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4 17: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14:40
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征文1500字(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还是对征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征文1500字(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炎炎夏日,有一种东西能为你送去清凉;在那寒冬腊月,有一种东西能带给你无限温暖;快乐时,它与你一起欢舞;悲伤时,它抚平你心中的伤痛。它是谁?它就是承载着人类历史的代代文明,传播着古今中外的人文风情的名著,一种没有浮华的外衣,却用它独特的触角——文字,镌刻历史,凝聚智慧,一直魅力四射的精神食粮!
读书是我生命的泉水,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如我忠实有趣的朋友伴我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大,学习之余,开始有意识的读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书籍,每读到一本好书时,就像有一股股温暖而滋润心扉的气流,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沐浴着我,牵动了我的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陶醉,在悄然无声中领略教育真谛。
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是啊!书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颜色的天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书的广褒是任何传媒途径也不能比拟的。
读过夏洛蒂·布朗特的《简爱》,折服于Jane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一种信仰,一种为了实现自我的坚持。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在实现自我时的状态,虎头蛇尾是经常,半途而废也不稀奇。我们离成功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的坚持。《简爱》教会我,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畏艰难一步步实现它。透过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再现了百年前那烽火连年的时代,人们对战争前后的态度。是怨天尤人,还是努力适应;是死守旧制,还是尝试改变;是做旧制的俘虏,还是做新制的勇士。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了一切。我们的生活是由自己来创造的,我要学习郝思佳做生活的强者,勇敢的面对改变。《谁动了我的奶酪》系列及《穷爸爸富爸爸》等都是把新鲜的处事态度带给我们,让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把握机会。书,让我懂得了生活是自己的,用自己积极态度赢得好生活。
与书为舞,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舞,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舞,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明嘹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据此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语言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会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在课堂上如何*,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与书为舞,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实现教师的使命。
书籍中,那些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艺术家充满生命*和智慧的言语,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们超脱的情怀,甚至平民百姓、推车卖浆之流的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都会我们的生命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鲜亮;使我们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使我们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满怀的生命境界;使我们的教学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我想,如果没有书香滋润,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乏味与孱弱,我们的教学将是何等的死板与无趣。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沐浴熏陶后,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恒抱希望的心,我感谢这么多年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炼,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在宁静中,让我从那字里行间读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让我有一种摆脱了世俗的喧闹的踏实与坦然。给人生铺砌了一条五彩斑谰的路途。那飘逸的梦想,时时温暖着我的人生。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人,当他被一片突如其来的铁片击中腹部,他在短短46秒内停车、打开双跳灯、打开车门,用高度职业感挽救了全车人的生命。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位老师,当汽车向她挚爱的学生驶来,她义无反顾地推开学生,自己却被碾倒于车下,用炽热的爱心护住了她最爱的学生。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他们寡语,却在一个紧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迅速最正确的反应。即便是牺牲自己,也义无反顾。他们为人们在迷惘中送去阳光,用一种温暖温热了渐渐麻木冰封的心灵。他们的行动,常常被惯以一份殊荣——正能量。
毋庸质疑,正能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美丽的馈赠。正能量,即为正面、积极的,可持续地传递、迸发的内在品质。当正能量被发现,它就会散发出无尽的光辉引人哲思,温暖人心;当正能量被传递,它就会迅疾地抵达每个人心中那柔软的一块,让微小的善意散发出光亮;当正能量把人同化,一种文化人格将被重塑,一个更和谐、更光明的社会环境就在眼前……
我们需要正能量,一如垂死的人一般迫切地抓住那根稻草,让它把那麻木冰冷的心渐渐温暖;我们呼唤正能量,我们渴望生活的城市是充满人情味儿的,带点纯朴、带点温暖;当我们使用正能量时,我们的心中除了一份憧憬外是否还有一份抱负?更美好的生活?更道德的人性?
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信息社会。我们突破了骨血里那些儒家的本分走向世界,却又迷失,不得不接受与理想相悖的现实。日复一日的失望与恨,日复一日中被那点儿阴晦侵蚀,我们心里的那点儿阳光被压抑,被消磨,我们不再向他人敞开心扉,我们越来越冷漠,我们的心中却又渴望着光明与温暖。
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人被社会不正之气侵蚀却不作抵抗,只在心中偏僻的一隅幽然点着一束火光,期许着温暖的潮流。当正能量来临,我们心中的光亮被无限放大,但又能明亮多久?我们的社会需要反思。我们,人类,也需要反思。正能量该如何利用?我们对于正能量又该发出怎样的一种回声?
