈富则子辈富,父辈穷则子辈穷;第二个社会的*差距很大,基尼系数高达0.45,但社会流动性很强,无论父辈条件怎样,所有年轻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那么这两个社会更有活力的当然是后者。这就是静态和动态不平等之间的差别。
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才能保证动态的机会公平,调动社会上所有人的积极性,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工作,积极创业和创新。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以后就进入了效率驱动阶段,在此阶段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们是否愿意学习、得到教育和培训以及是否愿意寻找一切机会去改善自己的处境,这是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要让所有人有这样的积极性,就一定要给他提供希望和机会,让他产生“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的预期。如果不管个人如何埋头苦干,收入和财富还是主要由父辈的收入和财富决定,就会失去个人奋斗的志向和激励,失去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因此,高社会流动性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对于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讲,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讲,都应具有较为公平的机会,都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努力和竞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与此相反,对封闭的社会体系而言,底层向上走的机会甚少,个人的命运难以改变。封闭的社会体系的弊端显而易见,会导致各个社会阶层的仇视、*的滋生、社会的不稳定和创新精神的减少。
我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人们愿意学习、愿意接受教育和培训以及寻找一切机会去改善自己的处境,这是效率驱动阶段的经济发展关键。
比较世界各国的数据可以得知,一国社会流动性越高,对应的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秘鲁、智利和巴西等国的教育代际相关系数都超过0.59,这意味着如果父辈教育程度不高,那么孩子也很难接受良好教育,因此长期处在“中等收入陷阱”;而发达国家的教育代际相关系数都低于0.5。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成员,李春玲认为,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在中国最终形成,“影响社会流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教育,二是就业竞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文指出,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化”当做工作重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在2011年北大光华emba华南校友春季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社会流动性降低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存在某种微妙联系:“尽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学院,基本上是‘择优录取’,本科招生更是集中了全国的‘状元’及顶尖考生,可是,从2003-2010年间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构成数据来看,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在增加,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例在减少,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家庭的学生比例从‘几乎没有’增加到25%,而1000元以下的家庭学生比例却从60%下降到25%左右;农村学生的比例,近年来一直不到10%,与上世纪80年代,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至少有40%的数据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目前,中国农村户籍人口仍比城市人口多,可是大学录取率却远低于城市人群,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流动性在降低,农村学子通过就读名校跻身上流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和通道正在锐减。”
就业方面的不公平也在影响中下阶层往上走,专栏作家r o e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往往要倾全家之力、耗全家之财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可‘一毕业就失业’的惨淡就业形势,令农村学子‘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念想日趋破碎;而与之相照的另一个极端是,一些家境宽裕的‘富二代’,可以从容通过父辈资源谋求较佳职业渠道,甚至连基本的学历门槛也无需顾虑,变相的‘世袭’和新版的‘读书无用论’并存,草根阶层的升级通道严重受堵,这也是社会流动性削弱的一个显著表现。”“农二代”在教育、求职上均完败于“城二代”。
从北欧各国的经验来看,应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上则主要是扶助中下阶层。这些国家的主要做法是扩大教育供给量,降低中下阶层教育成本,让中下阶层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在就业上也是侧重扶助中下层就业,注重给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
各国推进教育公平有以下*值得借鉴:
首先是通过立法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各国*把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防止教育商品化机制的引入伤害弱势阶层。
其次是在校际、城乡间和区域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公平。芬兰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和要求,统一学校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标准,没有重点校和重点班之分,确保每个学生享有均等的优质教育。
第三是强调弱势地区和群体优先,对弱势地区和群体实施补偿制度。例如,日本和韩国颁布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专门法律;印度对弱势阶层实施入学保留名额制度;美国为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提供特殊资助。
第四是不仅关注机会公平,还关注过程和结果公平,建立个性化学习和辅导制度,保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整体推进教育质量。例如芬兰通过设立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等,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帮助辅导制度。
第五是实施“二次机会计划”,关注弱势人群。例如,芬兰对9年制基础教育之后不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的学生采取一年的补习计划,使这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补习一年之后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
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介绍,目前不少国家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主要的*举措有:
通过财政补贴鼓励雇主雇用困难群体。法国1997年开始实施“青年就业计划”,在公共部门、非营利性部门等为数十万失业青年提供为期5年的不续期合同。韩国*2000年对于雇用老年工人(55岁以上)达到职工人数6%的企业实行补贴。
