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受害者牢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7 00: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4:35
“受害者”这三个字让人感觉既同情又无力。
很多人对受害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喜欢抱怨的人。
这个人可能是:
你的伴侣——经常抱怨你对她不够好;
你的同事——抱怨自己总是不能加薪;
你的父母——觉得你不够孝顺;
你的朋友——感觉很多人都对不起她。
等等。
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你在努力的使自己变得有耐心,尽量让自己去理解他们,甚至不由自主的想办法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境。
可最终你会感到很无力,你发现你给他们的建议和方法,都不管用。你很快厌倦了这种交流方式。
如果你有这种感受,说明你正在面对一个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因为这个人 正在用这种方式来获得你的关注,正在使你*变成一个“拯救者”。
如果你自己是经常感到委屈,又喜欢处处抱怨的人,那你 更要看完这篇文章。
之前的文章 “拯救者”心理分析:感觉很累和委屈,请停止内耗 中提到卡普曼的三角关系理论(见下图)
在这个理论中,有受害者心态的人,认为自己的苦难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是无力改变这种状态的。
也有一些受害者,自己潜意识是不想改变的,因为这个受害者角色,让他获得了爱和关注。
受害者思维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引起的。
就像上篇文章中提到的,有拯救者心态的家长很有可能就养育出一个有受害者心态的孩子,因为 很多关系模式都是双方共同造就的。
孩子因为家长的参与,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问题的,长期下去,*形成了受害者思维。这样的孩子常常会认为“不是我的错”。
二、拯救者变成受害者
还说回刚才的例子,那位处于拯救者角色的家长,如果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却得不到孩子好的反馈时,就很有可能形成受害者思维, 家长常常会说 ,“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知道感恩呢”。
在亲密关系中,本来处于拯救者角色的一方,因为长时间的付出,没有换来对方的改变,也会转而变成受害者角色。经常会听到一个 女人抱怨男人 “我怎么会嫁给你了呢,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还这样令我生气,我的幸福都毁在你手里了”。
三、处于受害者角色可以逃避责任
受害者心态的人,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处处都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而自己是无力控制局面的。
他认为错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也是一种 不健康的自我防御,但这种防御可以让他逃避责任。
比如现在经常听到的“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这句话,如果处于受害者角色, 把自己的错误归因为原生家庭 ,这样他的人生中所有的不完美就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了,这样他的内心会好过一点。
四、受害者角色可以获得同情、爱和关注
我们常常发现,受害者心态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些拯救者,这些人会同情他,也会想要帮助他。
这种情况也在一些婚外情的案例中经常出现,一个喜欢抱怨老婆孩子的男人,会引来一个同情心泛滥的拯救者角色的“小三”。
即便这个“小三”离开了,还有其他的拯救者继续来拯救他。这个男人愿意呆在受害者角色中,因为 他获益了 。这和疑病症中的“ 因病获益 ”一个道理。
受害者心态的消极影响
一、会变得没有力量、更脆弱
受害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这种错误认知,长期下去会使自己变得更加 没有能量、不自信 ,在遇到问题时,更加脆弱。
二、没有改变的动机,*自我成长
因为受害者认为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那自己就不用做出努力和改变,就像他们如果认为自己的人生问题,都是父母和命运造成的,那他们就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而做出改变。
那么,就会 *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
三、会影响人际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受害者的过度依赖和抱怨,会 消耗 另一半,会使另一半想逃离这个关系。
在其他人际交往中,受害者心态的人没有能力、又喜欢逃避责任,常常 不被别人信赖 ,很难和别人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何摆脱受害者牢笼
一、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
受害者很容易变成*者,指责自己,因为当他发现,没有人可以抱怨指责时,会攻击自己,所以,首先要学会 接纳 自己的不足。
二、不要找替罪羊,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别找替罪羊》这本书中,认为受害者思维的人总是不自觉地 放大 自己的优点,同时 放大 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把对方想象的更糟糕,然后他开始指责和抱怨,书中把这个过程叫做“ 共谋 ”。
所以,想摆脱受害者思维,就别找替罪羊,就像有人说过哪怕这件事别人付99%的责任,你也要找出那1%自己要负责的部分。
三、防止拯救者变成受害者
很多拯救者在对别人付出时,总是执着于未来的回报,一旦这个回报落空,就开始抱怨,最终使自己变成受害者。
所以拯救者可以多关注关心自己的需求,即便要帮助别人,也要适度, 不能过度消耗自己 ,尽量享受帮助的过程。
四、探索自己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寻求外界的关注
很多受害者所说的所做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求别人的关注和同情。
那想要摆脱受害者思维,就要把关注点拉回到自身, 看看自己 真正需要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成自己的需求。
五、要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常常和自己说 “我一定可以”、“我自己可以完成”。
在自己通过各种尝试后,如果实在完成不了再向外求助。
