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给“书虫”当夫人 答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1 00: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2:47
【文本解读】
2006年高考北京卷散文阅读测试文本《给“书虫”当夫人》,是一篇流露幽默、洋溢温情,有着独到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作品。
由“给‘书虫’当夫人”这个标题可知,本文塑造的形象有两个:一是“书虫”丈夫,一是作为妻子的“我”。全文正是在这两个形象的“交接——融合——‘独立’”中推进的。
“书虫”,爱书、聚书、啃书、著书者也,用文中语是“自然与书有缘”。因此,作品首段先由“书虫”丈夫爱书、藏书写起。无论是旧居的“书满为患”还是新居的“书笋”诞生,均可见夫君与书之缘。本段值得咀嚼之处有二:
①富于幽默感的语言,如“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这些符合人物身份(如职业、修养、性格等)的话语,于文中人而言是增添了夫妻的生活趣味,于读者而言是感受到行文的亲切、温暖。
②“潜台词”中的情味,如“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这便是“书虫”夫人的寂寞与无奈。说白了,嫁给一位“书虫”夫君,恐怕得受点儿委屈,做点儿牺牲。
以上两点值得咀嚼之处,其实指明了作者的“心路”:沉浸在夫妻的亲情中,审视“书虫”,也寻找“我”自己。
爱书、藏书过后,是啃书。第二段首句“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是很明显的过渡;末句“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亦是很明显的总结。在这个“总—分—总”的段落中,值得咀嚼的还是分述部分的情味:
①扑克的“冷遇”。“书虫”将夫人的“体贴”“送给别人玩”,似乎不近人情。
②物欲的困惑。面对消费和娱乐的*,“我”不无心动;面对妻子的容忍与牺牲,“书虫”不无歉意。“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的心声,无比严肃地道出了“不为物役”的根本原因。作为妻子的“我”,此时“心里笃定的”的是“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客观地说,在第二段中,“我”虽感受到“书虫”的可爱可取之处,但并未真正找到自己。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第三段写著书。著书及其相关的内容意味,本段涉及了三点:
①由速度看品格。先生并不高产,但其文字“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
②由谦虚看态度。先生并不自负,讨论与切磋“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
③由倾听看情意。先生并不独断,“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是平等,是尊重,是爱。
至此,作为“书虫”之妻的“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①由过去的嗔怪、“失落”、简单的“笃定”到“心悦诚服”。
②由过去的审视丈夫到“审视自己”,在欣赏丈夫的同时也“赢得了自信”。
这才发现,《给“书虫“当夫人》一文,其实揭示了作者对二人世界中相互关系的较为全面且深刻的看法,即由恋爱、初婚时的“交接与融合”发展到多年夫妻的“依存与独立”,即彼此尊重,相互支撑,拥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因此,在作者的行文中,一面是怎么看“他”,一面是怎么看自己,前者涉及“书虫”夫君的形象,后者涉及“书虫”夫君对“我”的影响——“我”读懂了“书虫”夫君,也读出了作为妻子的自己。
《给“书虫“当夫人》,尽管好读,却另有一种深邃。
【试题解析】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答案B、D]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项“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的理解不当。“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是出于对“书虫”丈夫工作方式的尊重,也是对他幽默自嘲的风趣回应。D项“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的理解不当。“不为物役”表明“书虫”丈夫一心向学的态度,“但为书痴”表达了妻子对丈夫赞赏性的奚落,夫妻能如此交流,正说明二人沟通没有障碍。只要对作品与人情略作审察,即可正确解决问题。故本题难度较低。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答: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
[答案]①“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②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作品语言的鉴赏。第一问两个词语的意思均属特殊用法下词语显示出的特定含义。“有电而无视”,是说家中书多而地小,书挤占了人地,连电视都看不了。联系第一段室内“书满为患”的事实,这个词语的意思不难理解。“意识先于存在”本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语,表达了人物找东西时的自嘲。理解这个词语,只要能瞻顾前文“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等信息,便可顺利作答。第二问是在前一问基础上考查对语言的鉴赏。题干中“其他类似”“这篇散文”等限定语,规定着本题的倾向:“类似”,要求考生品味上面两词“词类活用”产生的效果;“全篇”,要求考生体认作品整体的语言风格。审清题意,再联系作者的身份、职业,幽默风趣、富于书卷气(或符合人物性格)等特点便不难理解了。本题两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略有难度。
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答:
[答案]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和对作品思路的把握。通过“文本解读”可知,本文共三段,前两段以写“书虫”为重,展示了“书虫”爱书、聚书、啃书的痴态。这两段层层深入,每一个部分均为塑造“书虫”形象服务。把握文本思路,概括相关段意,联系整体形象,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本题难度适中。
21.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答案]要点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题干中有“深化”二字,可见最后一段是文章的表意重心。作为一篇散文,定然不是为写“书虫”而写“书虫”,作者的用心自然是要表现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即对夫妻关系、人情事理的感悟。文章结束句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审视自己”“赢得自信”,而这二者中又以后者为难点。作者“自信”什么?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告示:①对于择偶的眼光,作者是自信的;②对于夫妻感情的笃定,作者是自信的;③在“书虫”夫君的“倾听”下,对于工作、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有价值的看法,作者是自信的……一句话,作者找到了给“书虫”当夫人的价值。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底蕴,是解答本题之道。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修养层次存在局限,作品中又无现成结论,故解答本题可能感觉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