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美国*颁布的《经济机会法案》规定,应对严重缺乏就业能力并失去工作的青年提供培训,以改善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就业,欧美各国往往把对青年人的岗位培训和学校的基础教育相结合,让更多的中学开设一些职业课程,以使青年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努力减少长期失业现象。1998年欧盟“就业*原则”要求成员国承诺为每个成年失业者在其失业12个月内提供培训、工作机会或有助于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措施,青年在失业6个月时就可以享受上述措施。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残疾人就业,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等。
【怎样提高社会流动性】
所谓提高社会流动性,就是减少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代际不平等,消除长期动态的不平等,提升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促成经济长期增长。
近十年来,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社会流动性有下降趋势,实际社会流动性低于根据近年gdp增长率做出的理论预测值。“富二代”、“穷二代”现象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反映的就是人们对此的担心。
如何扭转社会流动性的下降趋势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认为:
首先,加快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在制度上适当地加以保护,给他们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可能性。对于起点较低的人群,仅仅给予他们法律上的公平远远不够,还要给他们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必须是一视同仁的。一方面要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让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生活、教育、就业中得到同等对待;另一方面要放松劳动力市场上不合理的市场准入*,取消各种各样不必要的职业证书要求,让低收入者有机会进入合适的职业领域。
第二,*投资由物质资本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和健康等产业,特别要注意消除教育和健康水平的不平等。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是个人竞争能力、社会经济效率的决定因素,但也最容易成为不同家庭之间的鸿沟。只有国家的公共体系保证了公民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医疗水平,来自较低阶层的年轻人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第三,提高各类机构维护社会流动性的责任感。社会流动性的提高最终要取决于企事业单位对各阶层人群的平等对待;各级*、国企、公立学校有责任为所有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我国社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增加社会流动性,使社会上所有人,尤其是来自各个阶层的年轻人感到有奔头、愿意奋斗。这样一个健康的社会才能不断提高效率,保持长期经济增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9:31
2004年10月29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进一步放宽了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央行经过9年降息后,首次调高利率。这一重大举措,将对银行业的业务经营和管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一)有利于增强银行业的资金实力。本次利率调整,提高了存款利率,而且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增加了居民利息收入,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将抑制居民投资,刺激储蓄,对整个银行存款增长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银行资金实力将大大增强。
(二)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赋予银行通过风险溢价覆盖高风险贷款损失的权力,进一步提高银行向因信息不透明、贷款风险大、成本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既提高了银行资金运用的能力,又缓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贷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财政补贴(包括各种税收便利和*出资的信用担保机制等等)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收效不大,因为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只有走商业可持续的道路,让金融机构在盈利的基础上向中小企业长期主动大面积地提供贷款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此次利率调整,不再设定贷款利率上限,但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和住房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作了*。因城乡信用社的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对其贷款利率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这不仅有利于城乡信用社立足社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防止资金外流,更有利于城乡信用社因*改革、经营机制转换还没有到位,确需稳健经营。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这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照顾了贷款购房者的利益,有利于防范化解银行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业开发公司贷款的风险。
(四)有利于银行业的平等竞争。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下限维持原来不动,放开的是上限,这就遏制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对一些效益特别好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下限*的话,有可能会带来银行间竟相下浮贷款利率。这既不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也不利于银行改善服务,提高效率,更不利于大、小银行因实力悬殊而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位置。
(五)有利于金融机构按照资本充足率要求加强负债和资产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比例均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中国银行业的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本次利率调整,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并原则上除城乡信用社外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银行一方面按照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行主动负债和自主定价,加强负债管理,降低成本,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由于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差扩大,银行可以运用好“有限资金”,提高其效益,有利于约束金融机构的资产过度膨胀,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达到资产负债比例及其结构符合中国银监会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实现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的目标。
