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13
经络,一个看似不存在,实则“存在”的系统,真的是对西方结构科学乃至整个西方医学观念的挑战。
经络是怎么来的?世界上有一种“经络敏感者”
子午线:它存在,但未知
虽然经络的本质并不能完全被现代人的观念或知识体系所揭示,但是太多无法推翻的医学实例和各种现代研究方法已经从不同方面证实了经络现象的存在。
现代对经络的研究大概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开始使用的方法都是比较流行的物理方法,如声、光、电、热、磁等。
比如电。当时测量了经络的电阻,发现它的电阻低于非经络的电阻,于是得出了经络是良导体的结论。
由此推断经络中运行的经络气可能是生物电。
后来从声、光、热、磁等方面。,我们发现了其他一些可以用这些相关仪器测量的东西。所以只能说生物电可能是经络的本质之一,而不是全部。
再进一步,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观测技术,看看这种同位素在经络中能不能行走。
结果表明,该元素基本遵循经典经络路线,尤其是四肢,其路线与经典路线基本相同。
同时还有一个对比,就是如果把这种放射性同位素放入人体的非经络部位,它是不会动的。
这至少可以解释一个问题:经络中有某种物质流动,可以驱动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运动。
那么,体内的这种物质流是什么呢?这么说吧: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效应,你用某个物质来准确解释并不容易。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家都老老实实用中医本来的名字——“气”来掩盖。
既然流经经络,简称“经气”。
经络:对西医的挑战
这样一个看似看不见,实则“存在”的体系,是对西方结构科学乃至整个西方医学观念的挑战。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西方科学能够张开双臂,我相信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而经络现象对于东方医学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东方医学以实用为终极目标,具有重道轻器、重象轻体、重功能轻结构的特点。
在经络的本质在现代科学中得到充分理解之前,人们普遍喜欢用“经络现象”一词来表示对现象的认识和对尚未完全了解或难以完全了解的现象本质的表达。
对于中医来说,谈经络现象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经络现象也是一个“意象”,与中医的意象系统不谋而合。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形象的本质,中医是清楚的。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不妨回到源头,从经络的起源说起。
陈述1:产生从点到线的经络
一般认为古代经络现象有三种可能,从被关注到临床和养生的应用过程,再到体系的建立:一是点到线,二是线到点,三是点线结合。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从点到线说话」?
简单来说就是先发现穴位,再把穴位连在一起成为经络。
大致来说,中国古代人生病时本能地使用一些原始的按摩手法,在刺激人体的某些穴位时可以缓解某些疾病。
进一步开发物理刺激性更强的针,如原针石,进一步的金属针,或与火有关的艾灸。
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识的寻找,治疗经验的点在积累和增加,它们像一串串珍珠一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点与线相结合的经络。
这种说法最符合普通人的认知心理,也最符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医学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慢慢发现、发明或积累起来的”,属于科学研究中典型的外求规律的观点。
但是这种认识有一个很难解释的弱点,因为在十二经脉和八经脉的20条经脉中,只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有穴位,所以以前叫十四经脉。
然后有人问:奇经的其他六经没有穴位吗?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只是他们的穴位是借用其他经络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穴位和其他经络交叉或者合并的时候,就和别人的穴位在一起了,本质上就是其他经络。
那么,如果说从穴位到经络,从点到线,那么奇经八脉中除了任督二脉之外的其他六经是怎么来的呢?看起来有点奇怪。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经络不仅有十四经沿体表浮动并有穴位的外路线,还有体内无穴位的内路线,从点到线理论无法完美解释。
于是,第二种说法就产生了,叫从线到点。
陈述2:产生从线到点的经络
其实这种说法是通过经书感受的传说。也就是说,循经出现的各种感觉是描述经络的主要依据。
换句话说,就是先发现经络,再找穴位。
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古代练气功的人可能有一种感觉,认为气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走的,像水流、风吹、蜘蛛走、蚂蚁爬,其走的路线与经典的经络路线基本相同或相近。
这一点不难被现代从业者部分证实,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内证法和内求法。
从线到点,可能会让经络的发现过程快很多,也能模糊地解释内部路线的存在,但这种说法并非没有弱点。
练过气功或类似做法的人可能有经验:
一般气的感觉传递在体表比较明显,可以是线性的,一般与经络路线一致。但在体内多为弥漫密集状态,或呈模糊团状、片状或柱状,很少形成清晰的线*觉。
然后,第三种说法就出来了,叫做点线重合理论。
陈述三:点与线的结合产生经络
其实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思想的结合。
这个推测并没有脱离古代原始的按摩和针灸。这些物理刺激作用于人体,在最初发现一些穴位后,有可能产生酸、麻木、沉重、肿胀、水流或气流等气体感觉。这种感觉也可以沿着经络传递
现代人习惯于把这种有明确循经感的人称为“经络敏感者”。经络敏感人群占人口近三分之一。
那么基于此,经络的呈现就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摸索,然后连接。只需要刺激几个已知的穴位,就可以感受经络,找到整个经络路线。
然后在经络上多找一些穴位,这样就大大加快了经络和穴位的发现和完善。
说实话,光凭取经的感觉,我们还不能确定,因为毕竟是一种感觉,它的路线清晰性多少有些值得怀疑。
这时,另一种人出现了。这种人在经络敏感人群中可以说是超级敏感,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
当用针刺或其他物理刺激刺激穴位时,可表现为体表沿经络出现红线、白线、皮疹、俯仰和皮下硬结。有的人只有一条经络,有的人可以有多条经络。
我自己至少看过三个案例。不要误解为红线白线红疹之类的晕,其实不是。它们的颜色非常明亮清晰。
只要有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做到,古人可以不断在他们身上戳洞,展示他们的经典,然后如实描述。这不是一张清晰准确的经络路线图吗?
