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胶质瘤分几级,好治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3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59
分五级。
脑胶质瘤这病不好治。
胶质瘤目前还是世界性难题。脑胶质瘤的生存期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不乐观。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脑胶质瘤至今也没有疗效很好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一般药物不起作用,包括化疗药。对常规的放、化疗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这一是因为血脑屏障的阻挡过滤原因,二是胶质瘤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化疗在治疗脑瘤上争议较大,许多医生不主张化疗,认为效果太微,而副作用太大,得不偿失。2、放疗。放疗类型如射波刀、伽马刀、质子刀之类的,但,只有“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另有“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其它的脑瘤对放疗均不敏感。3、手术。很明显,一是手术只能对付一时,过后还复发,具有“韭菜样”再生增殖的特点;二是胶质瘤是在脑内多呈蟹爪样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的脑组织无明确的边界,手术时难以完全切干净,不便于手术;三是单纯的手术切除反而会刺激并加速肿瘤的增植速度和恶变程度。
脑瘤无论手术与否、放化疗与否,都应该吃药(中药),中西医结合。这一条是肯定的(早期的话可手术,晚期或位置不好的话手术是帮倒忙)
平时我们老说“中西医结合”,遇到这种大病的时候,是真正应当中西医结合的时候了,应当综合治疗,不要单用一种方法。
并且,癌症是终身疾病(癌细胞没扩散时,可以切除,但是就算是切得再干净,也总是体内存在癌细胞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复发率是高的),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认为手术了、化疗了就万事大吉不管了(手术、化疗结束之后,仍然任重道远,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复发了。这是个医学常识。许多患者,就是觉得已经手术切掉了,并且医生明确地说了“手术成功”,就以为是病好了。这明显是缺乏医学常识,结果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应该在手术后吃药,不停药的话,能不复发,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很了不起的成绩了。何况不吃药。
中药可充分考虑。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瘤类的中药丸来治。找对了药则增强效果。笔者因业务关系,深知中药的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脑瘤、淋巴瘤与胃肠恶性肿瘤等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中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对于抵制癌细胞的发展,缩小肿瘤体积,减轻病人的痛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患者感觉身上有劲了饭量增加了,以及脑瘤所引起的癫痫、积水及头痛头晕等的明显改善。对比效果患者更是满意。消缩疙瘩、肿块效果显著,至于单纯的消除积液、水肿,自不必说,如脑瘤引起的脑积水,肺结核引起的肺积水,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积液;至于单纯的止痛,那是在消缩肿块的过程中附带的一个功能。如果已手术、化疗过,中药的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对于患者各种不舒服的症状都在短期内会有明显减轻改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59
患者得了胶质瘤估计都很悲观,但胶质瘤也是分等级,良性的是可以治愈的。胶质瘤的分级如下1级、一般为良性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留为主,占胶质瘤5%左右是可以治愈的;2级、为一般的星形细胞瘤或星形-少突细胞瘤,占胶质瘤的30~40%左右。
3级、为间型星形细胞瘤,占胶质瘤的15~25%左右,一般由2级演变而来。
4级、为胶质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1/3左右。 是否需要手术,以及选择手术的方式,需要进一步阅片后才能确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0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00
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左右。胶质瘤其实是我们国家对此类肿瘤的俗称,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命名为神经上皮肿瘤,其中还分为若干的小类,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
在分类以外,WHO还对肿瘤有一个分级,共分为4级,用罗马数字Ⅰ-Ⅳ来表示,数字越小,恶性程度越低,数字越大恶性程度越高。Ⅰ-Ⅱ级一般称为低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低,在多年之前还曾经被认为属于良性,但目前认为仍属于低度恶性;Ⅲ-Ⅳ称为高级别胶质瘤。
由于胶质瘤的生长曾浸润性生长,手术可做到影像学全切,但仍无法完全消灭肿瘤细胞,可以辅助以放疗、化疗巩固。低级别胶质瘤若治疗得当5年存活率较高,个别病例可到达数十年;高级别胶质瘤治疗效果差,胶质母细胞瘤平均生存期仅11个月左右,当然随着技术水平提高,生存期在不断延长。总之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治疗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热点,需要一个正规的治疗策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01
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于1986年建立并于1988年进行修订。该系统基于肿瘤的原发器官以及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1期:局限于原发器官,无转移灶;
2A期:次全切除的单侧肿瘤;同侧以及对侧淋巴结明确无转移;
2B期:次全切除或者是全切除单侧肿瘤;同侧淋巴结有明确转移,而对侧淋巴结明确无转移;
3期:肿瘤跨中线侵袭,伴随或未伴随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是单侧肿瘤伴有对侧淋巴结转移;或者是跨中线生长的肿瘤并伴有双侧淋巴结转移;
4期:肿瘤播散到远处淋巴结,骨髓,肝脏,或者是其他器官(除4S期所定义的器官之外)。
4S期:小于1岁患儿;肿瘤局限于原发器官;肿瘤扩散局限于肝脏,皮肤,或者是骨髓(肿瘤细胞少于10%的骨髓有核细胞)。[2]
始于2005年,全球几个主要的儿童肿瘤研究协作组,开始就1990年至2002年间在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地区收治的8800例神经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比对研究。根据该回顾性研究的结果,神经母细胞瘤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进行重新分期(INRGSS)。该回顾性研究发现,12-18个月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具有良好的预后;据此,新的分类体系将不具有N-myc突变的12-18个月患儿从以前的高危组,重新划分至中危组。该风险分类体系具体如下:
L1期:病灶局限且无影像学确定的危险因素;
L2期:病灶局限但具有影像学确定的危险因素;
M期:病灶发生转移;
MS期:病灶发生特异性转移(同上述的4S期);
新的风险分层体系将基于新的INRGSS分期体系、发病年龄、肿瘤级别、N-myc扩增状态、11q染色体不均衡突变以及多核型因素,将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分为:极低危组、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