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社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9 03:11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15

我们似乎正活在一个低社交的时代。
不知道跟别人说些什么,也没什么动力去结识新朋友。
觉得维持关系非常累、非常麻烦,交流或闲聊都特别费神,有那时间宁愿在家里刷刷剧、上上网。
以前,一个人待着会特别闷,就想跟朋友待在一起;现在,只想有些时间,能一个人静静发呆,不想动、不想说话、不想费劲去展现自己和交际……
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妨开宗明义:人究竟需不需要社交?能否完全不需要社交而活着?
答案也非常简单:需要。不能。
我在 中讲到:心理学里有一个假说,叫做「社会大脑」:这个假说认为,人类的大脑会不断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调整自身,使其向着「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方向进化。
比如:2020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类跟有生命的对象互动时,大脑前额叶皮层中有一条通路会被激活;反之,跟无生命物体互动时,这一通路则保持静默。(Ninomiya et al., 2020)
这表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对「人类的反馈」更加敏感。
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类动物(猴子)的身上也同样存在。这说明:对于哺乳类动物而言,群居,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群居,是一件非常重要、值得专门开辟一个「功能」的事情。
因此,在大多数需求模型中,积极的社交反馈,都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一旦缺乏,就会造成内部的平衡态失调。(Cacioppo J et al., 2014)
比如:2020 年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长时间缺乏跟其他人进行社交时,会在大脑中引起跟饥渴非常相似的反应,亦即焦虑、不安、恐慌,以及对有效的社交线索的渴求。(Livia Tomova et al., 2020)
所以,如果你长时间奔波在公司和家里的两点一线上,每天就是上班工作、下班宅家,缺乏有效的社交,那你实际上就是在「饿着」自己的大脑。
久而久之会怎么样呢?可能会导致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失调,从而导致更难自主地产生多巴胺,更需要依赖于外在的刺激和反馈 —— 亦即比如游戏、综艺、影视剧、信息流,亦即各种能够短期刺激的娱乐。
所以,有句话叫做「宅着宅着,人就废了」,也许是有一点道理的。
那么,不社交,真的就这么可怕吗?
其实也不是。我们应该把「不社交」分成两种:不想社交,跟不能社交。
前者是只需要轻度的社交,不希望把太多的时间、精力花在社交上,主动选择了「不社交」;而后者是存在社交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社交恐惧、社交焦虑),难以跟别人进行有效的社交,导致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分别对应着心理学中的两个术语:独处(Stay alone)和孤独(Loneliness)。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有研究表明:有意选择的独处可以获得宁静和恢复活力,但*的社交隔离会引发大脑的抗拒。(Nguyen T et al., 2018;Thuy-vy T et al., 2019)
因此,前面讲的缺乏社交所导致的问题,其实针对的,应该是后者,也就是孤独。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那其实问题不大 —— 你完全可以从独处中,获得更宁静的心境,更有序的思维,以及更富有创造力的想法。
什么样的人可能会更喜欢独处呢?最简单的,就是性格偏内向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内向者有一个特征,就是对多巴胺的阈值较低。因此,当来自外界的信息过多时,他们会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和「超负荷」。
亦即,对他们来说,社交是一件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一方面,它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脑力去行动;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和反馈打乱心境,破坏平稳的生活状态。
对于内向者而言,从独处中获取能量、整理思维,跟自己对话,间或有几个知心朋友,能够满足轻度的社交,才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
另一种可能是:你可能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6 年,一项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更聪明的人会更加倾向于独处。他们针对 18 - 28 岁的成年人,抽取了 1.5 万例样本,发现:在学业、工作上表现更好的人,在独处时会报告更高的满意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独处的人一定更聪明,也不意味着喜欢群居、社交的人更不聪明 —— 不要这样机械地解读喔。我们要关心的,是它背后可能的原因。
研究者认为:更聪明的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会更少。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来说,「独处」是一件需要去适应的事情。但是更聪明的人,更容易从这种独处的环境中尽快适应、找到乐趣。
另一方面,聪明的人拥有更高的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对社交支持的需求会更低。因而,他们天生就不太需要强社交。
从常识上来想也很好理解:聪明的人本身就是人群的异数,因此会有一些特立独行的观念和想法,从而会更加难以融于大众的圈子。因此,与其让他们花费精力去融入和适应,不如保持适度的独处,以便更好地发挥才能。
对这些人而言,一个好的环境,可能是一个大家彼此间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去维护关系,可以更加直接地进行沟通、交换想法、碰撞点子的环境。
所以,我常常说:不合群并不是一种错。当你感到「不合群」时,也许只是因为,你需要一个更高层级,能更好适应你、容纳你的群体。
当然,对于喜欢独处的人来说,零社交也是不可能的,他们需要的是「轻度」的社交。
研究社交的心理学家 Robin Dunbar 提出过一个非常经典的「邓巴数」。他把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可能拥有的社交圈层,分成下面几层:
