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6 15: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6:21
被“晾”在急诊的老李和小李
晚8点,小李终于等到了下班,想起这两天感冒,白天上班没时间,就去家附近的大医院挂个急诊开点药吧。结果等了2个多小时都没看上病,他还发现,不断有比他晚到的病人先看上了。
小李怒气冲冲闯入诊室:“我就看个感冒,等了2个多小时!你们黑幕也太明显了!他们几个比我晚来那么多,凭什么都排在我前面,讲不讲先来后到啊?!”
到达急诊不久的老李,弯着腰捂着肚子,一脸不高兴地挪进诊室帮腔道:“就是就是,我也来了快半个小时了,眼看就要到我了,结果这个人刚来就被叫进来看病,我这拉肚子一晚上了,疼得不行,耽误了你负责么?!”
当晚值班的张医生一边给患者做心电图,一边跟老李和小李解释:“很抱歉让两位等很久。咱们都知道,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办事情都讲究一个轻重缓急,而不一定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现在这个患者啊,来的时候血压200多,还有剧烈的胸痛,得先看,先排查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疾病。”
正在这个时候,心电图打印出来了,张医生看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即刻诊断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还是那种马上有生命危险的类型,立马把病人护送到抢救室,下达一系列指令(医嘱)。“这个患者要抢救,马上监护,嚼服抗血小板药物,联系导管室,按照绿色通道要求抽血检查,建立静脉通路给患者交代病情……”他同时“眼观六路,嘴说八方”,回过头又说:“各位诊室的患者稍等啊,这里有个抢救。您二位也稍安勿躁,一会有时间咱们再细说。”
老李看到这个病人满头大汗,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再一看刚才按部就班工作的医护人员,那步伐、那言语、那节奏,就像开了挂,立刻觉得自己的肚子似乎也没那么疼了,跟小李一起安静地回到大厅,继续等候。
允许插队是为了抢救生命
终于,紧张的抢救告一段落,老李和小李也看完了病,趁着人少,张医生就与他俩攀谈起来,周围没有离开的患者和家属也围过来听听解释,在急诊排队看病,为什么不能讲究先来后到?下边就是张医生与他们的谈话。
“刚说过,大家的工作生活中,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了办事的先后顺序。急诊看病也是这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真正危重的病人能立即得到有效救治。就像前面那个病人,是很危险的急性心梗,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治疗起来分秒必争,不能等的,所以一来急诊就要马上看。别说这个病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病情与我有没有关系都必须马上接诊处理。”听了张医生的话,大家频频点头。
张医生转过身对老李说:“您的情况,血压平稳,病情稳定,虽然本人感觉很难受,但是肚子痛且有拉肚子的病人只要没有严重脱水,一般不会马上有生命危险,所以需要等待。小李呢,感冒本身不需要看急诊,您看您自己也是主动等到下班才来医院,实际上自己也认可不是急病重病吧?真正急症的病人‘插队’到前面,几分钟的提前,就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像小李这样,就是开点感冒药,完全可以不来急诊,或者另选医院。总之,在急诊,轻重缓急就表现为病情为王,病重的患者就能先看,病情轻的患者可以等待,病情同级别的才按照先来后到顺序就诊。”
病得重不重 谁说了算
那怎么判断病情?谁来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
通常在急诊的显著位置设有分诊台,患者在这里可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酌情测血糖),每个患者就诊前都要在分诊台测量这些指标。在专用的分诊系统里输入指标和就诊症状等信息,电脑自动根据一系列客观标准判断患者病情分级。
负责判断病情的人叫分诊*,她们都是经过急诊专业培训的高年资*,对于危重症患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除了电脑系统中的客观指标,遇到拿不准的情况或者可能会发生病情恶化的患者,还会请急诊医生来即刻评估。
分诊的标准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而来。
1级患者是最重的,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甚至都不需要挂号,这些手续随后再补。
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也要短时间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等。
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等。
4级患者不属于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轻症患者根据指引顺序就诊,这也意味着,非急症患者到急诊就诊的话,等候时间会较长。前面提到的小李就属于典型的这种情况。
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上述这些标准可靠么?万一患者刚来的时候“好好的”,等着等着加重了怎么办?
标准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而成,能够识别大多数危重症患者,而且本着“宁错勿漏”的原则,重症的分诊标准也比较“松”,一旦有所怀疑,能分为1级的患者就不会分诊为2级,不会漏掉重症患者,先按照重症处理,排查危险疾病,这也是急诊的工作特点——降阶梯思维。患者分诊后也会动态评估病情,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病情出现变化可再次评估分级,及时处理。
张医生最后说:“急诊应该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后一条坚固的防线,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但是多种原因导致急诊资源被非急诊患者占用,非急诊疾病就诊于急诊的情况相当常见,希望大家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小李听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表示以后不会再随便看急诊了。
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张向阳
文字整理:马士程
审核专家:国家 健康 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 王传林
策划:谭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6:21
被“晾”在急诊的老李和小李
晚8点,小李终于等到了下班,想起这两天感冒,白天上班没时间,就去家附近的大医院挂个急诊开点药吧。结果等了2个多小时都没看上病,他还发现,不断有比他晚到的病人先看上了。
小李怒气冲冲闯入诊室:“我就看个感冒,等了2个多小时!你们黑幕也太明显了!他们几个比我晚来那么多,凭什么都排在我前面,讲不讲先来后到啊?!”
