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8 09: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21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寿命很难超过300年,汉朝与宋朝属于异数,但宋朝只有320年,而汉朝却独领*超过400年。与历代王朝灭亡不同,“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一直强大的汉朝为何灭亡,四百年江山的基业因何而废?
通常,人们认为与两个人关系密切,即张角与董卓:张角掀起黄巾起义,加剧社会*,动摇了汉朝根基;董卓进京乱政,造成*政权的极度混乱,引发汉末诸侯并起群雄割据,这两人一前一后、一下一上,最终毁掉了汉朝江山。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汉朝四百年基业被废,固然有张角、董卓,以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但更与此人有关,因为此人提出了一条建议,只有四个字,却成了祸乱之源。
此人叫刘焉。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成员,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由于宗室身份,刘焉成年之后被授予郎中一职,解决了工作问题。
160年,因老师祝恬(汉桓帝时司徒)去世,刘焉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做了一名教书先生。教书没多久,刘焉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始于汉武帝),被司徒府征辟,再度步入仕途。此后,刘焉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其中宗正与太常是京城办公,宗正是宗室大总管,太常掌管宗庙的礼仪,这两个职位很高,却没什么实际权力。
众所周知,汉灵帝刘宏昏聩*,导致朝堂一片混乱,*倾轧时有发生,于是刘焉产生了躲避世乱,离开京城这一是非之地,免得惹火烧身的念头。
但刘焉身为朝廷重臣,又不能随便离开,于是188年刘焉给汉灵帝提了一条建议,关键只有四个字。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焉睹灵帝*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刘焉建议意思是,刺史、太守权力太大,所以才能胡作非为祸乱国家,我们不妨收回刺史、太守部分权力,用清廉的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学家将之称为“废史立牧”。
刘焉提出建议之后,还主动请求交州牧,到大汉帝国的最南方去,以躲避乱世。只是,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却听到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于是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汉灵帝一听,刘焉建议不错呀,此前刺史、太守权力实在太大,都不太听话,如果将刺史、太守部分权力收归“听话”的州牧,那么岂非可以顺畅的指点江山了?于是,对于刘焉的一条建议一个请求,汉灵帝统统批准。
然而让汉灵帝始料未及的是,刘焉这一条忠心报国的建议,却毁掉了汉朝400年基业。
所谓“牧”,是管理人民之意,“州牧”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年汉成帝时期,但当时并没有太大权力。刘焉给汉灵帝的建议,大大提高了州牧权力,掌握了一州的军政大权。换言之,州牧就相当于独立的诸侯,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有人有兵有税收,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殷鉴不远,来者可追!一旦诸侯掌握军政大权,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比如周朝分封的诸侯都是掌握军政大权,到了东周之后却是诸侯混战,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等,都是因为诸侯掌握军政大权,*王朝难以控制。与诸侯权力一样的州牧出现,必然会形成新的军阀割据,汉朝注定不得安宁,事实正是如此,188年“废史立牧”,189年董卓乱政,此后就进入汉末群雄割据时代。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前是并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焉是益州牧,袁术是扬州牧,袁绍是冀州牧,曹操做过兖州牧,公孙瓒执掌北方四个州牧......汉末群雄之中,多数或从州牧起家,或有州牧经历。通过朝廷“废史立牧”的改制,他们掌握了一州军政大权,拥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
所以,董卓乱政之后,《三国演义》中说十八路诸侯讨逆,但实际上最多只有12路诸侯,而且其中一心希望驱逐董卓、维护朝廷的州牧,只有冀州牧韩馥一个,其他主要是各地刺史与太守。究其原因很简单,朝廷权威下降,符合各地州牧利益,他们没有理由帮忙恢复朝廷权威。
可当他掌握益州军政之后,却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驱逐董卓,维护大汉朝廷的权威。更讽刺的是,刘焉当初看上益州,是因为益州有天子之气,的确,益州是有天子之气,只是这天子之气没能落在儿子刘璋身上,而是落在刘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