支持圈:上限为5个人。这些人往往是我们最亲密的家人和好友,是我们最信任的人,会无条件地支持和帮助我们。
共情圈:上限为10个人。这些人是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对象,也是我们愿意去花费时间精力去交流、安慰、伸出援手的对象。
熟人圈:上限约为35人。这些人是我们能够记住他们的喜好、习惯和基本信息的对象。我们跟他们的联系可能不多,但是不至于忘记。
联系人圈:上限约为100人。这些人是我们能够记住的人。大部分是点头之交。
把这些数字加起来,你会得到150。这就是经典的「邓巴数」,也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可以支撑的「朋友」的上限。
同样,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社群中,低于150人,我们就会倾向于认为「它是比较小众、私密的」,内部联系也会比较强;而超过150人,我们就会倾向于认为「它是比较庞大、开放的」,从而削弱社群成员彼此间的联系。
Dunbar 认为:在这个4层的模型中,前两层(包括一部分的熟人)属于强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联系、能够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朋友;反之,其他的人属于弱关系。我们可能对他们并不陌生,但可能一年下来都不怎么联系。
当然,这是一个统计结果,对于个体而言,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过无论如何,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我也会建议你:
1)建立属于自己的强关系圈层。
2)适当维持一定的弱关系。
第一点很好理解。任何人都需要从外界获得一定的能量和支撑,至少,在你面临焦虑、压力、愤怒和困惑时,有个窗口可以倾诉和求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憋在心里,一定要给负面情绪一个出口。
不妨想一想:如果你刚刚迈过人生中一个重要关口,想开一个聚会,把你最信任、最想感谢的人聚到一起庆祝一下,你能列出多少人的名字?
如果你现在处于困境之中,需要有人能慷慨解囊,向你伸出援手,你能列出多少人的名字?
试着把这份名单维持在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数量范围内(5-15)。他们会是你最可靠的支撑。
第二点,主要是为什么呢?是通过这些弱关系,为你打开一扇了解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的机会。
我们的强关系,往往是跟我们自己极为相似的人。因此,如果你只拥有少数几位知心朋友的话,是特别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里面的。那么,你很可能会失去许多机会和窗口。
因此,对于喜欢独处的朋友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保持开放性。
什么叫保持开放性呢?你不需要非常频繁、深入地去进行社交,但一定要拨出一点点时间,去做一些能够认识陌生人、接触陌生领域的事情。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要么,在线上的社群里交流,可以是回答别人的提问,也可以是分享自己的心得、经验、技巧;
要么,参加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各种兴趣社群、技能教室、同好俱乐部等等。或是跟朋友聚会,通过朋友的朋友去认识更多的人。
重点是,让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之外,再拨出一定的时间,去探索世界,引入各种可能性。很可能,它们就会在日后生根发芽。
不妨把它放入你的「15%可能性」里面,种下一颗种子。
可能有朋友会说:我也想多拓宽视野,跟别人交流,但就是很害怕,特别容易陷入社交焦虑之中。怎么办?
这里,跟前面讲到的第二种情形「不能社交」(孤独)是重合的。刚好可以放到一起讲。
害怕跟别人进行社交,应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了。上一篇文章 中,我开篇拿了个社交恐惧的场景来做例子。没想到好多朋友在评论区表示: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的。
突然发现这么多「同道中人」,甚是欣慰。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陷入社交焦虑之中呢?
在 中,我讲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高标准 + 预防焦点:我们总是想表现得非常好,认为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我」该有的样子,不能出错,出错了就会破坏这个形象。
正是这两点结合,使得我们一直活在一个高度的自我监控里面,从而使得「社交」这件事情,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负荷和能量消耗。
这就导致我们很容易把社交跟负面的感受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变成「习得性无助」,从而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策略。
这个核心原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叫做「中心化效应」。
什么叫「中心化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别人会有跟自己相同的想法、感受和反映,从而无限放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叫做「心智理论」能力。它指的是:我们会天生地「默认」别人拥有跟我们一样的心智,跟我们凭借着同样的想法、动机和意愿去行事。
简单来说:看到一个东西,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别人也会有一样的反应。我们出于某种原因去做某件事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一生中会遇到数不清的人,如果遇到每一个人,都要动用大脑的资源去「理解」的话,会给大脑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大脑进化出了「心智理论」能力,试图将我们自己的心智推广到我们所接触到的人身上,默认大家拥有同样的心智 —— 这可以大大节省认知资源。
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个结果: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也会像我一样重视我,关注我的一举一动……
但事实上,别人重视自己吗?重视。但别人关注和重视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我自己」。
所以,我把它叫做「中心化效应」,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智世界中,我们把自己放在最中心,一切信息都是围绕着「我」来组织的。