能量,是可以循环往复地利用的,也是应该被激发的。现在的许多社会事件伴随着正能量的散发,总会引起社会*的热议。触怀?激励?被动地被正能量扫过,内心的温暖只停一瞬,随大流的人总会渐渐淡忘。多年以后,那个名字或许早已被遗忘。这不该是这样的!换一种思量,当人主动地接受这份正能量,让自己的行为渐渐向阳光靠近,让自己的心被一点点感化,正能量的边界,就被不断延升,迸发出新的暖度。当你也把那份正能量迸发出来,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光亮。这里的能量,不应在传递的过程中递减,因为它非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力,温暖人并感化人。只是你必须远离麻木,因为主动地被同化是正能量传递的第一前提。而用正能量去感化他人,则又步入另一种境地了。
坦诚地说,正能量的传递令人深思,令人温暖,促人质变,这本是好事且是永恒的好事。然而当“正能量”被滥用,我们仍不免有些恨。随波逐流般,我们惑于正能量却又失之,步入另一个误区就又是一种悲哀了。有些物质上的功利性的东西比如金牌是不足以称为正能量的。只有运动员身上艰苦训练的毅力、战胜自我的勇敢,这些才会触动人心,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凝聚成一股力量。功利性的产物,博人眼球的谈资是不应纳入正能量范围的,而这些界限却在媒体*的滥用中模糊,引人迷失。这样看来,我们在与正能量的接触中还应具备一双慧眼,留下我们真正可以将心灵依偎的沃土。
被压抑了多少年的炎黄子孙们啊,你们在面对正能量的“洪流”时又采取了哪些举措啊?不去靠近就不会感到温暖,不会辨别就会寻不到道路,不去感悟,不去注入新的内涵纵然是太阳般源源不断的光芒也早晚有一天会耗尽的啊!那时的我们,可真就陷入泥淖中去了!我们,真的能忍到那一刻,能纵使我们的社会陷入那种境地中去么?那,绝不是我们的期许!
我相信,即使是再黑暗的人,内心也会有一些微弱的善意火苗。我相信,中华民族延续了千年的传统美德啊,决不会在这儿失落。我相信,有我们,正能量就将散发出无限的光芒。
让这一份温暖永续,让这一份正能量永久流传。这,也是所有追求光明之人的共同期望吧!我隐约看到了未来,充斥着正能量的社会,那般温暖,直抵人心。
提起教师的正能量,我们不自然的就想到了四川地震时的张丽莉、谭千秋等老师的高尚行为,证明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爱的种子广布民间。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每天都在给世界发送温暖。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总是给社会传递正能量。
车祸瞬间,她推开学生,而自己双腿被轧。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29岁的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身受重伤,至今躺在重症监护室没有苏醒。连日来,她的事迹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关注,张丽莉也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女教师。
5月8日晚上,放学时间。学校门口一辆大客车突然启动,撞向前面的大客车,使这辆车向前面几个毫无知觉的学生冲去。电光火石之间,张丽莉老师冲上来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在那个生死时刻,张老师但凡有一丝迟疑,就来不及把学生推开,几个更加年轻的生命势必遭逢大难。然而她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自己身负重伤,保得学生安然。
这是一种视学生生命至高的不假思索的行为,是一种将爱学生融入自己血液、化为行动本能的可贵品质,是一种古已有之于今也没有失传的大爱之举,是一种足以感动中国、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高尚情操。她的舍己救人,让我们想起四川南充那位为了保护学生而被10多名歹徒持刀砍伤的郑经伟老师,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位伸开双臂保得四名学生平安却牺牲了自己性命的谭千秋老师。危险来临时,他们都采取了对学生有利而置自己于险境的方式,完美地诠释了师德二字的千钧之重和崇高伟大。
张老师关键时刻的一推,并非破空而来的神迹,她日常就是一位敬业而慈爱的良师。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她为了保护一个学生,被一辆滑得刹不住的自行车挂破了裤子。现在看来,那几乎就是前几天这场灾难的预演。从几年前开始,她每月资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百元钱,寒暑假也不间断。一边关心学生成绩,一边关照学生生活,张老师为学生付出了智慧、金钱和心血,爱学生已经成了她的下意识。从张丽莉老师的几张生活照来看,她是一个容貌美丽、热爱生活的女孩。从张老师亲友、学生的叙述来看,她是一位心思细密、善于换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她在平常总是不声不响的奉献,而到了生死瞬间则是拼却性命的庇护。
张老师目前还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她英勇而无私的行为,令人感佩,也促人深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边抱怨人心不古,互信缺失,一边对周围加意防范,吝于付出。屡屡曝出的社会新闻似乎也在印证着人们的认识:昨天有个老人倒在地上没人敢扶,前天有人扶了倒地的人却被赖上,而大前天还有倒地的小女孩儿被碾压多次,过往车辆都不肯停,行经路人匆匆而过。在这种弥漫着焦虑和冷漠的空气中,似乎谁也不敢再轻易向别人展开笑脸,伸出双手,而且谁都能找出不再微笑和伸手的正当理由。抱怨成了常态,提防成了共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简单的事情因为心理成本的增加而变得复杂。人们为这种自设的樊篱所苦,但又无力打破这种怪圈。
事实上,樊篱是可以清除的,怪圈是可以冲破的。张丽莉、谭千秋等老师的高尚行为,证明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爱的种子广布民间。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每天都在给世界发送温暖。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总是给社会传递正能量。面对张老师的高尚行为,我们都应对惯常思维有所反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并未沉沦,把社会看得漆黑可能是因为观察的视角有误,如果你总是以悲观失落的心情面向世界,世界返还给你的可能就是更多的烦恼和忧虑。如果你总是以热情积极的态度走出家门,社会返还给你的可能就是不间断的进步和越来越美好的心情。
