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整理性作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8 03: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1:55
—温暖的金小仙林湖(2022.02.24)
每课学完,组织学生对课中的某些环节再做回顾或对课中的某些内容再做拓展,把想法和做法记录下来。这样的作业,我们就称之为 整理性作业 。
本学期起,已多次布置整理性作业。关于这类作业,有其优势,也有其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 两个原则
(一) 循序渐进的原则
布置整理性作业,应对学生的整理水平有客观的认识,然后,再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提高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要求。
1. 第一步:能写清楚
首先,是要能够把事情说清楚。比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之后,请学生整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能写出将圆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再根据近似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即可。
2. 第二步:多元表征
在学生能把事情说清楚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表达元素,以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比如,除文字外,还可用符号、图形、表格等等。通过多元表征,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3. 第三步:富有想法
当学生能用多样方式整理之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融会贯通。
比如,组织学生整理圆柱的形成,就旨在引导学生沟通起体与面以及数量与测量之间的关系。
(二) 纵向比较的原则
面向全体,完成整理性作业要遵循和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面向个体呢?还需注意纵向比较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水平不一。整理性作业的布置不是为进一步放大学生彼此之间已有的差距,而是要给学生多一点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所以,每次整理性作业的反馈,要多进行自己与自己的比较,多给予学生纵向比较看到进步后的表扬。
二、 三个优势
(一) 利于学生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通过完成整理性作业,学生需对已结束课堂学习再做回顾,对刚学习内容再做分析,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回顾与反思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比如,在学习圆柱之后,组织学生围绕圆柱的形成再做整理,为此,学生不仅想到旋转的方法,还想到叠加的方法,将新学与已学进行了有效的链接。
(二) 利于学生锻炼梳理与表达的能力
为将相关内容说清楚,学生需整理和推敲文字,思考与丰富形式,久而久之,正是对学生梳理与表达能力的锻炼。
比如,组织学生举例说明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需要将像剥笋一般一步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过程正是一种极好的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 利于学生促进结构与体系的形成
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而整理性作业恰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与体系的形成。
比如,在认识圆柱之后,组织学生利用书后的材料做圆柱,并把制作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学生不仅写下了如何制作的过程,也写下了原来的材料与做成的圆柱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想到了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有效地沟通起了新学与已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教育部2022年的重点工作中包括作业设计,为此,本学期,金小仙林湖也在集团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作业管理的力度,推行学科组集中研制天天练和周周练的做法,将作业的研讨作为各个学科组集体备课的重点内容。
任何一项举措,最终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而,教师正是作业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为切实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需有提升作业设计能力的自觉。如何提升个人作业设计的能力呢?可像这样,结合实际,多些作业形式的出新,再多些作业效果的反思。如此这般,主观努力与客观指导相结合,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方可看到作业设计的提质,看到学生负担的减轻,还看到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