那么,我们推己及人,就很容易认为,在别人的心智世界里,「我」也位于非常中心的位置……
这就是造成我们种种困扰的根源:别人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关注你。在别人眼中,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他对你的关注,就如你对他的关注一样。
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叫做「社会认知错觉」:每个人都认为,我非常了解对方,我清楚地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 但事实上,你远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了解对方。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跟别人在聊天,想结束对话,但总觉得对方还在兴头上,贸然结束很不礼貌,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坏印象。从而,哪怕自己不想继续说话了,也「*」继续陪对方聊下去。
然而,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对方很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根据这篇研究:当人们进行闲聊时,只有 2% 的谈话在双方都希望的时间结束;30% 的谈话在某一方希望的时间结束。而在超过 50% 的谈话中,双方都*说了比想说的更多的话。(Mastroianni et al.,2021)
甚至,哪怕是朝夕相处的伴侣,这个效应也一样存在:当参与者猜测他们的伴侣什么时候想要停止谈话时,64% 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猜中。
所以,对话双方最常出现的情形是:两个人都想结束对话,但都以为对方不想,从而「不得不」继续礼貌地「配合」下去……
另一些研究表明:比起正襟危坐、毫不犯错的演讲者,听众会更加喜欢什么呢?是在演讲过程中犯了一些小错误的演讲者。
比如:不小心打翻了杯子,PPT 播放错了,不小心讲错了几个单词……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错误,会把听众从「理想的我」拉回「现实的我」,让他们感到台上的人跟真实,更像自己,从而赋予更高的好感和亲切感。
所以,一个简单的小技巧是:当你陷入社交焦虑的时候,想一想,对方很可能也跟你一样。
比如:
当你觉得自己表现不好,害怕对方心存芥蒂的时候,请记住:
对方很可能也在想「我是不是表现不好?会不会给他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当你因为拒绝了对方,一直心存愧疚、不安,担心对方敌视你的时候,请记住:
对方很可能也在想「我是不是太唐突了?会不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
退一万步讲,哪怕对方没有你这么强的「预防焦点」,对方更可能的想法是什么呢?
是压根就没有想法。
不妨问一问自己:你在对方的圈层里,处于哪一个层级?支持层,共情层,熟人层,还是联系人层?
如果你位于前面两个层级,你又有什么必要需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呢?你们之间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
如果你位于后面两个层级,你又怎么能指望对方能记住你的一言一行呢?
毕竟,大家都非常忙。哪怕留下一个简单的印象,也是需要占据 1/130 的「社交额度」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如果你是「不能社交」,请结合这篇文章及上一篇文章,采取低标准+促进焦点,以及破除「中心化效应」,来消除自己的恐惧。
如果你是「不想社交」,那么,享受这种独处的状态,并且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就好。
但无论如何,适度的社交,永远是必要的。它可能为我们带来充分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积极的社交线索(比如微笑的脸孔、别人的肯定和回应),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为我们提供愉悦感。(Bhanji et al., 2014)
跟陌生人进行一些最轻度的社交,哪怕只是简单的问候,或者几句交流,都能显著提高我们的主观幸福感。(Gul Gunaydin et al., 2020)
同样,社交也是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多样性的方式,可以帮我们拓展认知的边界。
那么,有哪些社交的小技巧可以使用呢?
1. 寻找共同点
一个最核心的思路是:我们总是更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当你跟别人交流、拓展朋友时,不妨试着从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出发。
有哪些共同点呢?Dunbar 提出过一个「友谊的七大支柱」:具备这些共性的人,更容易彼此成为朋友。
共同的语言或方言。
共同生活、成长的地区。
相似的教育和职业经历。
相似的兴趣和习惯。
对社会事件有相似的观念和看法。
共通的幽默感(接地气的说法叫做「能接梗」)。
对音乐有共同的爱好。
不妨试试从这些方面开始话题,也许能帮助你更容易地「破冰」。
2. 提高透明度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总是被教导说,要含蓄,要委婉,不要太直接。
但研究表明:在社交中更充分地表露内心想法,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往往具备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此同时,他在社交上的得分也会较高,更不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Human L et al., 2019)
原因很简单:在大多数的社交中,最常见的是什么?是彼此的误解。
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种「虚假」的和谐,殊不知对方其实也是如此。
因此,把这些问题摊开来,好好沟通,充分交换意见,达到更高的透明度,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件如释重负的事情。
3. 多考虑给予
如何才能交到更多、更适合自己的朋友?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更容易发现你。
那么,通过「给予」的方式,去帮助你所遇到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 它可以使到别人最快地了解你,并且为你获得一个良好的社会评价,扩散你的影响力。
比如:
看到力所能及的问题回答一下。
帮别人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
遇到冲突时试着去协调和调节。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15