二、银行业面临的压力
这次利率调整的*内容新、变化大、要求高,它既给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
(一)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大。本次央行加息,除了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采取同步上调0.27个百分点外,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均大于短期。其中,5年期的存款利率上调至3.6%,调高了0.81%,幅度比较大。这样,商业银行就出现了两难的境地。从存款与贷款的匹配上看,由于银行中长期贷款居多,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趋严重,必然造成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另外从货币市场的角度看,大银行在行政控制下,贷款规模一再压缩,多余资金势必会大量进入货币市场,但在加息预期存在的前提下,债券市场价格不断下跌,造成银行对债券想投不敢投,不投又不行的困境,于是只能通过扩大回购规模来换取短期收益。这种操作,不仅使货币市场信号全部变形,而且也为缺少资金的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因为,作为外汇大结算银行,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人民币投放基本流入了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头寸调剂只能依赖大银行的资金融出。但是,在加息预期下,大银行不愿放出长期资金,中小银行只能通过融入超短线的资金去支撑较长期的贷款,于是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随之放大。
(二)银行业信贷风险增大。一方面,利率调高,存款快速增长而增大放贷压力,很容易在规模扩张的冲动下,而为支持较高的资金成本又必须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因而会增加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放,产生信贷风险,从而使不良资产的比例上升,陷入恶性循环。存款利率的调高,组织资金成本上升,而本次央行加息,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这样,银行只能靠增加信贷投放或提高贷款利率来维持经营和提高收益。在日益竟争激烈的金融企业以及卖方信贷的情况下,银行信贷风险将增大。同时,由于贷款利率放开,存贷利差的扩大,银行可能更注重新增贷款的投放来完成效益目标,而忽视不良贷款的盘活,极易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增加和旧的不良贷款又降不下来的局面。另一方面,银行由于资金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这必然会加大借款人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借款人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从而造成还款违约而出现信贷风险。
(三)银行组织资金成本增大。这次加息,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存款利率的上调,直接加大了组织资金的成本。同时,此次加息,活期存款与三个月定期利率并未上调,这样势必会使更多的客户将活期储蓄转为定期,将短期存款转为长期存款,尤其以两年或三年定期为多,从而也使银行资金成本增大。银行组织资金成本增大,不但给银行信贷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利润。
(四)银行业务品种单一,利率变动弹性增大。目前我国银行的经营品种主要是存、贷款等传统的表内业务,中间业务品种少、收入占比低,表外业务的收入不到10%,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表外业务的收入占比都在50%-65%以上。利率作为存、贷款的价格,其变动将对银行的业务经营、风险防范、财务收益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银行面临很大的压力。
三、银行业应对策略
此次利率上调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受其惠;利用得不好,则受其损。面对利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银行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竞争的能力。
(一)加强资金*,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方便客户,多吸收低利率存款。要在扶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摸清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对客户搞好开户和结算服务,以吸收更多的对公存款。储蓄工作人员要不怕麻烦,热情主动地为客户办理活期储蓄,增强资金实力,努力降低存款成本。另一方面,要科学安排贷款、债券投资、回购的投资比例。贷款和债券投资等资金运营行为能够保持在相对匹配的状态,要根据储蓄的流入确定贷款规模,并安排备付资金进行投资运营。要注意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避免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用途或将长期资金用于短期用途,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比率,保持资产和负债的相对平衡。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加大信贷资运用,特别是加大中小企业投放贷款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新增贷款风险的防范机制。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设置评估咨询,审批专班,强化事前风险控制;要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抵押担保制;要试行信贷风险抵押金和违约金制度,对大额、高风险贷款实行信贷保险;要加强贷后管理,强化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要加强信贷的授信管理,合理确定授信额度;要改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防范利率风险;要采取更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给优质客户以优惠,以巩固自身的优良客户群。同时,切实加强不良贷款的盘活工作,多法并举,使不良贷款实现绝对额和相对额的双下降,达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要求。
(三)加强利率管理,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定价、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区间,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要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各金融机构应及时端正思想,做好宣传,让每个职工都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不断强化职工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措施和管理手段。要加强对利率预测的研究力量。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提高专业水准。要引进高学历、擅于数量分析的专业人才。
(五)加强中间业务开发,提高抗利率风险的能力。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降低利差在银行收益中的比重,从而减弱利率风险的困扰。要大力发展保管、担保、结算等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要运用银行功能拓展代理性中间业务,如代理收付款、代理保险、代理资产保管业务;要培养专业人才,积极探索咨询评估等专业技术中介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信咨询、评估类咨询等。要发展经济咨询、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一卡通、一柜通、一网通等新的中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