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1 02:1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2:33
灶神在道教中的名头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祭灶的历史久远,古代社会从宫廷、官绅之家到民间都把送、迎灶神仪式办的热闹隆重。
可灶神腊月二十三上天庭有一项要事是打小报告,把人家过去一年的作为上报天帝。在我家乡,灶神的称呼是“灶君菩萨”,佛道合一,身份混乱的很。因为天天受烟熏火燎,灶君菩萨有一张黑脸,常被用来揶揄皮肤黝黑的亲朋。灶神在人间的安身之所是灶庙,位置在锅台上,但常年被盐罐子、油瓶子占了去。
总之,灶神在神仙中的位次不高,腊月祭灶,供上鲜香的糯米糍粑,有用好吃的东西哄灶神多说好话的意思,也有以软糯黏嘴的糍粑黏牢灶神的嘴巴,让他说不清楚话的用心。还有灶庙处的对联,是年年不变的“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简直有些颐指气使,向神仙发号施令了。北方多称呼为灶王爷,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灶王爷旁边还经常有个老奶奶。
这是因为灶神全年都会呆在家中庇护家人,但到了腊月二十四这天,他需要去到天庭想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人们感谢灶神这一年的辛苦守护,同时也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对给自己家美言几句,让下一年家庭得到更多的福运。所以人们会在灶神去天庭这一天为他进行送别仪式。送灶神是中过传承千年的民俗仪式,寄托了人们祈福祛宅的美好心愿。灶神又叫做灶王爷,是道教中掌管人们家中炉灶的神像,是掌管全家人吃饭大事的重要神灵。在旧社会家家户户都要在厨房里给灶神设立神位,常常敬拜,祈求他拥有家人丰衣足食,身体健康。
到了北宋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其实有了个很大的变化。宋代以前的朝代还属于豪族社会,即:以某些豪强大族的精英集团为主体的社会,凝聚力比较强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但是,社会活力略显不足。
到了宋朝的时候,随着唐末五代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平民社会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同质化的广大平民以户为单位,开始更有活力的参与到各项事务中来。也在此时,我国很多风俗习惯开始大规模的被发扬广大或者被创造。
比如:“祭灶”这一习俗就被广大平民老百姓发扬光大了。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这一习俗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十分的盛行,由于,京城是一个具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任何风俗的流行都会被广大的京城市民群众过得多姿多彩。这本质上体现的是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就会有一种去享受一些精神上的娱乐活动的*。
而过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在过年前后的很多风俗习惯都被大家热烈的创新发展了。祭灶就是过年前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所以,必须隆重地对待。
其实,到了祭灶的时候,距离过年已经很近了,气氛也比较浓烈,就如在一些历史类的著作所说的:“从腊月十五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京城里的家家户户和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车马如龙,好不热闹... ...”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而祭灶就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个日子里,到了这两天,京城里的百姓就开始祭拜灶神,自然是焚香洒扫以示重视。当时,有很多的民间歌谣都反应了过年的氛围,像:小孩子戴小花、放爆竹,老婆儿穿花袄等。
就像上文所说的,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过年期间越来越热闹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的京城开封里面,生活着各阶层的老百姓,包括士农工商和士兵,都在祭灶开始前后就购置很多过年的物品,像:买门神、桃符、钟馗,挂雪灯笼等。其实,这和我们现在的风俗差不多,到了过年期间购买大量的年货,像:鞭炮、对联、门神、灯笼等。
祭灶这一风俗的起源还是比较早的,也被称为“辞灶”、“祀灶”。传说,中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北宋京城开封的老百姓就把腊月二十三日的这天作为辞灶日,有民谣作品记载:“这天是灶王上西天去向玉帝述职的日子。灶王爷要在每年的这一天去天庭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2:33
其实就是一群被派下去监督人员,一群普通员工群体。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2:34
因为灶神全年都会家中庇护家人,但到了腊月二十四这天,他需要去到天庭想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人们感谢灶神这一年的辛苦守护,同时也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对给自己家美言几句,让下一年家庭得到更多的福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2:34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监察这家一年的所作所为,灶神是管理伙食的神仙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2:35
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下去监督人员,灶神全年都会家中庇护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