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里那些有意思的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3 20: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9:49
认知两个字在最近一年中,会经常出现在我的周围。突破认知,提升认知,认知升级等等。原来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直到最近读完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用各种原理,案例,组织学来解释心理活动是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
这本书极其专业,和复杂,虽然它在扉页上写到,本书“通俗易懂” 但实际上读这本书是很需要专业的知识的。即是这样,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在想,只能看一些我觉的有意思的内容了,其他的我也看不懂。所以接下来,我要列举的,就只是这本书告诉的几件有意思的事儿。
一 、 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就像泡泡糖与泡泡糖之间的相互连系
书中所写到,人脑仅仅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完整的神经系统包括搜集来自身体各部份信息的各种感觉系统和控制运动的运动系统。而信息加工则有相当多的时候是发生在大脑本体之外,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成分则是神经元。正是这些神经元对活动的反应,使得信息被传递或被进一步加工,因此对神经元的激活,使它不断产生更多的传递和触突,就能够使得信息被记忆和再造。
在读这一部份内容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总是会想像泡泡糖,我们的体内好像有很多的泡泡糖,各个泡泡糖相互碰撞,关联,然后一闪而过的分离,因为强度不同有不同的触手。有的记忆深刻些,所以触手就会长些,那些泡泡糖也许就会变了形状。
这个想象突然带给我读书的好心情,就像小时候在阳光下的草地上追着彩色的肥皂泡。
二、视而不见是确实存在的
书中写到,对事物的查觉可以是视觉,可以是听觉,也可以是语言。不论是哪一种,相似性,有特征的,有过模版记忆的,都会比较容易的被感知到。然而书中也提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一个老人专注的帮人看地图指路的时候,两位路人从他们中间穿过,然后其中一位路人和问路的人进行了交换,而这位老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又叫做”变化盲“。 这是因为虽然这种变化真实的发生了,但它并没有改变当时的场景,因此我们很可能注意不到它。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当你专注的看电视,如果有人把你面前的水杯悄悄的倒满了,你很可能也没有关注到这份悄悄的爱意。
另一个有意思的就是前面写到的,视觉或是听觉或是语言,总是会对相似的或是有独特性的引发知觉。所以我们会对似曾相识印象深刻,也会对场景中的不同记忆更深。这让我想到旭旭之前教给我们的PPT课程,在一片简洁之中重点突出的文字总是会让人记忆深刻,同样,规整化的排比,对比,也更像是符合到了这里知觉对模版化的表现会更有关注一样。
三、同一时刻只做一件事
如果不是书中说到,大脑实际上的工作模式是在同一时刻能且只能处理一个信息,我其实一直觉得,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才是值得羡慕的。人们处理信息总是要通过中枢认知,要做出判断,理解等这样的行为,中枢瓶颈是无法避免的。而这更像是从高架桥上下来的滚滚车流,最终被汇入到一条单车道,必须排队通过。所以为什么开车时听音乐可能不算危险,但开车时打电话却是非常危险。因为听觉接受但并不需要处理,但交谈一定涉及对信息的处理,而这需要更多中枢认知功能的参与。
即然大脑是这样的工作原理,那么在日常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中,更好的做法就应该是顺势而为,让大脑轻松的去工作,而不是强制让大脑同时处理多任务。所以专注则变的尤其重要,这也许就是当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效率会更高,也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在汇集的路口一辆一辆的通行,是否会比多车抢行其实更快更通畅呢?
