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活跃学生思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3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10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靠听学会的,而是靠做学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得出真知。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了解知识生发的全过程。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在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的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意见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既有生活上的关怀,也有学习上的帮助,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来安排章节,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的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思一思”“做一做”等栏目,集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教师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的学习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教师利用“做一做”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来解题,而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却相当低,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好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感,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体现了《标准》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的要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11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我们要了解数学课堂上课都有哪些活动,应该如何设计这些活动,设计这些活动时有什么要求。比如数学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就可以分为以下形式:
(一)从学生动用感官的表现分
1.师、生互动型——专心听、大胆说(动用“耳”、“口”感官);
2.操作、实践型——剪、拼、画、等(动“手”);
3.观察、思考型——探索、发现(动用“眼”、“脑”)。
然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思维,教师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二)从与他人联系交流的范围分
1.自主型——独立操作、观察;独立思考、猜想;独立探究、发现;独立演绎、推理;
2.小组讨论型(24人);
3.大组分工合作型(510人);
4.全班交流。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优势,让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让他们个个敢说、敢做、敢表现,要注意每一位同学,而不只是注意其中部分学生。如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主攻一个内容,各组学生在知识的归类、整理过程中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争执,使课堂活起来。还可每个组派代表上讲台,当“小老师”,或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或宣讲本组的研究成果(设想、解法、答案等)。这样,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和才能也充分得到了展示。
(三)从活动时段及活动特性分
1.探究、发现性活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知识、技能达成性活动
课堂练习就是对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由浅入深。
3.应用、创新性活动
学生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后,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与之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上来,并结合己有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上提倡与课本、老师或其他学生有所不同,即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
4.回顾、总结性活动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以上只是对在数学课堂上活跃学生思维问题的一部分解释。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完全写作这里。如果你真想了解更加详细的东西,推荐你看一看《有关数学课堂学生思维活动设计研究
》,网址:http://www.lwfbxd.com/article-1413.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11
1.多问问题。
2.多叫学生回答问题,只有这样之后,他们人人自危,都要思考怎么回答问题
3.关键是教师水平问题,能否提出那么多问题问学生
4.其实,数学需要的是沉静,有时候太过于活跃的学生一般是聪明,但是丢三落四,做题缺乏严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12
年前我们在悦思上了公益课,期中有一节课是自主讨论课。讲班级的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首先是小组内部讨论,最后确定答案,在正式课堂上老师会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发言。我们孩子还当个副组长,呵呵,这课是他第一次那么主动,而且我觉得现在就需要多一些让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发言的习惯和机会。这样孩子们也乐于学习,所以孩子也就不觉得辛苦,同时对提高孩子的思维逻辑,和组织沟通能力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