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私欲,恢复本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14 02:3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3:04
去私欲首先要了解私欲是从哪来的,抓住根本,才能斩草除根。
私欲来自人的六种感觉,眼、耳、鼻、舌、身、意。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来自这六个信息渠道。这六个信息渠道来的信息进入人心(脑),即产生相应的感觉,即视、听、味、嗅、触、法(思维结果)。这六种感觉综合后在人心中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当这些信息渠道被堵住以后,人凭本能就会产生打通这一渠道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心里产生烦恼。眼睛看不见东西了,能不烦恼吗?身体信息流动堵住了,身体痛了,能不烦恼吗?
这些烦恼并不复杂,常见的烦恼是当这六种感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生出的复合性烦恼。佛家把它归为六个根本性烦恼:贪、嗔、痴、慢、疑、妒。这六个烦恼是有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生出贪念;贪而不得,化为嗔恨;嗔而不得,就转为痴,执著了,一定要得到;执著就会生出感情、视野也变窄了,心里容不下其他,对其他就慢怠了;慢而不得,开始变得不自信了,怀疑了;疑而不得,转为妒忌,为什么我没有,你有;妒忌生出各种恶见、偏见,化生出更多烦恼。
所以,一切烦恼的根源皆源于贪。而贪,源于不被满足的需要。这一理论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坚实的例证,比如那些早年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生活过来的人,往往都有心理上的贪婪,主要是对物质的一种病态的追求和得到的需要。导致长大后影响人际关系。因此,这类人要学会断欲,断过去。困难的年代过去了,物质也丰富了,没有吃不上饭的可能性了,自身也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了,所以就放弃掉这种担心和不安全感,改变自己人际交往中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
这六种根本性的烦恼并不独立存在,它们是通过人的行为,言语、思想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通过对行为、言语、思想的*,就能调服这六种烦恼。
至此,儒释道三家达成共同的认识。再往下,在*手法上,贯彻了不同的思路。佛家的思路是:通过断行为(打坐入静)、断言语(止语)、断思想(空)来斩断烦恼。这种做法由于需要细致的技术,导致很多歧路。比如,只有当打坐的时候,才能做到四大皆空,心灵超脱,只要一起身,一遇事,烦恼又跑回来了。所以不能除根。对此,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认为,修练的目的是练一种能力,就是在生活中遇事即能断烦恼,而打坐、拜佛像只是手段,就像过河的船,过了河,船就可以放弃了。形式并不重要,打鱼砍柴都可以是禅。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断私欲,在事上磨。目的就是明心见性,自性清净,心学上叫致良知,心理学上叫找到本我,中国传统武术上叫找到本能,日常生活中叫找到自我。
那么,如何去除烦恼呢?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悟道,原理明白了,方法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然呈现,如果不能呈现,就要自修了,无论惠能,还是王阳明,都这么启示弟子。人总须自己解放自己,这既是佛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现代心理治疗的思想。
所谓一出招便落于下乘,只提供两招,谨供参考:
1、转念。就是念头一转,注意力转移了。或者是从A移到了B,或者是原地蒸发,变成空。比如好几天没打扫地板了,一看到尘土满地的样子就烦,但是工作忙又没时间收拾,那么只需要一转念,视觉虚化,地板都没了,尘土又在哪里呢?
2、通感。六种感觉通道相互打通,A感觉的东西能化成B感觉,主要体现在主要信息渠道视觉和听觉之间。比如在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两句经典的通感: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化为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味觉化为听觉)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嗅觉化为视觉)
在生活中怎么运用呢?
看个例子:我在听到隔壁办公室某人在偷偷议论我的不是,当以后再见到他时,我要么找他算账,要么对他视而不见,当他是空气。有没有过?这是视觉化为听觉。再比如,当听到对方不符合实际地大声批评我时,我心里不服到了极点,突然间,对方的声音好像听不见了,不入我耳了,我听不到他具体在讲什么内容了,只看到他因生气而变形的面容在一动一动的。这是听觉化为视觉。这些现象是人的本能反应,是某个信息通道超载以后,信息往其他通道上的转移。有意运用,即成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3:04
首先你要知道你在干什么,有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