很多人不愿意社交主要是下面几点原因

1.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理解

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关注,有的长期争吵不休、甚至离婚。这些家长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对家庭温暖、亲情和爱的需要以及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渴望。这些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和催化剂,失去了这些条件,孩子就没有了安全感,就会在与其他人的接触中不由自主地产生猜疑和戒备,在心理上筑起一道自我防卫的“围墙”。

2.过度保护和过分*

一些孩子从小受到父母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养尊处优,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对孩子则过分*,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与人交往和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持久的关系。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后一旦事情的发展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顺利,就更容易产生困惑和恐惧心理,为了“保护” 自己,他们会采取逃避的办法不与他人接触,而逃避的结果往往使自己体验到离群索居所带来的强烈的孤独感。

3.生活中意外事件的打击

孤僻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有些人在生活中遭遇到了心灵的创伤和意外事件的打击,特别是人际方面的消极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孤独、焦虑和挫败感。如果此时没有得到及时帮助,自己一时又难以调节,便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固执地认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冷漠、缺乏诚信、无友谊可言。于是,对外界的人和事心灰意冷,一概采取回避和抵制的态度,拒绝别人走近自己,也不主动靠近他人,自我封闭,怯懦退缩。

4.自卑情绪的困扰

自卑感是一个人自我封闭的根源,而自卑心理的产生与父母和周围人们对他的评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经常挑剔、指责或做否定性评价,就会严重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形成强烈的自卑情绪。由于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害怕受到排斥,就会尽可能避免与他人接触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

5.居住环境的单元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在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在享受个人隐秘空间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独处的孤单寂寞。历史仿佛又回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邻里之间楼上楼下住了几年,还不知对方姓甚名谁。这样的居住环境,加上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交往的机会更少。家长忙家务,独生子女们在做完功课之后,只好与电视、网络和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为伍,难以找到交流和沟通的对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16

因为他们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个人没有压力,不想和外面的人接触,还有就是社交还要体会别人的感受,怕说错话,做错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5:16

因为社交需要融入群体,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收敛自我而变得随大流,如果平时过于社交,就很容易失去自己,所以现在很多人会更愿意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临沂比较有名的男装品牌 呼伦贝尔市悦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呼伦贝尔中汇实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呼伦贝尔油玉不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如何避免wps卡顿? 属鼠的男人找对象是属什么,属鼠的人和什么属相合 96年鼠的姻缘在哪年 属相相合年份运势提升 2024属鼠找对象属什么最佳 黑客攻击网站能报案吗 黑客攻击报案有用吗 不想社交怎么办? 上海东方明珠·奇梦爱丽丝之重回仙境几点关闭 冬天如何正确运动 京东商城上面的包包质量怎么样,? 京东的箱包类目现在还可以搞吗? 风景的心情说说 风景说说感悟生活 关于风景与生活的感悟句子 外滩几点灭灯 左背疼痛的原因 iPhone 4手机怎样降级???求解!!! 夏天去海边游泳晒日光浴的句子(集锦40句) 自己的三观有些混乱,怎么办 地支三合必离婚,请问,地支三合,这样算是一种贵人吗? 诗和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现在答 A3纸像素多少? 描写桂花香味的优美段落 如何判断u盘里面有没有装有pe系统 尼康显微镜的尼康显微镜品牌介绍 港版iphone6后置摄像头是什么样的 抖音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是什么歌 为什么越来越不想社交了? 比萨斜塔简介(英文版) 比萨斜塔英语介绍 东方明珠的历史由来 发酵粉开封多长时间就不能用了 ...手机通知栏也关闭了声音,为什么淘宝来消息还会有声音,不是旺旺的... 如何报考国际汉语教学资格证书。 上海东方明珠几个球有什么 脑筋急转弯及答案猜成语的 九节虾从超市里能活多久 鲁智深当和尚歇后语 退出微信班级小管家还能用吗 手机上已有联系人。但来电时还是未知号码?? 我使用路由器后访问互联网正常,但是网上邻居不能互访,怎么办? 使用路由器后访问互联网正常,但网上邻居不能互访,怎么办? 安装路由器过后无法访问网上邻居 局域网内接了路由器,电脑连不上局域网的网上邻居 使用路由器后,访问互联网正常,但网上邻居无法互访 为什么无线提示的已连接,但无法访问互联网 瓜萎皮的功效以及作用,分别都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