四、给枯燥的内容插上想象的翅膀
书中提到视觉,听觉或触觉,其实都可以在大脑里产生映象。这种现象其实在越小的时候可能会越明显。都说小朋友天马行空,可以回想到很多小时候当老师在讲台上讲一个知识的时候,下面的小朋友可能在纸上画的是另一幅漫画情景。如果我们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时在脑海里去想象,你也会感觉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最近,呆在家里的时间,有时会教小朋友背书,当一边读书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课文接下来的场景和事情时,也会发现背书的效率大大提升了不少。
联想到时下热门的视觉记录,或是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画面式呈现,不由得想到这也许是符合了这一理论吧。那种如同漫画书中所常见的,脑海的气泡内容,确实是对一些枯燥的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五、想要强化记忆?试试闪光灯式的体验
什么是闪光灯,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场景,咔嚓一片白光之后,人物就被拍下来成为了一张照片,可以被长时间的保存。大脑的记忆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实际上,大脑对于细节的记忆时长理论上是很短的,但我们仍然能记的很久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如果仔细的回想和分析一下,现在我会发现那些记忆比较深的细节,大多数是不平常的事件,情感起伏大的,里程杯式的,平淡生活中的发光或是至暗的时刻,这些都可以想象成当那件事情发生之时,就好像咔嚓被拍了一张照片一样。
所以,学习应该也是一样。要想要记忆的深刻,也需要这样一个惊喜的时刻,或是情感的变化,或是原来如此的哇哦时刻。在我记忆里几次比较深的课堂体验中,言一的接纳自己,言二家瑞老师现场修改小六老师的故事,都有这样的闪光灯感受。我现在都还对家瑞老师一边讲解小六老师的故事,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故事的跌宕起伏的过程印象深刻。
六、刻意练习,次数和深度都要满足才能真正的精进
大多数时间我理解刻意练习,只是次数的叠加,并没有去考虑”深度”的因素。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次数的叠加固然能够使得自动化的形成,做这件事情不费力气。但是并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如同健身一样,如果总是保持相同的强度,做更多的次数,确实会使得肌肉形成记忆,再做同一个动作的时候会不费力气。但如果不再继续加大重量,那么肌肉的力量也许就不会再增强只是保持了。
就学习而言,比如读书,如果只是单纯的保证每天读一本书,那么长久以来,可能只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是读完的书真正吸收的又有多少却不一定。强化深度的去学习,思考,就像在第一条中所写到的,不断的让泡泡糖变的有更多的触突,不断让触突更强更大,那么学习也更加能够有效,大脑的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才会更强。
七、模仿是最快的学习方法
从0到1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但模仿就容易的多。书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算子。那我们如何去获得算子,如何去选择算子?孩童时代往往学习的速度飞快,但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呢?他们的说话过程并没有语法,但他们就是通过看着大人的唇语慢慢学会了发音,学会了说话。模仿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们后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后来被分享成为非常有效的方式,我们模仿样板的语音,语调,不停的重复,来记忆和练习“语感”,而这都是大脑在模仿的过程中去进行算子的获得,并且一旦获得,在下一次会自动去选择这些固化的算子。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模仿的过程,而我们魔鬼的课程,也是通过导师课程的拆解,把导师课程的算子展现给大家,通过大家不断的模仿去学习。各种公式,架构,套路,其实都是模仿前人或从前经验的算子,而我们一旦积累了足够多的可以匹配的算子,解决问题的效率才会更快。
八、你如何判断一件事很可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描述这件事
书中的一个例子印象深刻,同样是对600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在第一次描述中,更多的人选择了可以使“200人获救的方案” ,而第二次描述中,当把方案的描述改成“可能使400人死亡” 时,选择这个方案的人却减少了。
同样的方案,只是描述不同,一个关注于人们价值观中的正向依据,一个则是反向依据,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沟通中,如果能够使描述更加符合对方所认可和关注的价值观或观点,也许沟通的结果就会不同。所以,时下比较热门的正面管教,应该在这一点是很符合的。它更多的强调,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在沟通中更多的去引导正向的内容,而不是更强调与其相反的内容。
九、语言的理解与接受,更倾向于模块化与规则化
大脑对语言的接受是有自己的偏好的。除了前面有提到的模板,有特点,有闪光记忆之外,人们更倾向于理解模块化的内容,和有规则化的内容。这有点像我们对传统曲艺节目的喜爱。诗,词,还有古文,都是对仗工整的,相声,快板儿,三句半等都是有固定规则的艺术形式,还有广告,也都有意的采用了对比或是排比等。所以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金句的产生则是强化理解必不可少的总结。采用对比,排比,反比或是对照,压韵的法则所提取的金句,在大量信息的输入之后,点晴一笔总结往往印象深刻。
十、 良好的开头与良好的结尾并重
语言的理解也是有峰谷起伏的,而通常开头和结尾则是获得更多关注的地方。这是注意力的规律,也是大脑对语言接受的一个规律。因此在我们进行讲话时,也要注意开头和结尾,要在开头抓住对方的注意力,或是在结尾制造顶峰体验。同样在培训时,好的开场和结尾则非常重要。但是在经常的培训时,我们却常常以简单的自我介绍进行开场,在大家毫无好奇的时刻进入课程;而用普通的感谢来结尾则更加不能够使培训产生深刻的印象。这里又想起无论是课堂上,特别家旋老师的课程上的鸡尾酒会开场,印象特别深。也想起旭旭的PPT课程,有时PPT上展示的那句话,在开头或是结尾的地方,总会有几个字被设计的特别突出。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最有力的其实是在英语听力的考试时,我们总是能记住开头和结尾,但是对中间的名词会感到特别困难,深有体会了。
好啦,匆匆读完一本400多页的书,专业的名词确实没记住几个,但是这几个有意思的知识却让我对自己的知觉和理解是如何产生的,找到了理论依据。了解是知觉的开始,因为知觉,才更有可能去运用。所以,如同书中所强调的一样,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其实都会在生活中有所反映。也许我该在今后的生活中,再不断一一发现更多有趣的心理活动依据,而这也是阅读中特别有意思的一种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