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申克的救赎》原著是种怎样的体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10: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7:50
没有想到,2020年读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描述监狱生活的《肖申克的救赎》。出自美国“恐怖大王”——史蒂芬·金之手。1994年上映的同名电影,誉满全球,在国内影迷心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那么它所脱胎的原著又是一个怎样的作品呢?
不同于作者代表性的恐怖长篇作品,这是一部贴合现实的中短篇。整个小说从“瑞德”的第一人称角度展开,从头到尾都是他“看见”、“听说”或“猜测”的内容。
首先具体谈谈原著相比于电影有哪些不同或者是补充信息。
一、给出了瑞德入狱的原因:小说开头,瑞德自报家门,他20岁时因为谋杀罪入狱,如今是那种在监狱里兜售商品的“人物”。当时的他出身贫穷但年轻英俊,和一个富家女珠胎暗结并结了婚,但在女方父亲严厉监控下逐渐心生怨恨。他为妻子投了数额巨大的寿险,后在她的刹车上动了手脚,没料到当天妻子还半路载上了邻居的太太和小儿子。三条人命,法官判了他三个无期徒刑,果然也是个“狠角色”。
“我心头上的杀戮已经够多了,终此一生,我都不想再干任何杀人的勾当”,在开始安迪的故事之前,瑞德这么给自己作结。
二、关于安迪和“姊妹们”最初斗争的结果:其实电影里也用台词挑明了,但原著中则描写地更加直白和详细。简单来说,安迪确实被他们“*”过,还因此受了很重的伤——这给我不小的心里震撼。“如果我说的是童话故事,我会告诉你安迪一直奋勇抵抗,直到他们罢手为止。我很希望能这么说,但我不能。监狱原本就不是童话世界。”一般主角总是机智勇敢的,他们会面对各种狡猾的暗算,但总是成功逃脱,尤其对这种近乎烙印性的耻辱伤害。但这里不是,这也是它贴近现实的地方。生活的弓弦已经拉满,凭什么你可以逃脱?
。三、 关于“汤米”的结局:汤米,就是那个发现安迪所犯的案子凶手另有其人的新进囚犯他在安迪建的图书管里学习自考,把安迪当做老师对他非常尊敬。电影里,狱警们故意设计造成汤米逃狱的假象而直接击毙了他。而小说中,汤米是典狱长诺顿和安迪角力中的重要一环。诺顿为他提供了“优待选择”:转到条件更好的监狱,劳动能得到合理报酬,且享有周末休假制度,当然同时附带了“报复性选择”,拒绝合作的话将被转到臭名昭著的汤姆森监狱。很明显,汤米选择了前者,忘掉之前所说,然后悄然离开了安迪的生活——这也是安迪长期的关禁闭和几乎“失去自由光芒”的开始。
四、 “越狱”相关的内容:相比于电影的视觉和音效冲击,原著中安迪越狱的情节就没有那么激昂动人了(由于瑞德没有亲眼所见,几乎没有太多的正面描写),但却丰富得多。首先,瑞德说了,在肖申克他所知道的越狱事件近400件,而这么多年来高明的越狱都是“即兴之作”:“监外役”计划中,碰巧遇上鬼使神差思维松懈的警员,趁机溜走还要保证24小时内不被找到;在监狱球赛前为球场划界限,遇上警卫交*,直接推着划线机正大光明从大门走出去。多数都是越狱失败后面临着更加严苛的惩罚。而安迪谨慎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会期待这种即兴成功的人。具体他是怎么做的,看过电影的想必都知道。瑞德很好地分析了安迪逃亡成功的原因:长期的计划和不懈坚持(挖墙,运泥土);幸运之神眷顾,只有安迪所在的五区牢房的管道还未连通污水处理厂;另外,当时混泥土技术还不成熟也让他有机可乘。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故事,但借这个框架说的依然是朴实无华的道理——当然朴实无华的道理在生活中怎么实践绝不是简单的事。
“坚持”和“时间”算得上小说的关键词。安迪曾问过瑞德,“如果每年滴一滴水在坚硬的水泥块上,持续滴上一百万年,会怎么样?”瑞德立刻回答他,“你没有一百万年”。安迪在肖申克呆了27年,正是用这20多年他滴穿了一块“水泥”。在大学时,安迪选修过地质学,并发展为终身嗜好——这门学科恰好契合他极有耐心、一丝不苟的本性。入狱期间,他打磨了不少石头作品,有的摆在牢房窗台上也有的送人了。瑞德回忆说,“每当我看见他送的这些石头,总会想到一个人如果懂得利用时间的话,一点一滴累积起来,能做出多少事情”。
现实中作者史蒂芬·金在保持作品高品质的同时,更是以高产闻名,或许他也是深谙此道吧。
