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诗浅析刘勰的诗学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03 08: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1:35
《明诗》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第一篇,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梁以前的诗史,它具体的说明了诗的源流以及诗的发展规律,也反映了刘勰的诗学观。从《文心雕龙·序志》中能够得知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目的有三:一是,立言达到不朽;二是,宗经以纠正当时的浮靡文风;三是,不满魏晋以来论文著作体小不周的现象。同时《序志》中也提出了“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辨乎*。”的“文之枢纽”的观点。可以说刘勰的诗学观很大程度受其创作目的和“枢纽论”的影响。
《明诗》中讲了刘勰对诗的认识“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汉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福焉尔。”我们不难看出,刘勰继承了儒家传统的诗学观念,诗言志,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扶持端正。刘勰的诗学观在对儒家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他的感物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里的“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一切能流泻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物”则是能够触动文人情感的外物。志则需要与情结合吟而成诗。刘勰的感物吟志,在现了诗歌创作发生到完成的一个过程。并指出诗是志的所向,诗歌创作离不开情和物。这一观点可以说对后代文人创作影响极其深远。刘勰还很重视创作主体的性情。如“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刘勰认为每个人的气质不同,或柔或刚,每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同,很少能有兼善各体的,所以要随性适分,根据个性来进行创作。
刘勰因为要贯彻其“宗经”的主张,所以将《诗经》的四言诗称作正体。但《明诗》中对五言诗的叙述可以说是着墨众多,所以说刘勰也是很看重五言诗的。其看重五言诗的原因是五言诗具有风格清丽的特点。《宗经》篇记载到,“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而这里的“风清”可以等同于五言诗的“清丽”。“风清”就是指诗歌的情志要写的有生气、俊爽。而诗歌的“风清”是通过学习经典得来的。
刘勰认为创作的诗歌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精神。他对建安时期的诗文十分赞赏。因为建安时期的文风“慷慨以任气。”而对东晋的玄言诗很摒弃。“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尚忘机之谈。”社会环境及其恶劣的时候,士人们崇尚空谈,不用情志关照世界,那么作品的内容是空洞的,情感是空虚的,这样的作品不能以情理感动人,也不值得大家阅读和推崇。
总的来说,刘勰的诗学观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儒家的诗学传统,他非常的重视诗文的政教 功能。在《明诗》最后的赞,更是道出了刘勰的诗学主张,诗歌表达情志,能够教化,富有文采。
参考文献: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5
从明诗浅析刘勰的诗学观
总的来说,刘勰的诗学观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儒家的诗学传统,他非常的重视诗文的政教 功能。在《明诗》最后的赞,更是道出了刘勰的诗学主张,诗歌表达情志,能够教化,富有文采。 参考文献: ...
二、《明诗》篇中,刘勰是如何谈诗体流变的?
《明诗》勾勒出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却不是简单的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关于诗歌的态度,以及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风貌和发生的变化,刘勰的诗学观点在继承古典与肯定新声中摇摆,在时代背景及个人思想倾向下选择了折中与求通,论述可见各篇章融会贯通,虽然其观点亦有时代限制以及个人好恶造成的...
《明诗》的读后感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
刘勰说过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在《明诗》篇中 刘勰对建安文学进行了总体概括,称“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
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的是刘勰。
最早提出“意象”这一概念的是刘勰。这句话是正确的。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
一般优秀的诗词基本都是从真情实感出发。()
(2)中国传统诗学,历来就很重视和强调诗歌的真情实感。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倡:“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堕其实。”门明代的王文禄认为:“诗贵真,乃有神,方可传久。”与他同时期的邹陆时雍更是认为:"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此诗家最上乘。”"绝去形容”是片面的,但后两句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古代文论 必背知识点
风格论是作家个性与作品之间关系的探讨,曹丕强调个性决定风格,刘勰则强调后天培养,两者共同构建了丰富的文学风格理论体系。钟嵘的"滋味说"和王昌龄、皎然的诗论,为我们揭示了诗歌审美体验的深度,倡导艺术作品应富有感染力,以区别于空洞的理论。晋唐时期,"意境说"的兴起,如王昌龄的诗论,强调艺术境界...
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分别指什么?
主要是宴席时采用的乐歌,而“颂”则关键就是指宗庙祭拜的舞曲歌辞,一般全是用于赞颂先祖的丰功伟业的。总的来说,我们在了解“六诗”的情况下,只要记牢“赋比兴”是艺术手法,各自代指铺叙,对比和引述三种方法,而“风雅颂”是主要内容,各自指音乐风格,乐歌和赞颂赞词就可以。
中钟嵘和刘勰重视自然之道的原因
刘勰率先倡导自然之道,创建了“文道自然”观;钟嵘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这两部文艺理论巨著的出现,使“自然”论文学观才得以真正确立,理论地展示了中国人审美视阈的洞开和拓展,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正因为如此,历来学界对刘勰、钟嵘的自然观都...
什么是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本体论?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将盈篇累牍的诗论,作一番爬罗剔抉的工作,梳理并阐释古典诗学对如何利用语言创造意境的独特贡献。 一、“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言明象,象出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是古人对言、意、象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一般性认识。诗歌,作为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感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