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这首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的小诗,满满的都是生命的骄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5 15: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21:07
袁枚:无论生命多么卑微,我都要骄傲地活着!
作者 | 大老振
清朝大才子袁枚曾经写过一首小诗:
好诗如好茶,入口醇香,细品则回味无穷。
品味这首字面意思简单的五言绝句,只需要抓住两个副词就够了。
第一个: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藓终日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照到阳光,可是,难道因为没有阳光就要自暴自弃吗?
不!就算没有阳光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色!
那么,这充满青春朝气的绿色从何而来?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恰恰就是自己!
这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第二个: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此渺小,它的心中却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它也要像牡丹那样开花!
为什么是牡丹?为什么不是散发清幽香气的兰花,或者傲立寒冬的腊梅?
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
所以,小小的一个“也”字,表面怯怯,实则表现了大大的野心。
即使阳光永远照不到我,即使我在世人眼中卑微得不值一提,可是我依然要凭着自己的力量,活出一株牡丹的尊贵!活出生命的骄傲!
这首小诗,可以说是袁枚人生的写照。
01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二(公元1716年3月24日),在美丽的天堂——浙江杭州,小袁枚出生了。
然而天堂也不都是锦衣玉食,袁枚家境贫困,小时候经常挨饿,挨饿的时候他就会想:
人为什么要活着?
他从小的愿望就是:做官。一来光宗耀祖,二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
想要做官就要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可是袁枚面临着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书籍。
因为家贫,经常要借书来读,所以他看遍了世间的冷眼、饱尝了借书的艰辛。
借来书之后,为了要如期归还,他一定会熟读、摘抄、背诵,甚至他比书的主人更熟悉这本书,所以他后来才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感慨: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座大山:八股文
袁枚天资聪颖,十二岁的时候就和老师同时考中秀才,先生转眼变成了同窗,不久袁枚的才气名满天下。
不过袁枚非常讨厌内容空泛、形式呆板的八股文,因此十年时间过去了,他也没有考中举人。
为了做官的梦想,他咬咬牙开始学习八股文。
他安慰自己,大不了就当交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朋友,“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吧!
终于,二十三岁这一年,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正式入选翰林院。
满以为从此后可以青云直上,可是他忘了,这是清朝满族统治时期,他还要学习一门“外语”呢!这次拦住他去路的是——
第三座大山:满文
于是袁枚在满纸“蝌蚪文”中煎熬了三年,二十七岁时,他光荣地——没考上。
大才子最终败在了外语上,他被发往外地任职。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三岁这七年间,他分别在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江浦(今南京江浦县)、沭阳(今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做知县。
因为他断案敏捷公正、为人善良厚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大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面貌,所以他离开的时候,老百姓都哭着挽留,为他披上绣有全城百姓名字的“万民衣”。
他在沭阳亲手栽下的一株紫藤树,老百姓一直细心照料着,直到300年后的今天,这株紫藤树还在。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忽然提出了辞职。
官苦犹得受戒僧,袁枚早就厌倦了清规戒律多如牛毛、整日里战战兢兢的日子。
下级参见上级,要弯着腰赶紧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还不能发出声响;
参见的名帖上署名职衔的字要小,否则会被视为不敬。
袁枚做这些事情比受戒的和尚还要痛苦,并且他总是出错:
除了看人脸色,还要学官场溜须拍马那一套,这种日子“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难道要卑躬屈膝过一辈子吗?
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此后,袁枚要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活出尊严!
02
有官不仕偏寻乐,辞官之后的袁枚,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生新目标:
实现时间自由、思想自由和财务自由。
一个人的时间和思想越是自由,就越有可能拥有财富。
现在好了,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那就解放思想,恣意挥洒才情吧!
他在江宁任上的时候买过一处园子,位于金陵城西北的小仓山北麓。那里曾经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的宅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前身就在这里。
因为园子败落了,他捡了个便宜,只花了三百两银子。
原本准备像王维那样,建一个“辋川别墅”,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心从天外来千里,人在诗中过一生,现在好了,他还要靠这个园子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呢!