到达急诊不久的老李,弯着腰捂着肚子,一脸不高兴地挪进诊室帮腔道:“就是就是,我也来了快半个小时了,眼看就要到我了,结果这个人刚来就被叫进来看病,我这拉肚子一晚上了,疼得不行,耽误了你负责么?!”
当晚值班的张医生一边给患者做心电图,一边跟老李和小李解释:“很抱歉让两位等很久。咱们都知道,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办事情都讲究一个轻重缓急,而不一定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现在这个患者啊,来的时候血压200多,还有剧烈的胸痛,得先看,先排查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疾病。”
正在这个时候,心电图打印出来了,张医生看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即刻诊断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还是那种马上有生命危险的类型,立马把病人护送到抢救室,下达一系列指令(医嘱)。“这个患者要抢救,马上监护,嚼服抗血小板药物,联系导管室,按照绿色通道要求抽血检查,建立静脉通路给患者交代病情……”他同时“眼观六路,嘴说八方”,回过头又说:“各位诊室的患者稍等啊,这里有个抢救。您二位也稍安勿躁,一会有时间咱们再细说。”
老李看到这个病人满头大汗,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再一看刚才按部就班工作的医护人员,那步伐、那言语、那节奏,就像开了挂,立刻觉得自己的肚子似乎也没那么疼了,跟小李一起安静地回到大厅,继续等候。
允许插队是为了抢救生命
终于,紧张的抢救告一段落,老李和小李也看完了病,趁着人少,张医生就与他俩攀谈起来,周围没有离开的患者和家属也围过来听听解释,在急诊排队看病,为什么不能讲究先来后到?下边就是张医生与他们的谈话。
“刚说过,大家的工作生活中,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了办事的先后顺序。急诊看病也是这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真正危重的病人能立即得到有效救治。就像前面那个病人,是很危险的急性心梗,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治疗起来分秒必争,不能等的,所以一来急诊就要马上看。别说这个病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病情与我有没有关系都必须马上接诊处理。”听了张医生的话,大家频频点头。
张医生转过身对老李说:“您的情况,血压平稳,病情稳定,虽然本人感觉很难受,但是肚子痛且有拉肚子的病人只要没有严重脱水,一般不会马上有生命危险,所以需要等待。小李呢,感冒本身不需要看急诊,您看您自己也是主动等到下班才来医院,实际上自己也认可不是急病重病吧?真正急症的病人‘插队’到前面,几分钟的提前,就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像小李这样,就是开点感冒药,完全可以不来急诊,或者另选医院。总之,在急诊,轻重缓急就表现为病情为王,病重的患者就能先看,病情轻的患者可以等待,病情同级别的才按照先来后到顺序就诊。”
病得重不重 谁说了算
那怎么判断病情?谁来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
通常在急诊的显著位置设有分诊台,患者在这里可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酌情测血糖),每个患者就诊前都要在分诊台测量这些指标。在专用的分诊系统里输入指标和就诊症状等信息,电脑自动根据一系列客观标准判断患者病情分级。
负责判断病情的人叫分诊*,她们都是经过急诊专业培训的高年资*,对于危重症患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除了电脑系统中的客观指标,遇到拿不准的情况或者可能会发生病情恶化的患者,还会请急诊医生来即刻评估。
分诊的标准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而来。
1级患者是最重的,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甚至都不需要挂号,这些手续随后再补。
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也要短时间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等。
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等。
4级患者不属于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轻症患者根据指引顺序就诊,这也意味着,非急症患者到急诊就诊的话,等候时间会较长。前面提到的小李就属于典型的这种情况。
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上述这些标准可靠么?万一患者刚来的时候“好好的”,等着等着加重了怎么办?
标准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而成,能够识别大多数危重症患者,而且本着“宁错勿漏”的原则,重症的分诊标准也比较“松”,一旦有所怀疑,能分为1级的患者就不会分诊为2级,不会漏掉重症患者,先按照重症处理,排查危险疾病,这也是急诊的工作特点——降阶梯思维。患者分诊后也会动态评估病情,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病情出现变化可再次评估分级,及时处理。
张医生最后说:“急诊应该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后一条坚固的防线,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但是多种原因导致急诊资源被非急诊患者占用,非急诊疾病就诊于急诊的情况相当常见,希望大家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小李听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表示以后不会再随便看急诊了。
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张向阳
文字整理:马士程
审核专家:国家 健康 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 王传林
策划: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