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8 08: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6
说到李贺的诗歌,不得不说一下李贺的生平。古人写诗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自身的境遇和才华有感而发的,所有才会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说法。李贺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唐宗室后裔。也因为有着宗室血脉,李贺一直颇为自傲,常常以皇室自称,但其实,唐宗室到他那一支已经是很边缘的外亲,且家族早已败落,到他父亲李晋肃,除了曾经当过一个小县令,后来再也没有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也因为这样,李贺的家庭一直都比较贫寒窘迫。李贺因为自负和才华,年纪轻轻在诗歌上就有了相当大的成就。那首我们熟知的《雁门太守行》就是李贺在十八岁时写的,当时拿诗去拜谒已经功名在外的韩愈时,韩愈只读这一篇就对李贺大为赞赏,邀请相见。
才华得到认可,李贺越发的满腔抱负,想要进官任仕,让自己显达富贵。但是他的进仕的理想却被人言碎语打破了。因为“进士”与他父亲的名字“晋肃”读音相近,李贺就因为这样有讳父名而被人议*击,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一个满腔抱负的有志之士,因为这样的一个在现代人看起来很可笑的理由,就被断了仕途,断送了人生理想实现的途径,可想而知李贺是有多么的绝望。
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抑郁和愤懑、屈辱的心境下,李贺一直过着贫寒苦闷的生活。心中的郁结只能诉诸于文字,于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二百多篇诗作,首首都透着他满腔的凄怨。而他也因为长期的苦闷、郁结,呕心沥血的写诗,再加上羸弱的身体,以致二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这样一位有才但是抑郁的诗人,再加上独特的想象世界和幽奇的意象偏好,导致李贺的诗歌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被人们所知。他比较有名的诗作除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满腔抱负,和“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李凭箜篌引》外,其余的诗歌要显得冰冷和艰涩。但是李贺诗中描绘的各种幽奇意象还是非常的有吸引力的,通过这首《秋来》感受一下他的独特魅力吧。
秋天的寒风打着桐叶令壮士都惊心,枯灯下的老妪织着冰凉的素布不觉泪生哽咽。辛辛苦苦编撰的书简,又会有谁来看呢。不过是被烟尘埋没被虫子蛀空罢了。今夜的愁思该往哪里排解,愁肠都直了无从安慰。只有这秋雨下冷风凉吹,会有过往的灵魂前来凭吊给些许的慰藉。坟头上的鬼魂唱着鲍照的诗歌,他们内心的怨恨凝结在碧色的土,恨血千年,未曾消散。
这首诗从开篇就给我们奠定了一个凄凉苦闷的基调。秋风萧瑟着让壮士都心惊,一个苦字透出浓浓的酸涩感,到底是什么让壮士在秋风起时会有心惊恐慌的苦闷感呢,后一句接着写妇人也在灯下啼泣。灯是衰的,织布是寒的,内心的苦的,短短两句就营造出了一个苦闷而凄寒家庭的现状。接着写到士人辛苦编撰书籍,忽而想到自己既无功名也无知音,写出来又能给谁看呢,不过是空堆着随时间流逝渐渐腐朽罢了。这两句写明了壮士苦的原因,也表明的自身不得志的,没有知音的寂寞心境,自然地引出了后两句的愁思百结。
流年似水,功名不就,这样一个秋雨寒夜怎能不勾起诗人的愁肠百结。但是愁思也无从排解了,只能寄托于以往的古人之魂能够来凭吊他,能够当他的知音给他些许慰藉。这里是典型的李贺式的想象与“鬼气”。雨是冷的,而来凭吊的魂魄却是散发着灵魂香味的,代表与他相匹配的才情,而一个吊字也表明诗人对有人能够排解他寂寞的渴望。
最后两句是诗人内心的绝唱。鲍照是魏晋时期的有名的诗人,同样的有才华而出生微寒,极有抱负却一生沉居下僚。他的许多诗征服了后代的读者,而他的境遇也引起后世诗人的共鸣,在诗中或缅怀或寄托自己的不得志。而李贺最后这句鬼唱鲍家诗,即是李贺特色鲜明的意象比拟,也是内心不得志希望得到寄托的体现。因为自身的遭遇,内心的怨愤、抑郁,即使是化成鬼魂,那份怨气也会流传千年,万世不绝!这是带着沉重的悲哀与痛苦的呐喊,这是带着对生命对死亡的关怀,这样一份泣血之心,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然能从词句中感受到那份痛苦、惊惧与凄惨。
《秋来》这首诗有很浓烈的李贺的特色,首先就是其中奇特的意象营造出来的诡奇的意境。一般的人写诗,往往很少用到像“鬼”“魅”“啼”,还有在他的其他诗中的意象,鬼灯、山魈等等。这些意象组成的境界往往都是阴森的、恐怖的,然而李贺却独爱这些。想想在一个秋寒雨冷的夜晚,枯灯忽明忽灭,而鬼魂突然飘来,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吗。李贺却觉得鬼魂可以给他安慰,甚至希望那些先人的英灵能够与他作伴。这不得不说是李贺的确异于常人。
当然,他的诗呈现这样一种独特的境界,显然是跟他的遭遇有关。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再加上他的自傲而偏执的性格使然,让他常常能够觅得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佳句。走入他的诗歌,仿佛走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其中的幽奇迷离冷眼的气质真的很令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