他给这个园子命名为“随园”,改造时在“随”字上下足了功夫——
随其高,置亭台楼阁;随其下,置小桥流水。没有围墙,可随意游览;处处有书,可随手翻阅。
真可谓随情、随性、随心所欲!
一时之间,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前来这里参观游玩。
来了就不想走,就想在这里消费。
心甘情愿花钱的原因有三:
一、菜好吃
主人是个非常讲究的吃货,他经常说一句话: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他对饮食有多讲究呢?随便翻一页他编辑的《随园食单》看看吧:
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洌。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
在这里不仅随时可以吃到“随园牌”天然有机绿色食物,还可以享受江南名厨王小余的手艺。
烹天下美食,是主人袁枚和厨师的共同追求;
品人间至味,是主人袁枚和客人的共同追求。
哈哈!
二、有趣味
这里的主人可是袁枚呀,江南大才子!他随口吟出来一首诗,那都可以回去炫耀的。
看看这首:
瞧瞧这小牧童,正唱着歌呢,因为想要捕蝉,忽然闭口不唱了,这画面感太强了!
除了这些,还有更好玩儿的:
你拿起筷子,主人说——
你推开窗户,主人说——
你说,这随园真好呀!主人说——
你吃饱了想去走走,主人说——
你欣赏青苔上的落叶,主人说——
你问能不能去湖边钓钓鱼,主人说——
你觉得这里的生活似神仙,主人说——
如此有情趣的主人,先来一打!
哈哈!哈哈!
三、买买买
吃好了玩嗨了,走的时候还可以买买买!
买什么呢?书呀!
《随园食单》是一定要买的,拿回去送人,多有面子!
《随园诗话》是一定要买的,这么一部论诗的权威著作,当前最红畅销书,还有作者亲笔签名,宁可剁手也要买!
《子不语》是一定要买的,里面这么多怪力乱神的故事,比读经书有趣多了!
哈哈!哈哈!哈哈!
客人哈哈笑着满意地离开了,袁枚也哈哈笑着打起了算盘:
除去开饭店、卖书之外,随园承包出来的土地收的租金,给人写墓志铭、挽联、传记,还有办补课班收弟子的收入,这一年下来好几千两银子,比当官强多了!
人生三大自由,袁枚轻松实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03
如果你认为袁枚的人生目标仅仅是做一个太平世界的富贵闲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袁枚最爱的是文学,是诗歌,他七岁的时候偶然得到的一套《古诗选》,里面的经典古诗,为他打开了眼界。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影响人生。
袁枚的梦想就是做文学界的“王者之花”,当他如痴如醉地吟诵着陶渊明和屈原的诗,他就希望自己也做像他们一样的大咖。
针对*人性的八股文,他提出了“性灵说”这一诗歌主张,强调作诗要讲究真性情。
他提倡:
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纵观他写的诗文,无不充满了真性情。
春天,他笔下的云令人的心都要暖化了:
夏天,他光着膀子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
秋天,他的字里行间会透出丝丝凉意:
冬天,雪夜照亮的不仅是作诗人,更有三百年来无数的读诗人:
他爱读书,爱到站在雪地里沉醉而不自知:
他又强调不要死读书:
他藏书多达40万卷,然而晚年的时候他把书捐走了十分之六七,因为他知道:
对待写诗,他一丝不苟:
对待作文,他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对待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他总能提出不同意见:
他对亲情的眷恋,从他给妹妹写的祭文中可窥之一二:
他对朋友有着一腔赤诚:
他对美女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喜爱:
……
说起美女,袁枚的好色是他受人最大的诟病。
他不但有十几个妻妾,而且他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青楼歌肆,他收的弟子里有不少女弟子,这在当时是招人非议的。
面对非议,袁枚大大方方承认:
这就让大家对他的评价走了两个极端,一种骂他,说他是“通天老狐,醉则露尾”,一种说他是“真性情人也”。
袁枚才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每日里照旧吃美食、抱美人、读书、写诗、会友,一样也不耽误。
在文学上,他果然做到了“花王牡丹”的高度,和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和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和赵翼、蒋世铨并称“乾嘉三大家”。
他晚年自号为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可是大家更喜欢称呼他为“山中宰相”。
随缘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
袁枚这下该满足了吧?