最美女教师名下无虚,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我们祝福她能脱离生命危险,重新回到她的学生中。更希望她的美丽化作春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温暖。
这些正能量,不仅我们需要,世界也同样需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最近,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社会*,都有一个词出现频率颇高——正能量。前些天我看了一本书,就叫做《正能量》。系英国理查德·怀斯曼著。该书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内容深入浅出,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会我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深刻阐释了“表现”原理,有利于破除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揭示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负能量。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追根溯源,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正能量》一书的作者给出了“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这种解释。这正是当下人们普遍缺少却积极追求的。在这里,我想以粗浅的文字和个人的理解,结合我的工作实际与大家分享我读这本书的所得所思。
一、努力进取、甘于奉献,是工作中激发正能量的法宝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每天与学生打交道,一张张小脸,一本本作业占据了我所有的工作时间。这样日复一日、紧张忙碌的工作,曾一度消退了我的工作*。然而,当我停下工作,环顾四周,却发现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在不辞疲惫、默默无闻地工作。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也多了几分豁然和坚定。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传递着踏实、勤奋的“正能量”。就是这个默默无闻、求实敬业的集体,培养出了我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坚韧沉静的性格,也培养出了我对教育事业由衷的热爱。
二、豁达善良、公平正义,是人际交往中传递正能量的关键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舒心的工作氛围。古语有云“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至关重要。保持善良的品性,以豁达的胸怀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用理性、公正的标准来判断身边的是与非,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的另一股“正能量”。
我们教育人,没有权力在手者的得意,没有功勋卓著者的刮目,没有受人敬仰的荣耀,也没有热情澎湃的掌声。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造就了我们坦诚、正直的处事态度和善良博大的胸襟。祖国同胞遭遇灾难,我们捐衣捐物、奉献爱心;同事临患疾病,我们亲切关怀、无私帮助;工作任务分配,大家不计得失、任劳任怨;评先评优,大家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中国有个成语叫“耳濡目染”,长期与这样一群品质优秀、作风正直的人为伴,定能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工作效率极高的团体
三、乐观向上、健康生活,是精神世界释放正能量的`源泉
如今社会,压力种种,面对着纷繁错乱的光电声色,有效地释放压力,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追求。我们教育人在工作之余,调节生活,缓解压力的办法也是独具匠心、不胜枚举。学校定期举办了各种工会活动,例如球类比赛和户外拓展活动,在运动中愉悦身心、化解疲劳、健壮体魄;倡议大家关爱贫困儿童,向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捐物,投身公益事业。这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强健了我们的体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快乐中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快乐。
一起来吧,唤醒我们体内的“正能量”,让“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增强履职能力、提高工作效能”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航标,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争当“新石门、新创业、新跨越”建设的先行者,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当我们拿起这本书,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但是这本书一定会激励我们积极向上。也希望每个人都拥有正能量,以此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内心,并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拓宽生命的广度,在有限的人生里,享受无限的思想和爱带来的愉悦。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要羡慕别人的浮华,因为你看不到浮华背后的痛楚;不要不屑别人的艰辛,因为你不曾发现艰辛背后的小幸福。我们来到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其实都是在修行,冷暖自知。可能暂时会有乌云密布、暴风骤雨,一时看不清前行的路,停下疲乏的脚步稍作休息,也许前面风景独好!
