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9 05: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49
王红阳成长于南京一个干部家庭。小学时,王红阳进了业余体校练体操。
1970年,王红阳入伍,作为一名卫生员,她被调去参加*医疗队,到宁夏最偏远、最贫困的农村搞妇女病普查。
1972年春节,王红阳从部队驻地兴冲冲地回到南京看望父母。因父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决定当医生;
1973年,王红阳如愿考进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便留在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当医生。 1989年经裘法祖和吴孟超推荐,王红阳留学德国。博士毕业后,她进入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研究所,在著名国际肿瘤研究大师和信号转导研究的先驱乌尔里希教授指导下,开始生物信号转导研究。
在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王红阳担任研究人员长达8年之久。在这期间她认识到:尽管肿瘤治疗手段不断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肿瘤病人死亡率高的状况,因为人们对肿瘤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极大制约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1997年,王红阳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邀请,带着导师赠送的整整一集装箱的科研仪器和30万马克科研基金回到上海,来到吴孟超院士创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办了中德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
从1997年回国至今的10年间,王红阳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甚至在创业的最初3年,她都很少在晚上10点以前回家。
王红阳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并得到吴孟超院士的大力支持。
2001年,医院专门为她组建了临床综合治疗病区,使生物信号转导研究进入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她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肝癌组织中分离和鉴定了肝癌高表达基因MXR7/GPC3,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获得突破;首次报道在中国肝癌患者中,MXR7基因呈现高水平表达(2005年,MXR7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肝癌早期诊断血清学筛查指标);发现了免疫抑制性受体SIRPa和癌蛋白P28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途径和分子机制,确定了肝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经过8年研究,采用甲胎蛋白+MXR7联合血清检测研究,使肝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比原来提高了15%;进行的肿瘤磷酸化网络*的前沿研究,为研究磷酸酶在肿瘤中的负*机制提供了依据,成果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