不,就在他65岁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04
袁枚决定去游山玩水看世界。
从前“父母在,不远游”,现在老母亲去世三年,守孝期已过,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于是他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他爬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大川,并且品了各地的名茶,毛尖、龙井、君山、梅片、武夷茶等,他不但一一品尝,并且把之录入《随园食单》。
大家劝他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他却大笑着说:
袁枚一生不服输,一生都在向自己不断地挑战。
他为了改变家庭的处境,俯下身子去学八股文、满文;
他为了做好官,不得不向官场低头七年;
辞官之后,他苦心经营随园,原本可以安享生活之乐,他却提出他的文学主张并为之倾尽毕生精力;
当他成为了文学界泰斗,却迈开脚步,走向大自然。
袁枚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读读那首小诗吧,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找到答案并不难,只需抓住两个副词就够了。
第一个:恰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恰恰就是自己。
袁枚这一生,无论起点有多么低,无论人生路上的选择是对是错,他只依靠自己。
第二个:也
苔花如此渺小,它的心中却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它也要像牡丹那样开花!
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
并且,小小的“苔”超越了牡丹花王。
你考虑过吗?牡丹尚需人照料,而“苔”一直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力量。
所以,袁枚在这首诗中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信息:
无论多么卑微的生命,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骄傲!
这就是他所参悟的“活着”的意义。
05
袁枚躺在床上,微笑着看着前来探望他的亲友们,他知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往事一幕幕从眼前滑过:
妹妹在草地上笑着扑蝴蝶
母亲去当铺里当首饰
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
他挨家挨户去讨米
他坐在船上投奔叔父
青山一排排地向后倒、向后倒……
他的耳边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一直在吟诗:
不羡神仙羡少年……羡少年……年……
1798年1月3日,袁枚与世长辞。
享年82岁。
弥留之际,他留下这样一句“绝命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0 21:07
袁枚:无论生命多么卑微,我都要骄傲地活着!
作者 | 大老振
清朝大才子袁枚曾经写过一首小诗:
好诗如好茶,入口醇香,细品则回味无穷。
品味这首字面意思简单的五言绝句,只需要抓住两个副词就够了。
第一个: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藓终日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照到阳光,可是,难道因为没有阳光就要自暴自弃吗?
不!就算没有阳光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色!
那么,这充满青春朝气的绿色从何而来?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恰恰就是自己!
这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第二个: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此渺小,它的心中却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它也要像牡丹那样开花!
为什么是牡丹?为什么不是散发清幽香气的兰花,或者傲立寒冬的腊梅?
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
所以,小小的一个“也”字,表面怯怯,实则表现了大大的野心。
即使阳光永远照不到我,即使我在世人眼中卑微得不值一提,可是我依然要凭着自己的力量,活出一株牡丹的尊贵!活出生命的骄傲!
这首小诗,可以说是袁枚人生的写照。
01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二(公元1716年3月24日),在美丽的天堂——浙江杭州,小袁枚出生了。
然而天堂也不都是锦衣玉食,袁枚家境贫困,小时候经常挨饿,挨饿的时候他就会想:
人为什么要活着?
他从小的愿望就是:做官。一来光宗耀祖,二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
想要做官就要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可是袁枚面临着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书籍。
因为家贫,经常要借书来读,所以他看遍了世间的冷眼、饱尝了借书的艰辛。
借来书之后,为了要如期归还,他一定会熟读、摘抄、背诵,甚至他比书的主人更熟悉这本书,所以他后来才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感慨: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座大山:八股文
袁枚天资聪颖,十二岁的时候就和老师同时考中秀才,先生转眼变成了同窗,不久袁枚的才气名满天下。
不过袁枚非常讨厌内容空泛、形式呆板的八股文,因此十年时间过去了,他也没有考中举人。
为了做官的梦想,他咬咬牙开始学习八股文。
他安慰自己,大不了就当交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朋友,“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吧!