出了汤米的事件后,一向冷静的安迪不顾一切开始了和典狱长的对峙。诺顿的方针是,击溃他的心,然后继续利用他的头脑,关禁闭,调走汤米,怒吼和拒绝接见都是方法。“心”这个东西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瑞德眼里,安迪一直很特别,他“有一种大多数犯人所缺乏的特质——内心的宁静,甚至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漫长的噩梦终有一天会结束”。
虽然越狱以极其漂亮的姿态扇了诺顿的耳光,但在瑞德的分析中我们才知道,安迪是在顶着怎样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坚持这件事。万一有新的狱警心血来潮检查房间,万一有新的室友住进来发现了秘密,万一自己放在外面的保险箱钥匙被什么人或狗或市政建筑队给毁了,甚至假如获得了假释他将会转移到别处而牢房会被彻底清扫,等着他的是假释泡汤和更重的惩罚······在所有事情都这么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着而没有被压垮,需要多么强大的“心”。
这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活力》中所说:做事需要非常坚定的“想法”,这种想法伴随的是明知不可为却仍要为之的信念。
最后谈谈“自由”和“希望”吧。电影中“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小说的副标题是“春天的希望”,主人公们也多次提及“hope”。
无论是谁,当他读到身陷囹圄的安迪那关于太平洋边终年洒满阳光的小镇、经营小旅馆、带客人出海钓鱼的畅想时,都会为之动容,仿佛那“没有记忆”的蔚蓝太平洋也在自己眼前展开。我们并不在监狱里,但我们都或多或少困在自己的生活里,某种程度上也是“无期徒刑”。朴树在《清白之年》里有句词,“可曾还有什么人,能再让你幻想”,这幻想就是希望——对现状不满的人还相信有一天改变会发生。正是这希望的灯盏不灭,安迪才能在寒冷的牢房里日日坚持,面对典狱长的施压和种种不确定性没有被吓倒。它是火种,是起源,失去希望,失去一切。所谓自由和不自由的鸟,本质的区分或许在这里。
瑞德说了一个关于安迪的故事,但他补充到:“字字句句,其实都是我的写照。安迪代表了我内心深处,他们永远也封锁不住的那个部分,当监狱大门最后为我开启,我穿着廉价西装怀揣22块钱走出去时,我身上会感到欢欣鼓舞的那个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字字句句或许也是你我的写照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7:50
没有想到,2020年读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描述监狱生活的《肖申克的救赎》。出自美国“恐怖大王”——史蒂芬·金之手。1994年上映的同名电影,誉满全球,在国内影迷心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那么它所脱胎的原著又是一个怎样的作品呢?
不同于作者代表性的恐怖长篇作品,这是一部贴合现实的中短篇。整个小说从“瑞德”的第一人称角度展开,从头到尾都是他“看见”、“听说”或“猜测”的内容。
首先具体谈谈原著相比于电影有哪些不同或者是补充信息。
一、给出了瑞德入狱的原因:小说开头,瑞德自报家门,他20岁时因为谋杀罪入狱,如今是那种在监狱里兜售商品的“人物”。当时的他出身贫穷但年轻英俊,和一个富家女珠胎暗结并结了婚,但在女方父亲严厉监控下逐渐心生怨恨。他为妻子投了数额巨大的寿险,后在她的刹车上动了手脚,没料到当天妻子还半路载上了邻居的太太和小儿子。三条人命,法官判了他三个无期徒刑,果然也是个“狠角色”。
“我心头上的杀戮已经够多了,终此一生,我都不想再干任何杀人的勾当”,在开始安迪的故事之前,瑞德这么给自己作结。
二、关于安迪和“姊妹们”最初斗争的结果:其实电影里也用台词挑明了,但原著中则描写地更加直白和详细。简单来说,安迪确实被他们“*”过,还因此受了很重的伤——这给我不小的心里震撼。“如果我说的是童话故事,我会告诉你安迪一直奋勇抵抗,直到他们罢手为止。我很希望能这么说,但我不能。监狱原本就不是童话世界。”一般主角总是机智勇敢的,他们会面对各种狡猾的暗算,但总是成功逃脱,尤其对这种近乎烙印性的耻辱伤害。但这里不是,这也是它贴近现实的地方。生活的弓弦已经拉满,凭什么你可以逃脱?
