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几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58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4:14
1.莫过于就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了。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英雄系列:反映英雄主义的音乐作品,尤盛于法国大*时期。典型代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开创了交响曲的英雄构思 第四交响曲反映了英雄生活的侧面 其所有交响曲可以说是反映英雄生活的史诗。
听写交响乐:认清体裁,因为交响乐并不代表交响曲,它还包括交响诗,协奏曲等等的大型体裁。然后听辨音乐风格,要听出时期的风格,以判断是哪个时期的作品,最好是能够听出是哪个作曲家。古典主义的比较好写,因为主要就是莫扎特贝多芬海顿,三个人的作品风格很明显,听出是谁的把他个人的音乐风格直接往上搬就成。浪漫的体裁比较多,但是很多具有叙事性,可以写写故事,所以也不难写,最难的是现代作品,无调性的作品确实比较令人头痛,因为根本听不出作者想表达什么,这时候可以多写一些作曲上的客观问题。
2.《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带有活力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
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部*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首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
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3.说真的能有什么特点?
比较一下,莫扎特的人生虽短,创作量却很大,大部分都是一些舞曲啊比较宽快轻松,听起来像小珍珠一般可爱——这大都归于他成长。莫扎特从小生于宫廷乐师世家,过着的生活比较优裕,从小接受的是英才教育,青少年时期他就被父亲推荐进宫做宫廷乐师了。宫廷的音乐大多是怎样的想象得到了吧?所以咯。那为什么后来的也会创作出《安魂曲》这样深刻的曲子呢?晚期的莫扎特背叛了父亲给他安排的人身,他反感当时教皇*的权利,顶撞教皇之后就离家出走了。之后他参加过“共济会”,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苦,再加上自己的生活贫苦了,不必以前的优裕了,他对世俗有很大的感想。患病之后,更是体会到生死,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于是边创作了《安魂曲》了。
相比起来,贝多芬一生过得都比较苦,童年家暴得阴影,失去听觉的打击等。但贝多芬的曲目还是有在一直转型的,从一开始仰慕和模仿海顿、莫扎耶,到后来自己与他们齐位,其中的改变必不可少。
同样是两位伟大的音乐家,不同的遭遇,但最后的创作类型也是相似的:同样领悟到人生真谛,美好与光明、生与死、*精神和奋进的勇气。
4.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5. 弥撒祭曲活动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部分。普通弥撒所演唱的词与曲均固定不变,特别弥撒则根据教会所日历或婚丧等仪式而有不同。
弥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诗班担任,曲调最初用节奏自由的单声素歌[泛指欧洲中世纪(500-1450)无严格节拍的单声曲调,包括格里高利圣咏、安布罗西对咏、法国天主教圣咏(gallican chant)、莫萨拉布圣咏(mozarabic chant)等各种欧洲古代宗教歌曲及与此类似的世俗歌曲。语言部分由神职人员用特殊的“平音调”(monotone)朗诵。按照传统习惯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后教会才准使用各民族语言的译本)。记谱沿用中世纪使用的四线纽姆谱。
用作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活动的曲调虽多,但常用曲调仅20余种。在一整套弥撒曲中,这些曲调仿照套曲曲式组织而成,并且只用一种调式。
在普通弥撒中演唱的弥撒依次为:1、“慈悲经”(Kyrie);2、“荣耀经”(Gloria);3、“信经”(Credo);4、“圣哉经”(Sanctus);5、“羔羊经”(Agnus dei)。在特别弥撒中演唱的弥撒曲主要包含“进台经”(Introitus)、“升阶经”(Graale)、“阿莱路亚”、“奉献经”和“圣餐经”(Communio)。
6.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全部都是复制?!注意你的用词,构成的是诽谤!恶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4:15
汗^1L的全是复制来的,让人头晕……
我来回答一下(话说你们这是什么作业阿?),有很多问题是自己查资料就能解决的,我就不回答了。我来解决那些书上查不到的。
1.我不知道你们课本上所说的“英雄系列”是指什么。但就我理解,提到贝多芬,应该是指他的具有英雄气息的作品和精神。除了世人所熟知的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和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以外,第2交响曲是在贝多芬走出死亡阴影后,对之前自己写下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的音乐化提炼和总结,体现出贝多芬不堪向命运屈服的气概,是他个人的一次胜利;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这部伟大的作品,第一乐章把命运施加的痛苦、不幸最大化,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乐章充满动力的旋律让人在绝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终于在经过第三乐章理性的思考和总结,并回顾了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再现)之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和欢乐。这似乎是全人类精神的胜利。
其它反映了英雄气概的作品还有很多,似乎贝多芬的创作目的就是反映这种气概。比如《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艾格蒙特序曲,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等……
2.这可是一两句话说不清的,我建议你去看一下专业的乐评资料。我们这些人的回答也无非就是那些,再加上个人的一些见解而已。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共同点。莫扎特、海顿一辈是后人的老师,贝多芬从他们的作品中吸取了知识,所以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还是有莫扎特、海顿的印记的。比如旋律、曲式都与贝多芬后来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异。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巨人,你可以从这一点来回答。简单地说就是,贝多芬晚期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而这些都是莫扎特、海顿一辈所没有的,也是贝多芬早期作品所没有的。这应该算是他与莫扎特的共同点了。
4.有很多方面的不同。
比如说曲式结构就有很大的变化。举例交响乐作品,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乐作品的4个乐章一般满足如下构造:快板-慢板或行板-小步舞曲-快板或急板。可是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则有所改变,比如贝多芬第9交响曲、门德尔松第3交响曲。
旋律性和阐述的内容上差异最大。浪漫主义时期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快乐的时候直上云霄,痛苦的时候像被打入了地狱一般压抑。而古典主义使其作品似乎很少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对比。古典主义中规中矩,比较保守,注重曲式上的“炫技”;浪漫主义追求随意放松,情感表达。
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具有标题性,而这是大部分古典主义作品所没有的 。尤其门德尔松开创的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在浪漫主义中晚期得到很大的发展。
5.概念性的问题,自己查查资料吧!
6.呃……这个我想一想。应该说还是不少的,我给你提供几个作曲家,你自己去查一下他们的作品吧!因为有的我可能一时想不起来具体的作品。
勃拉姆斯 这个我可以稍加说明一下。勃拉姆斯的第1、4交响曲。勃拉姆斯本身就是贝多芬再世,所以应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数他和贝多芬的相同点最多。
柴可夫斯基 第6交响曲“悲怆”。不同于贝多芬的是,这是一部悲剧作品,而不想贝多芬的最后都是胜利的、欢愉的。同样是悲剧结尾的还有上面提到的勃拉姆斯第4交响曲。
马勒、布鲁克纳、萧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也属于这一类型,但比前人的作品要恢宏的多。
以上所有都是我自己的话,没有复制,权当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4:15
http://hi.baidu.com/%B9%A8%CC%EC%B2%A8/blog/item/052c8aef1ec596ebce1b3e21.html
音乐赏析: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可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但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
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4:16
1不能
2不会
3双击愿望果实
4一样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4:17
1.不能
2。没有
3。直接双击许愿果实
4。不是。不管怎么样都一样多。怪的级别是跟队长的级别来变换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4:17
1。不可以
2。没有
3。双击许愿石就可以
4。都是100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