终于,二十三岁这一年,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正式入选翰林院。
满以为从此后可以青云直上,可是他忘了,这是清朝满族统治时期,他还要学习一门“外语”呢!这次拦住他去路的是——
第三座大山:满文
于是袁枚在满纸“蝌蚪文”中煎熬了三年,二十七岁时,他光荣地——没考上。
大才子最终败在了外语上,他被发往外地任职。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三岁这七年间,他分别在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江浦(今南京江浦县)、沭阳(今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做知县。
因为他断案敏捷公正、为人善良厚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大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面貌,所以他离开的时候,老百姓都哭着挽留,为他披上绣有全城百姓名字的“万民衣”。
他在沭阳亲手栽下的一株紫藤树,老百姓一直细心照料着,直到300年后的今天,这株紫藤树还在。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忽然提出了辞职。
官苦犹得受戒僧,袁枚早就厌倦了清规戒律多如牛毛、整日里战战兢兢的日子。
下级参见上级,要弯着腰赶紧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还不能发出声响;
参见的名帖上署名职衔的字要小,否则会被视为不敬。
袁枚做这些事情比受戒的和尚还要痛苦,并且他总是出错:
除了看人脸色,还要学官场溜须拍马那一套,这种日子“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难道要卑躬屈膝过一辈子吗?
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此后,袁枚要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活出尊严!
02
有官不仕偏寻乐,辞官之后的袁枚,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生新目标:
实现时间自由、思想自由和财务自由。
一个人的时间和思想越是自由,就越有可能拥有财富。
现在好了,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那就解放思想,恣意挥洒才情吧!
他在江宁任上的时候买过一处园子,位于金陵城西北的小仓山北麓。那里曾经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的宅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前身就在这里。
因为园子败落了,他捡了个便宜,只花了三百两银子。
原本准备像王维那样,建一个“辋川别墅”,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心从天外来千里,人在诗中过一生,现在好了,他还要靠这个园子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呢!
他给这个园子命名为“随园”,改造时在“随”字上下足了功夫——
随其高,置亭台楼阁;随其下,置小桥流水。没有围墙,可随意游览;处处有书,可随手翻阅。
真可谓随情、随性、随心所欲!
一时之间,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前来这里参观游玩。
来了就不想走,就想在这里消费。
心甘情愿花钱的原因有三:
一、菜好吃
主人是个非常讲究的吃货,他经常说一句话: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他对饮食有多讲究呢?随便翻一页他编辑的《随园食单》看看吧:
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洌。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
在这里不仅随时可以吃到“随园牌”天然有机绿色食物,还可以享受江南名厨王小余的手艺。
烹天下美食,是主人袁枚和厨师的共同追求;
品人间至味,是主人袁枚和客人的共同追求。
哈哈!
二、有趣味
这里的主人可是袁枚呀,江南大才子!他随口吟出来一首诗,那都可以回去炫耀的。
看看这首:
瞧瞧这小牧童,正唱着歌呢,因为想要捕蝉,忽然闭口不唱了,这画面感太强了!
除了这些,还有更好玩儿的:
你拿起筷子,主人说——
你推开窗户,主人说——
你说,这随园真好呀!主人说——
你吃饱了想去走走,主人说——
你欣赏青苔上的落叶,主人说——
你问能不能去湖边钓钓鱼,主人说——
你觉得这里的生活似神仙,主人说——
如此有情趣的主人,先来一打!
哈哈!哈哈!
三、买买买
吃好了玩嗨了,走的时候还可以买买买!
买什么呢?书呀!
《随园食单》是一定要买的,拿回去送人,多有面子!
《随园诗话》是一定要买的,这么一部论诗的权威著作,当前最红畅销书,还有作者亲笔签名,宁可剁手也要买!
《子不语》是一定要买的,里面这么多怪力乱神的故事,比读经书有趣多了!
哈哈!哈哈!哈哈!
