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山神》赏析(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9 13: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23 03:01
1、《纪录片档案:鄂伦春族》主要内容包括我与鄂伦春族的情缘、《鄂伦春族》解说词、《鄂伦春族》摄制回顾、秋浦先生与《鄂伦春族》、吕光天先生与《鄂伦春族》、鄂伦春族17世纪后由家族公社向比邻公社的发展等。
2、《纪录片档案:鄂伦春族》旨在使参会干部从影片中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对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3、作者简介:杨光海,1932年生于云南大理白族家庭。1947年初从大理前往昆明,在子雄摄影室学习摄影。1950年考入西南军区军政大学。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纪录片摄影,参加拍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修筑康藏公路的《战胜怒江天险》、《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等纪录片。1957年受全国人大民委委托拍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1960年调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导摄影,仍受托拍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1977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电影组组长编导摄影师。1989年5月参加德国福莱堡国际人类学电影研讨会,展映《佤族》、《苦聪人》、《独龙族》、《鄂伦春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等影片,并作了中国人类学电影概况和今后发展的主题发言。同年5月,上述影片在西柏林“世界文化人之家”展映交流,引起德国学者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关注和研究。1997年5月参加芬兰赫尔辛基人类学电影节,展映交流了《独龙族》、《鄂伦春族》等影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7:48
《最后的山神》是一部人类学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中国境内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在山林间捕鱼打猎等原始生活的情景,让我们领略到大兴安岭的山林美景和鄂伦春族淳朴的民俗风情,但长期的定居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渐渐迁出山林,身上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也逐渐消散。
这部片子透露出在山林中居住的最后老一辈鄂伦春人对传统山林生活的留恋与不舍,同时也令我们深刻感受到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态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趋于消逝的叹惋。
这部片子采用顺序型的叙事结构,选取冬天和夏天两个典型季节,以“冬——夏——冬”的叙事时间顺序,对孟金福夫妇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山林生活展开记录;空间上以“山林——居住地——山林”为转移,在表现传统狩猎生活和山林自然风光的同时,与居住地近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
导演及拍摄相关背景资料:
孙曾田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任*电视台摄影导演至今,创作电视节目近百部(集)。 他是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
1992年,孙曾田到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采访,他发现几十年的定居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孙曾田认为,映衬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
在采访中,孙曾田认识了片中的主人公孟金福,他的思想、经历、形象都有老一辈鄂伦春人的典型特征。他是一位老猎人,仍从事着这个民族传统的狩猎生产,他又是全族最后一位萨满。孙曾田用具象的山神作载体,通过这个纪录片来表现抽象的民族心灵世界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最后的山神》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拍摄,环境恶劣。为了拍摄真实地出鄂伦春人的山林生活,摄制组与孟金福一家朝夕相处,成为亲密的朋友,让他们自然地面对镜头,甚至忘记镜头的存在。
片中的活动除了作者请求孟金福萨满跳神外,都是孟金福一家自发去做的。作者围绕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断对生活进行观察,拍摄到了大量源自生活的典型细节和典型画面,对素材进行取舍。
这部片的的剪辑过程,一反往常的先写解说词,再去剪辑画面的方式,而是先剪辑画面和同期声,同时考虑哪里铺音乐,剪完之后,再去琢磨解说词。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17:48
《最后的山神》是一部人类学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中国境内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在山林间捕鱼打猎等原始生活的情景,让我们领略到大兴安岭的山林美景和鄂伦春族淳朴的民俗风情,但长期的定居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渐渐迁出山林,身上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也逐渐消散。
这部片子透露出在山林中居住的最后老一辈鄂伦春人对传统山林生活的留恋与不舍,同时也令我们深刻感受到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态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趋于消逝的叹惋。
这部片子采用顺序型的叙事结构,选取冬天和夏天两个典型季节,以“冬——夏——冬”的叙事时间顺序,对孟金福夫妇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山林生活展开记录;空间上以“山林——居住地——山林”为转移,在表现传统狩猎生活和山林自然风光的同时,与居住地近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
导演及拍摄相关背景资料:
孙曾田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任*电视台摄影导演至今,创作电视节目近百部(集)。 他是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
1992年,孙曾田到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采访,他发现几十年的定居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孙曾田认为,映衬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
在采访中,孙曾田认识了片中的主人公孟金福,他的思想、经历、形象都有老一辈鄂伦春人的典型特征。他是一位老猎人,仍从事着这个民族传统的狩猎生产,他又是全族最后一位萨满。孙曾田用具象的山神作载体,通过这个纪录片来表现抽象的民族心灵世界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最后的山神》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拍摄,环境恶劣。为了拍摄真实地出鄂伦春人的山林生活,摄制组与孟金福一家朝夕相处,成为亲密的朋友,让他们自然地面对镜头,甚至忘记镜头的存在。
片中的活动除了作者请求孟金福萨满跳神外,都是孟金福一家自发去做的。作者围绕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断对生活进行观察,拍摄到了大量源自生活的典型细节和典型画面,对素材进行取舍。
这部片的的剪辑过程,一反往常的先写解说词,再去剪辑画面的方式,而是先剪辑画面和同期声,同时考虑哪里铺音乐,剪完之后,再去琢磨解说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