如果不放心,可以多找几个这样的人做反复验证。
点线重合理论基本可以解决体表路线带穴位的问题。但是没有穴位还是无法解释体表和身体的经络。
经络的起源和经络理论的形成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经络理论已经成为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被古代医家用来阐明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发挥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作用。那么,古代医家是如何认识经络实体的呢?
为什么古人认为经络实际上是存在的?
1.子午线可见
在《黄帝内经》中,经络被称为“经脉”。《灵枢经》说:浮脉和普通脉都是络脉。“为什么体表可见络脉?”《经》指出:“络脉横而浅,所以表面易见。“古人认为分布在身体深处的经络可以通过人体解剖学的手段来观察。”《灵枢·水镜》说:“丈夫八尺,肉在此,可量可循,死可剖视。它又脏又脆,有伏的大小,有谷的数目,有脉的长短,有血的浑浊...都有大量的。
“古人通过直接解剖观察,发现了经络的分布格局,即“经络为内,分支为络”(《灵枢脉度》),并测得经络的具体长度:“手六阳,手至头,五尺长,或五六三尺长;手的六阴,从手到胸,三尺五寸,三六一尺八尺,五六三尺,或二尺一尺;脚的六阳,从脚到头,八尺,六八尺,八尺;六阴之足,由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尺六尺,五六三尺,三尺九尺;脉从脚到眼,7尺5寸,271尺4尺,251尺,1尺5尺;督脉和任脉分别为4英尺5英寸、248英尺、251英尺或9英尺。一切都是16英尺2英尺,这种气体也是通过隧道的。"
《苏文经络学说》也明确指出经络有五种不同的颜色:绿、红、黄、白、黑。阴络的颜色与经络的颜色相同,而阳络的颜色随着四季的寒热而变化。
2.内脏和外络
《灵竖亥论》说:“十二经脉属于脏腑,外络在四肢。”《苏文·跳经纶》说:“五脏之道,自地道而来。”经络属于脏腑,脏腑与经络相连。像一棵大树,他们有根和茎,树枝和树叶。所以《内经》形象地说:“经络是脏腑的枝叶;脏腑是经络的根本。
”从《灵枢经》和《灵枢经别》对十二经脉和十二经脉的记载可以看出,每一条经络在其循环的过程中都属于一个脏或一个内脏,同时又与内外脏腑有着络绎不绝的关系。阴经属于脏络器官,阳经属于内络器官。此外,它还与其他内脏有关。这些都是在人体野外解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现。
在与四肢的联系上,《灵枢·舜帝胖瘦》指出:“手三阴出脏,手三阳出手,脚三阳出始,脚三阴出足。”经络沿着行走方向上下运行,左右对称,从头部躯干到四肢骨骼无处不在。此外,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皮部、众多络脉进一步相连,使全身紧密相连。
3.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古典文献对经络气血运行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例如,《苏文麦景尧微论》说:“夫之脉也,家之血也。”注:“赋,举也。血量聚集在经络。”《灵枢·水镜》说:“受血者必营。”《灵枢·本乡》说:“经络,所以血和阴阳...是血液和经络的流行。”《难经二十三难》指出:“经经脉者,亦以身为荣。”《圣集总录》说:“人的气血常在十二经脉中运行。”《针灸大成》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为气血之道。”这些都是旨在说明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途径,而这条路径具有“阴阳相通,如无尽循环”的特点(灵枢营养生会)。
因为阴阳经脉长短不同,阴阳络脉深浅不同,十二经脉的气血量也不同,这是古代医家发现的。关于每条经脉气血多少的问题,《灵枢·九珍论》、《灵枢·五音五味》和《苏文血-血-形志》的说法虽然不太一致,但都是一致的。《灵枢营养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谁,气也;营,血也。《灵枢脉度》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这是古人对经络有自己的循环系统的具体理解。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古人未能进一步解释经络的本质,这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经络的本质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13
存在。上古华夏先民在生产、劳作中会发生撞伤等问题,祖先本能使用信手可得的自然资源进行自救,从而祖先们发现了穴位,逐渐悟出了关于人体内部构造的一系列感性认知,又将穴位串通起来连成了经络。随着世代的传承,先祖们将感性认知上到理性认知,然后又经过深化、认知到再认识,就形成了中医经络学的雏形。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14
是真实存在的,古时候医生发现对身体不同的地方进行刺激会有不同的感觉,久而久之刺激不同的地方还能够治疗一些疾病,这些地方就是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14
经络应该是在穴位的基础上建设出来的,古人身体不适会用指压棍戳石按等方式缓解疼痛,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所谓的穴位,在今天看来其实很多穴位不过是神经结点,而穴位的连接线就变成了经络,相当于原始的神经线,只是古代没有神经这一说罢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15
存在。他们被发现是通过考古出土文物,发现上面有相应的穴位和脉络,也于当时的实践和思想理论发展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