客人哈哈笑着满意地离开了,袁枚也哈哈笑着打起了算盘:
除去开饭店、卖书之外,随园承包出来的土地收的租金,给人写墓志铭、挽联、传记,还有办补课班收弟子的收入,这一年下来好几千两银子,比当官强多了!
人生三大自由,袁枚轻松实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03
如果你认为袁枚的人生目标仅仅是做一个太平世界的富贵闲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袁枚最爱的是文学,是诗歌,他七岁的时候偶然得到的一套《古诗选》,里面的经典古诗,为他打开了眼界。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影响人生。
袁枚的梦想就是做文学界的“王者之花”,当他如痴如醉地吟诵着陶渊明和屈原的诗,他就希望自己也做像他们一样的大咖。
针对*人性的八股文,他提出了“性灵说”这一诗歌主张,强调作诗要讲究真性情。
他提倡:
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纵观他写的诗文,无不充满了真性情。
春天,他笔下的云令人的心都要暖化了:
夏天,他光着膀子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
秋天,他的字里行间会透出丝丝凉意:
冬天,雪夜照亮的不仅是作诗人,更有三百年来无数的读诗人:
他爱读书,爱到站在雪地里沉醉而不自知:
他又强调不要死读书:
他藏书多达40万卷,然而晚年的时候他把书捐走了十分之六七,因为他知道:
对待写诗,他一丝不苟:
对待作文,他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对待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他总能提出不同意见:
他对亲情的眷恋,从他给妹妹写的祭文中可窥之一二:
他对朋友有着一腔赤诚:
他对美女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喜爱:
……
说起美女,袁枚的好色是他受人最大的诟病。
他不但有十几个妻妾,而且他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青楼歌肆,他收的弟子里有不少女弟子,这在当时是招人非议的。
面对非议,袁枚大大方方承认:
这就让大家对他的评价走了两个极端,一种骂他,说他是“通天老狐,醉则露尾”,一种说他是“真性情人也”。
袁枚才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每日里照旧吃美食、抱美人、读书、写诗、会友,一样也不耽误。
在文学上,他果然做到了“花王牡丹”的高度,和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和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和赵翼、蒋世铨并称“乾嘉三大家”。
他晚年自号为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可是大家更喜欢称呼他为“山中宰相”。
随缘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
袁枚这下该满足了吧?
不,就在他65岁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04
袁枚决定去游山玩水看世界。
从前“父母在,不远游”,现在老母亲去世三年,守孝期已过,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于是他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他爬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大川,并且品了各地的名茶,毛尖、龙井、君山、梅片、武夷茶等,他不但一一品尝,并且把之录入《随园食单》。
大家劝他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他却大笑着说:
袁枚一生不服输,一生都在向自己不断地挑战。
他为了改变家庭的处境,俯下身子去学八股文、满文;
他为了做好官,不得不向官场低头七年;
辞官之后,他苦心经营随园,原本可以安享生活之乐,他却提出他的文学主张并为之倾尽毕生精力;
当他成为了文学界泰斗,却迈开脚步,走向大自然。
袁枚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读读那首小诗吧,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找到答案并不难,只需抓住两个副词就够了。
第一个:恰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恰恰就是自己。
袁枚这一生,无论起点有多么低,无论人生路上的选择是对是错,他只依靠自己。
第二个:也
苔花如此渺小,它的心中却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它也要像牡丹那样开花!
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
并且,小小的“苔”超越了牡丹花王。
你考虑过吗?牡丹尚需人照料,而“苔”一直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力量。
所以,袁枚在这首诗中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信息:
无论多么卑微的生命,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骄傲!
这就是他所参悟的“活着”的意义。
05
袁枚躺在床上,微笑着看着前来探望他的亲友们,他知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往事一幕幕从眼前滑过:
妹妹在草地上笑着扑蝴蝶
母亲去当铺里当首饰
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
他挨家挨户去讨米
他坐在船上投奔叔父
青山一排排地向后倒、向后倒……
他的耳边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一直在吟诗:
不羡神仙羡少年……羡少年……年……
1798年1月3日,袁枚与世长辞。
享年82岁。
弥留之际,他留下这样一句“绝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