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2 02: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22:21
知道这本书是在好友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上,当时记下了书名,也是因为书名引起的兴趣。《最好的告别》英文being mortal,实际上是英文mortal being凡人颠倒过来的,being mortal更贴切本书要表达的意思,being是一种状态,也就是作为凡人皆有一死在疾病缠身以及弥留之际的状态,如何面对这个状态正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容。翻译过来的话,《最好的告别》既抓住我们国人标题党的胃口(包括我),也能够贴切英文书名的表达以及全书的内容:什么是最好的告别?
作为医生的作者,既通过接触过的病人,也通过身边的亲人:妻子的奶奶、女儿的钢琴老师、自己的父亲来写什么是最好的临终关怀。作者的意思也很明确,遇到疾病的不确定性或者年老到无法独自生活的情况,一味地延长生命是不可取的。美国较我国更高的医疗水平和养老机制,显然是有很多优势,作者作为医疗工作者也能够用专业的角度深入讨论疾病、年老与医疗、养老的关系。故书本的内容我不再赘述,且谈谈我的一些经历。
2018年5月初得知母亲宫颈癌的消息,当时并不清楚意味着什么。在不清楚处于哪一个阶段的时候,除了等待也不能做什么。当报告出来处于早中期也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一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中晚期。后来开始一段长时间的治疗,包括宫颈切除手术和化疗。由于手术母亲有一段时间不能自理,需要人24小时陪护。而在那个过程中,虚弱的她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加上对需要插尿管而失去的体面,总是闷闷不乐。全家人也不知所措,只是尽量宽慰。而医生,按照作者三种类型来分,国内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家长型”模式——医生拥有全部的权威,做治疗决定,病人是医生决定的被动接受者。犹记得母亲刚手术完,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进食,一个医生的说法是还不能,另一个是说可以,我们作为家属,没有明确的指令,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就把疑惑告诉了医生。结果医生一声喝令,我说了可以就是可以!再要问也只是被挡回来:听我的。医生和医患或者家属根本谈不上沟通,想要从医生那里获得信息还得多次询问,你不问他们绝不会多说几句。而作为没有经验的我们,有时候常常是已经走了,然后才想起来有东西还没搞明白折返回去再问。我们也深知医生的不容易,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可是病人又何尝容易,就医不就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情况并治疗。可我母亲常常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情况,总是处于担心和恐惧,手术初期恢复非常慢。其它两种医生“资讯型”——医生提供信息,病人做决定,病人确实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情况和治疗方案,但是对于做决定可能很茫然也很艰难。所以作者更推崇的是“解释型”医生——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为此,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在国内,目前是不敢想,未来可期。
母亲是幸运的,经过治疗和每月的定期检查,目前一切正常,奶奶的逝世却一直让我无法释怀。17年奶奶已达88高龄,突然身体不适开始住院,医生也未有检查出什么病症,只是说上了年纪不可避免的器官开始衰弱。住院也只是各种检查,吊瓶输液。奶奶照护落在了几个姑姑和母亲的身上,他们也认为是上了年纪的问题。17年整年下来,奶奶不舒服去医院,然后吊瓶感觉症状好转就回来,来来回回大概三四次。我们都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医生也未有告知。在18年元旦假期回家,奶奶精神还不错,还送我到路口坐车返程上班。我替奶奶感到高兴,甚至期盼过年可以好好陪陪她。可是一周以后却接到噩耗,奶奶去世了,而我根本没做好告别的准备。由于从小是奶奶带大对奶奶感情极深,我看过一个老年痴呆的广告,害怕奶奶会忘了我,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我会没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如果医疗方面可以告诉我奶奶的大概还有多久的时间,因为我们的估计太乐观了而又缺乏科学,可是医院太少的信息给到我们了。奶奶也没来得及见见我们——她的孙子孙女,带着遗憾离开了。作者写到过临终定律,人的一生,如果临终的时候,可以有好的体验:儿女在身旁、子孙绕膝、三五好友相聚、回到熟悉的家中、继续做热爱的事,那么他会觉得这一生更加美好,即使有疼痛也减轻了。但如果是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赖他人毫无尊严、经历各种手术的病痛、亦或各种事*为力只能由他人做决定,那么这些痛苦也将放大。于我而言,没有在奶奶最后的日子好好陪陪她,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也成了我最大的遗憾,想起和奶奶过往的温馨时刻,也仍是难以抚平心中的悲伤。
书名其实有副标题,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也正告诉我们要做最好的告别,就要明白什么对于临终的人而言最重要,我想这一点对于美国和中国都一样,那就是人的价值。读了本书对于如何面对他人甚至自己生病乃至死亡都有很大的感触,有的人可能会问,干嘛读这种书啊,有点悲观之类的想法。但是,你可能永远都无法准备好告别,但我们一定能做到不留遗憾,那就是:充分了解治疗的目标和生命的愿望,然后努力去实现或者帮助去实现。
最后,对比美国与中国的医疗和临终关怀,作为国人不得不艳羡,想着作者说医疗先进未必是件好事好凡尔赛啊,鉴于作者晒而不自知就算了。不过本书还是给了我国医疗和养老服务很好的参考,也使我很看好中国的养老行业,准备投资一下(鄙人理财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