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6:43
因为修水、潦河两条河流相交节点上的永修和移县修河地段的建昌的兴起,在军事上起到了控扼修水、潦水两条流域的重要作用,使得永修和建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昏县因局促北潦河的源头地段,在数百年的军事中越来越显出其僻处内地的弱势,
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海昏废县,其地后来演化成安义县不为人注意的台山村。
九,上缭在陈朝的遗响
南朝陈朝名将周文育与新吴洞主余孝顷在豫章郡发生战事,余孝顷有舴艋三百艘、舰百馀乘在上牢,文育遣军主焦僧度、羊柬潜军袭之,悉取而归。
顾祖禹断上牢“实即上缭”,可见海昏县的伴生城市上缭在建安四年上缭城破以后的369年,因为地近潦河主干道,还在军事*中发挥作用。
十,海昏废县后的争论
刘宋废县后对海昏县准确地址的误解,很大一部份是由于对郦道元地理名著《水经注》的误读所导致的。
海昏县按《水经注》记载的地望在潦水二水相分的东阳镇的上面区域,潦水在安义东阳镇和永修涂埠各有一个二水相分处。
潦水由于起源于上游奉新、靖安的山区,落差非常大,潦水两个二水相分点都在永修的上游,所以海昏县在任何一个两水相分点上都不可能沉到鄱阳湖里去,永修县几乎正处在第二个潦水二水相分点上,现在也没有沉到湖底,说势居上游的海昏县沉到鄱阳湖底,持此论者是根本未细读<水经注>,甚或根本未读<水经注>。
其误解一,海昏县废县以后,迟至明正德年间才重新在安义建县,而潦河中下游的*、经济、军事文明中心转移到了永修涂家埠一带的城市区,且潦水东阳镇下两水相分的右支发生了断流,被水利工程截断,后半段还被垦殖,如果以永修、建昌为文明中心来读《水经注》,就把涂家埠处的潦水二水相分误成了郦道元所讲的二水相分处,以为海昏县在永修上游一带,但这派观点一直拿不出海昏县的确址和文物证据来。
这一派根据顾颉刚先生层垒的造成的假史“所言,因为对海昏古史的模糊记忆,还造了上潦营”等地名来象上缭壁“,永修地区一些所谓海昏地名的证据多是对真海昏文化的拟态。
其误解二,如果以永修附近移县以后的建昌来看《水经注》,如果不明地名迁移说,简单的将后代移县的建昌县当做汉建昌县来读《水经注》,就会得到海昏县和昌邑城都在建昌县以后的观点,而昌邑城还在,建昌以后的海昏县却没有了,所以一定是和鄱湖对岸的枭阳县一样因鄱湖泛滥沉到鄱阳湖底去了,对面叫淹了枭阳县, 浮起都昌县”,潦、修这边就是沉了海昏县,升起吴城镇。
某些将海昏“训为湖西”的观点,潜意思里也是建立在这种误解基础上的。
这派将海昏县故址或疑在永修芦谭,或疑在新建铁河,或疑尚在鄱湖的滩涂中,或疑尚在鄱湖底,同样找不到确凿的城址,拿不出实物证据。
其误解三,鄱阳湖冬令干涸时,媒体和科考学者到湖床考察,汉枭阳县在都昌城头山一带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故城遗址,而海昏县遗址在鄱湖底却片瓦无存,无影无踪,故以为海昏县神秘消失。” 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县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据康熙《建昌县志》载:故海昏县城在芦潭东北二里许。1986年《永修县志》载:海昏县城在芦潭村西北数里。2015年12月,民间学者应宗强又抛出海昏县城在安义县台山村的说法。由于前二者仅为一句孤证,且互相矛盾。而应宗强文章引经据典,较为详实。故将应氏文章充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