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出兵支援朝鲜,为什么能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3 08: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0 14:37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金日成频频来到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于是,*决定出兵抗美援朝。10月8日,*以**的名义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炮兵一师、二师、八师。须立即准备完毕,待命出动;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委员高岗指挥并负责保证之。张树德《红墙大事》*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同一天,*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出国援朝的事项致电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转告金日成,请他派人立即前往沈阳与高岗、彭德怀会晤。
当日,周恩来和林彪代表**,秘密飞往苏联,同斯大林商谈抗美援朝和苏联给予军事物资支援特别是提供空军掩护问题。尽管*与**已经决定出兵,但周恩来还是带着出兵或不出兵两种不同的意见,去同斯大林商讨的。
10月11日,彭德怀抵达安东,前往兵团了解部队的战备情况。邓华提出,根据目前战局发展,即使先头4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的。他们分析,由于我军火力弱,与敌人的火力相差得太悬殊,歼灭美军1个师,我们需要2个军;歼灭南朝鲜军1个师,我们需要1个军。因此,还需向*建议,赶快增加部队。*原来已从华东和西北调动的24个师,作为援助朝鲜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兵力,预计是在1951年春季才逐步使用的,现在看起来应该尽快提前调来。
军力相差悬殊是影响战斗力的最大因素,而此时,周恩来在苏联与斯大林的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斯大林说:苏联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项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空军。事实上,斯大林担心如果出动苏联空军在朝鲜境内同美国交战,将造成严重后果。周恩来当即用电报向*汇报情况所发生的变化,请*对出兵问题再做综合考虑。
*看着电报有些犹豫了,苏联不能兑现空中支援的承诺,这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作战造成很大的影响。*思来想去,此重大变化需再研究一下才能作出,为慎重起见,他决定和彭德怀等人商议后再做是否出兵的决定。于是,*立即给彭、高等人去电:
彭高、邓洪韩解:
(一)10月8日命令暂不执行,13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
(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10月12日
电报传到彭德怀手里,感到疑惑的他于10月13日中午回到北京。当天下午,*在颐年堂主持**局紧急会议,对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再次展开讨论。
这天,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再次告急。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必须立即出兵援朝,迎击向北冒犯之敌。决定出兵后,*当即致电还在苏联秘密访问的周恩来,告知斯大林在苏联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中国仍要出兵。得知中国仍要出兵的消息后,斯大林很是感动。连称:“还是中国同志好”。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8日,*下达了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及所属部队,分东、中、西三路,从辑安、长甸河口、安东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一部配合下举行第一次战役,将敌人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区域。有关文献记载,从1950年的10月25日到1951年的5月,中国人民志援军取得了五次战役的胜利。短短的半年时间歼敌20余万人,有力的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从而也使美国不得不表示愿意接受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于1951年6月23日提出的建议,举行关于朝鲜停战的谈判。朝鲜停战谈判从7月10日在开城开始举行。
朝鲜战争的阶段性胜利,并最终使美国决定朝鲜停战谈判,使*情绪高涨。当然,这场战争的能够取得胜利,得益于人民的支持。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军朝鲜,*即于10月26日发布了《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
《指示》发布后,迅速在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的宣传热潮,人民群众以*、集会、生产竞赛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美国侵略行径的义愤和对志愿军的坚强支持。宣传运动深入到每个街道,每个乡村,每个家庭,每个工厂,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党和国家的意志迅速地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1951年4月,为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更好的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回国作抗美援朝报告,此后,*组织了多次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到全国演讲。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教育了全国人民,国内涌现出了多批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全国人民的慰问鼓舞了志愿军将士的斗志,从而使抗美援朝取得了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