。三、 关于“汤米”的结局:汤米,就是那个发现安迪所犯的案子凶手另有其人的新进囚犯他在安迪建的图书管里学习自考,把安迪当做老师对他非常尊敬。电影里,狱警们故意设计造成汤米逃狱的假象而直接击毙了他。而小说中,汤米是典狱长诺顿和安迪角力中的重要一环。诺顿为他提供了“优待选择”:转到条件更好的监狱,劳动能得到合理报酬,且享有周末休假制度,当然同时附带了“报复性选择”,拒绝合作的话将被转到臭名昭著的汤姆森监狱。很明显,汤米选择了前者,忘掉之前所说,然后悄然离开了安迪的生活——这也是安迪长期的关禁闭和几乎“失去自由光芒”的开始。
四、 “越狱”相关的内容:相比于电影的视觉和音效冲击,原著中安迪越狱的情节就没有那么激昂动人了(由于瑞德没有亲眼所见,几乎没有太多的正面描写),但却丰富得多。首先,瑞德说了,在肖申克他所知道的越狱事件近400件,而这么多年来高明的越狱都是“即兴之作”:“监外役”计划中,碰巧遇上鬼使神差思维松懈的警员,趁机溜走还要保证24小时内不被找到;在监狱球赛前为球场划界限,遇上警卫交*,直接推着划线机正大光明从大门走出去。多数都是越狱失败后面临着更加严苛的惩罚。而安迪谨慎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会期待这种即兴成功的人。具体他是怎么做的,看过电影的想必都知道。瑞德很好地分析了安迪逃亡成功的原因:长期的计划和不懈坚持(挖墙,运泥土);幸运之神眷顾,只有安迪所在的五区牢房的管道还未连通污水处理厂;另外,当时混泥土技术还不成熟也让他有机可乘。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故事,但借这个框架说的依然是朴实无华的道理——当然朴实无华的道理在生活中怎么实践绝不是简单的事。
“坚持”和“时间”算得上小说的关键词。安迪曾问过瑞德,“如果每年滴一滴水在坚硬的水泥块上,持续滴上一百万年,会怎么样?”瑞德立刻回答他,“你没有一百万年”。安迪在肖申克呆了27年,正是用这20多年他滴穿了一块“水泥”。在大学时,安迪选修过地质学,并发展为终身嗜好——这门学科恰好契合他极有耐心、一丝不苟的本性。入狱期间,他打磨了不少石头作品,有的摆在牢房窗台上也有的送人了。瑞德回忆说,“每当我看见他送的这些石头,总会想到一个人如果懂得利用时间的话,一点一滴累积起来,能做出多少事情”。
现实中作者史蒂芬·金在保持作品高品质的同时,更是以高产闻名,或许他也是深谙此道吧。
出了汤米的事件后,一向冷静的安迪不顾一切开始了和典狱长的对峙。诺顿的方针是,击溃他的心,然后继续利用他的头脑,关禁闭,调走汤米,怒吼和拒绝接见都是方法。“心”这个东西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瑞德眼里,安迪一直很特别,他“有一种大多数犯人所缺乏的特质——内心的宁静,甚至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漫长的噩梦终有一天会结束”。
虽然越狱以极其漂亮的姿态扇了诺顿的耳光,但在瑞德的分析中我们才知道,安迪是在顶着怎样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坚持这件事。万一有新的狱警心血来潮检查房间,万一有新的室友住进来发现了秘密,万一自己放在外面的保险箱钥匙被什么人或狗或市政建筑队给毁了,甚至假如获得了假释他将会转移到别处而牢房会被彻底清扫,等着他的是假释泡汤和更重的惩罚······在所有事情都这么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着而没有被压垮,需要多么强大的“心”。
这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活力》中所说:做事需要非常坚定的“想法”,这种想法伴随的是明知不可为却仍要为之的信念。
最后谈谈“自由”和“希望”吧。电影中“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小说的副标题是“春天的希望”,主人公们也多次提及“hope”。
无论是谁,当他读到身陷囹圄的安迪那关于太平洋边终年洒满阳光的小镇、经营小旅馆、带客人出海钓鱼的畅想时,都会为之动容,仿佛那“没有记忆”的蔚蓝太平洋也在自己眼前展开。我们并不在监狱里,但我们都或多或少困在自己的生活里,某种程度上也是“无期徒刑”。朴树在《清白之年》里有句词,“可曾还有什么人,能再让你幻想”,这幻想就是希望——对现状不满的人还相信有一天改变会发生。正是这希望的灯盏不灭,安迪才能在寒冷的牢房里日日坚持,面对典狱长的施压和种种不确定性没有被吓倒。它是火种,是起源,失去希望,失去一切。所谓自由和不自由的鸟,本质的区分或许在这里。
瑞德说了一个关于安迪的故事,但他补充到:“字字句句,其实都是我的写照。安迪代表了我内心深处,他们永远也封锁不住的那个部分,当监狱大门最后为我开启,我穿着廉价西装怀揣22块钱走出去时,我身上会感到欢欣鼓舞的那个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字字句句或许也是你我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