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10:22
展开3全部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历代雁门关的得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雁门山上的关卡,一种是指雁门郡内的关卡,满足其中一种是被称为雁门关的前提。其次,历代的雁门关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都是指具体的一个关卡,而非一片区域。雁门关的遗址,学者们结合考古学成果和文献记载,认为有三处:第一处(A)是《山海经》记载中的阳高县境内的雁门山上的关卡(从文献上来说,此时还没有正式的雁门关的称呼),时间上下限皆不清楚;第二处(B)是北魏明元帝至宋初这一段时间内的雁门关,其中唐代时期称其为西陉关,如今称铁裹门或古雁门关;第三处(C)则是宋初至今的雁门关(亦即如今大家旅游时会去的地方),古称东陉关,同西陉关以勾注山(又名陉岭)为界,位置在古雁门关东北5公里外。注:
第一处关卡(A)尚没有文献明确记载称其为“雁门关”,所以上限不明,但此地确有雁门山,山上确有关卡,其上关卡按常理推断应是以雁门关为名;它何时不再被人称为雁门关,亦即雁门关的名号什么时候跑到勾注山上去了,亦不清楚,所以下限不明。第二处关卡(B)在有文献明确称其为“雁门关”之前,准确地说在三国魏之后便已有“雁门塞”的称呼——《三国志》卷30裴松之注引《魏书》:汉熹平七年,“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塞”。由于古时候塞和关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区分,故而也有说法认为雁门关的名称三国就有了。关于第三处雁门关(C),有一说法认为,明初雁门关之名才由西陉关转移到东陉关上,有学者已经考证过,此说法不可靠,反驳的依据一是考古学出土成果——东陉关外发现了“成批防御胡骑的宋军铁蒺藜”,二是文献记载——《宋史·杨业传》:太平兴国间,杨业守代州,“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由此可见,宋初雁门已经不再指西陉关,而指附近的某个关卡,且该关卡必有较大量的驻兵。何时完成的这一转称过程,则尚不清楚。现在某些语境下所使用的雁门关,指的是东陉关+西陉关的关卡群组,原因是二者相距不远,设关之后历代往往相互协防,故有合称之便。注3中认为明初才完成雁门关之名转移的说法,其理由之一便是东陉关和西陉关在明初才完成主防和协防的转换,转换之后主防的东陉关才可以称为雁门关,但这是想当然的推理,注3中的证据已足以证明,即便东陉关不是宋初主防的关卡,雁门关也已经不再指西陉关了。但个人认为,合称的用法并不准确,史籍中并不这样合称,更有可能是对雁门关历史不甚了解的人的偷懒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