生活中有太多的插曲,忽而化作励志片,忽而化作情感片,忽而化作记录片,忽而化作文艺片。无关乎形式,只要足够有正能量,一切都是积极向上的,活得自在,活在当下,就能有为有味。不要乞求太多,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就是因为乞求的太多了,我们的人生才不完美,我们才会不幸福,其实,所有的不幸都是来源于我们乞求的太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失望和不满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都有七情和六欲。但是,如果我们乞求的太多了,我们就会永远不幸福,当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是我们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是怨天尤人呢?还是破罐子破摔呢?其实如果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是我们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应该坐下来,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不满、失望。难道我们就不能少一点乞求,多给自己点快乐吗?我们要想快快乐乐的活着,就不要祈求的太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上帝就是让我们赤条条的来的,一无所有,以后拥有的一切,都是上苍赋予我们一切,是上苍赐予了我们生命、亲友、思想和财物等等的一切,上苍待我们何厚?我们应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生活应像一杯热咖啡,暖暖的,甜甜的,回味几番,唇齿留香;生活应像冬日里的阳光,不张扬,不炫耀,照射于心,顿时敞亮;生活应像一杯香茗,以自身的清香陶醉心脾,以自身的温暖让人不能忘怀!
生活应是充满温馨的,生活应是洋溢幸福的,生活应是散发光彩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每个角落都有温馨,每个页码都记载着甜蜜的回忆。打开岁月的画卷,你是否会记起:除夕夜,家人围坐一桌,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时,洋溢出幸福的表情?你是否会记起,中秋佳节,皎洁的月光在夜间泄露,耳边阵阵昆虫鸣叫时,家人在院子里话家常、吃月饼,优哉游哉、乐哉乐哉的画面?你是否会记得在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初春,家人背上行囊去田野踏青的趣事?你是否会记得当你过生日时,全家和你吹蜡烛,切蛋糕,你心里涌动着的一股股暖流……这些,都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如一朵朵晶莹的浪花,如昙花的完美一现,如果不珍惜,稍纵即逝,朋友,生活就应该这样,有家人,有亲情,有祝福,足矣,你是否还再身在福中不知福呢?生活就应该这样,处处都有阳光,处处都有欢乐。
其实,人只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一定会发现快乐无处不在。读一本好书,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是快乐;日过西山,欣赏夕阳,看火红的夕阳徐徐落下是快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快乐;辛苦半生,看到生命之树上硕果累累也是快乐……快拥有发现快乐的眼睛吧!那时,一株野草在你的眼里会风情万种;一滴雨滴在你的眼里会折射光辉,一只小虫在你的眼里会奇趣万分。朋友,生活就是这样,快乐在点点滴滴中,任你乐此不疲地寻找,你是否被世俗遮蔽了眼睛呢?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散发光彩,充实,精彩。邰丽华展现无声的大美,展现人性的光芒,让世人赞叹;洪战辉燃烧*,自强自立,顽强不息;林秀珍赡养孤寡,无怨无悔……是的,我们很难有这样的丰功伟绩,但只要我们懂得奉献,不求回报,一样会抒写壮丽的人生篇章,或许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许只是一只暖暖的大手,依然会让别人记得你,会让你这一天变的不同寻常……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温馨,充盈快乐,散发光彩,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也切莫抱怨人生的坎坷,关键是你是否有一双慧眼,你是否有一双乐善好施的手,你是否有一颗敏锐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