逐渐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往是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它的方式。从此,就不再是那个爱抱怨的受害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4:35
“受害者”这三个字让人感觉既同情又无力。
很多人对受害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喜欢抱怨的人。
这个人可能是:
你的伴侣——经常抱怨你对她不够好;
你的同事——抱怨自己总是不能加薪;
你的父母——觉得你不够孝顺;
你的朋友——感觉很多人都对不起她。
等等。
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你在努力的使自己变得有耐心,尽量让自己去理解他们,甚至不由自主的想办法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境。
可最终你会感到很无力,你发现你给他们的建议和方法,都不管用。你很快厌倦了这种交流方式。
如果你有这种感受,说明你正在面对一个有受害者思维的人,因为这个人 正在用这种方式来获得你的关注,正在使你*变成一个“拯救者”。
如果你自己是经常感到委屈,又喜欢处处抱怨的人,那你 更要看完这篇文章。
之前的文章 “拯救者”心理分析:感觉很累和委屈,请停止内耗 中提到卡普曼的三角关系理论(见下图)
在这个理论中,有受害者心态的人,认为自己的苦难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是无力改变这种状态的。
也有一些受害者,自己潜意识是不想改变的,因为这个受害者角色,让他获得了爱和关注。
受害者思维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引起的。
就像上篇文章中提到的,有拯救者心态的家长很有可能就养育出一个有受害者心态的孩子,因为 很多关系模式都是双方共同造就的。
孩子因为家长的参与,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问题的,长期下去,*形成了受害者思维。这样的孩子常常会认为“不是我的错”。
二、拯救者变成受害者
还说回刚才的例子,那位处于拯救者角色的家长,如果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却得不到孩子好的反馈时,就很有可能形成受害者思维, 家长常常会说 ,“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知道感恩呢”。
在亲密关系中,本来处于拯救者角色的一方,因为长时间的付出,没有换来对方的改变,也会转而变成受害者角色。经常会听到一个 女人抱怨男人 “我怎么会嫁给你了呢,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还这样令我生气,我的幸福都毁在你手里了”。
三、处于受害者角色可以逃避责任
受害者心态的人,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处处都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而自己是无力控制局面的。
他认为错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也是一种 不健康的自我防御,但这种防御可以让他逃避责任。
比如现在经常听到的“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这句话,如果处于受害者角色, 把自己的错误归因为原生家庭 ,这样他的人生中所有的不完美就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了,这样他的内心会好过一点。
四、受害者角色可以获得同情、爱和关注
我们常常发现,受害者心态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些拯救者,这些人会同情他,也会想要帮助他。
这种情况也在一些婚外情的案例中经常出现,一个喜欢抱怨老婆孩子的男人,会引来一个同情心泛滥的拯救者角色的“小三”。
即便这个“小三”离开了,还有其他的拯救者继续来拯救他。这个男人愿意呆在受害者角色中,因为 他获益了 。这和疑病症中的“ 因病获益 ”一个道理。
受害者心态的消极影响
一、会变得没有力量、更脆弱
受害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这种错误认知,长期下去会使自己变得更加 没有能量、不自信 ,在遇到问题时,更加脆弱。
二、没有改变的动机,*自我成长
因为受害者认为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那自己就不用做出努力和改变,就像他们如果认为自己的人生问题,都是父母和命运造成的,那他们就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而做出改变。
那么,就会 *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
三、会影响人际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受害者的过度依赖和抱怨,会 消耗 另一半,会使另一半想逃离这个关系。
在其他人际交往中,受害者心态的人没有能力、又喜欢逃避责任,常常 不被别人信赖 ,很难和别人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何摆脱受害者牢笼
一、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
受害者很容易变成*者,指责自己,因为当他发现,没有人可以抱怨指责时,会攻击自己,所以,首先要学会 接纳 自己的不足。
二、不要找替罪羊,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别找替罪羊》这本书中,认为受害者思维的人总是不自觉地 放大 自己的优点,同时 放大 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把对方想象的更糟糕,然后他开始指责和抱怨,书中把这个过程叫做“ 共谋 ”。
所以,想摆脱受害者思维,就别找替罪羊,就像有人说过哪怕这件事别人付99%的责任,你也要找出那1%自己要负责的部分。
三、防止拯救者变成受害者
很多拯救者在对别人付出时,总是执着于未来的回报,一旦这个回报落空,就开始抱怨,最终使自己变成受害者。
所以拯救者可以多关注关心自己的需求,即便要帮助别人,也要适度, 不能过度消耗自己 ,尽量享受帮助的过程。
四、探索自己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寻求外界的关注
很多受害者所说的所做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寻求别人的关注和同情。
那想要摆脱受害者思维,就要把关注点拉回到自身, 看看自己 真正需要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成自己的需求。
五、要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常常和自己说 “我一定可以”、“我自己可以完成”。
在自己通过各种尝试后,如果实在完成不了再向外求助。
逐渐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往是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它的方式。从此,就不再是那个爱抱怨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