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摩崖题记再辨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9 23: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2:26
翻看从节减那里借到的书籍《黄河漕运遗址》,在“垣曲县五福涧黄河古栈道遗址”一文中居然看到了我曾经在垣曲县博物馆拍摄的一块摩崖题记石的原拓照片,甚喜。
1997年省考古所和运城地区文化局联合考察黄河漕运遗址,在有关文章中留下了这幅照片及其他线索。考察队的重点不在于此题刻内容,亦不仅关乎一处摩崖,所以辨识略显匆忙,错字衍字时有。
嗣后,为了避免小浪底水库蓄水淹没,尽可能地保护遗址,当地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将若干有价值的摩崖题记凿取下来存放于博物馆。当时的工具不外乎铁锤钢钎、尖钻铁錾,凿取过程中不免对摩崖有所损漏,造成题记非原貌存放和面对观众。
我与节减、老姚、小明于2021年6月自驾游,游到垣曲县博物馆参观时,看到院里存放有几块凿取下的摩崖石刻,遂拍了几张照片回来,通过辨认,写出了小文“摩崖石和黄河漕渡”以作纪念。现在看来,对这处摩崖题记还是有误识之处,虽无大碍,但毕竟是不完善的。
现在可好,几处资料比照校对,可以基本得出正确结果。我正好有闲,尽量比校辨识一番,以自娱并饕大家。
五福涧这处题记,刻记在黄河漕运栈道外下垂的岩壁上,上距古栈道路面约1.28米,下距河滩地面0.6米。(图一)
当年考察队识读全文为;
“崇祯七年/垣曲县正堂段口防河至此/蒲营都司高口防河至此/崇祯八年/垣曲县正堂段口口口夫口/冰至此/口潭参将口督家丁口冰至此,崇祯九年/口口口潭参将和口打冰至此/防戍五虎涧门下千总余口打冰至此/崇祯十年」口口口口潭参将薛口防河至此/口口口口村门下千总余口防河至此/垣曲县正堂段口防河至此/口口厅李口防河至此来口防河至此/”
(全文照抄,标点符号亦如此)
2021年6月,我在垣曲县博物馆拍摄的那块摩崖石,(图二)
回来经过辨识,题刻内容为:
“崇祯七年
垣曲县正堂段 防河至此
蒲营都司高 防河至此
崇祯八年
垣曲县正堂段 督口夫口口
分守潞泽参将和 督口工口口
崇祯九年
分守山西潞泽参将和 打冰(缺)
防守五虎涧门下千总金(缺)
垣曲县正堂段 打冰(缺)
关(?)厅李 打冰(缺)
崇祯十年
分守山西潞泽参将薛 (缺)
防守五虎涧门下千总(缺)
垣曲县正堂段 防(缺)
(下缺)”
——“口”代表看不清楚的字,()内字样代表极度近似或可能的字。
现在比校后,识别的全文应为:
“崇祯七年
垣曲县正堂段 防河至此
蒲营都司高 防河至此
崇祯八年
垣曲县正堂段 督口夫打冰至此
分守潞泽参将和 督家丁打冰至此
崇祯九年
分守山西潞泽参将和 打冰至此
防守五虎涧门下千总余 打冰至此
垣曲县正堂段 打冰至此
捕厅李 打冰至此
崇祯十年
分守山西潞泽参将薛 防河至此
防守五虎涧门下千总余 防河至此
垣曲县正堂段 防河至此
捕厅李 防河至此
口口口口 防河至此”
博物馆那块题记文中(下缺)的部分是凿取时损漏所致;文中的“泽(潭)”之辨,“潭”显系考察队匆忙中误读;文中的“金(余)”之辨,“金”是我识读有误,确应为“余”。文中崇祯九年的职官名称我读为“防守”,而考察队识别为“防戍”;巧的是,黄河考察队在有关文章中提到当地发现的一块残碑,并附有照片,(图三)
为我们比对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参照碑文上所附刻职官名称,此处应为“防守”。其他官职亦有参考此碑的附刻。
前些时候查阅资料时,看到运城李百勤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垣曲安窝村附近有块明代的碣石,他识读的题记是:
“去思
河底村冯秀才记
崇祯七年正堂段爷
蒲营都司高爷仝防河至此
八年正堂段爷
潞泽营参将和爷仝防河至此
九年正堂段爷
分口潞泽营参将和爷仝领兵夫打桥至此
十年段爷
口口潞泽营参将薛爷
捕厅李爷仝防河至此
十一年蒲营千总朱爷防河至此
功口山西潞安道新兵营实授厂卫口口黄邑眷口口洪口
岁时戊寅甲子岁月口口口口口”。
(图四)
黄河边上的颓庙残碑的碑文可以提供相关信息。
据残碑所刻附的文字,我们可以断定:文中第八行应为“分守(口)潞泽营参将和爷仝领兵夫打桥至此”;第十行应为“分守(口口)潞泽营参将薛爷”;文中倒数第二行应为 “功升(口)山西潞安道新兵营实授厂卫山东(口口)黄邑眷口口洪口”。
比对后的全文如下:
“去思
河底村冯秀才记
崇祯七年正堂段爷
蒲营都司高爷仝防河至此
八年正堂段爷
潞泽营参将和爷仝防河至此
九年正堂段爷
分守潞泽营参将和爷仝领兵夫打桥至此
十年段爷
分守潞泽营参将薛爷
捕厅李爷仝防河至此
十一年蒲营千总米爷防河至此
功升山西潞安道新兵营实授厂卫山东黄邑眷口口洪口
岁时戊寅甲子岁月口口口口口”。
通过摩崖石刻题记的识读,可以更好地穿越历史,还原当时的状况,弥补充实史实,了解当时的职官,洞察百姓生活,纠正厘定史料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