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8 1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37
可是,若没有杜牧的是魂相伴,纵然扬州市千年古城,他还会不会如此的情致婉转,缠绵的刚烈,霍霍地立在浩渺的水烟里,千年仍有自己的风骨。
在唐朝,杜牧的故乡宅邸长安樊川也有一个杏花村,只不过这个村子早已消失泯灭,或许这个村子才是杜牧《清明》中所描述的杏花村。杜牧是今西安*安区樊川人,所以号“樊川居士”,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杜牧的祖居就在今长安区韦曲镇樊川地区的朱坡村,杜牧特意曾作诗一首《朱坡》以纪念故里,杜牧一生为官,终老长安,入葬于现在长安区大兆街办的司马村的杜氏祖坟。
古代的皇帝拥有成百上千的配偶,后宫佳丽三千,而有幸得宠的宫女少之有少,绝大多数的宫女都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于是,有了众多的宫怨诗。在唐朝写宫怨诗的诗人多,诗作更多,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就是众多宫怨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题目是《江南春》,可谓是我们最熟悉的杜牧的诗篇了。
开篇一句,直接若浮光掠影,把千里江南一下子立体化的展现出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辽阔的江南大地,鸟儿歌唱,处处勃勃生机,千里江南,千里美景
才高难免傲物,特别是杜牧这种天之骄子,一般人还真入不了他的法眼,德高望重的白居易他等闲视之,才气纵横的李商隐也是不屑一顾。
然而,深处晚唐的大乱局,杜牧的仕途并不顺利,不可避免的卷入牛李党争,宦途几度浮沉,始终未受重用,他的内心愈发的孤独和寂寞。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他说自己的创作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杜牧诗名远播晚唐当代,而他之所以得与李商隐齐名遥应太白工部,所赖不只是在暖阁里精制花间月底之词,更重要的是杜牧胸中蕴有纵横之气,高拔于其晚唐同侪,因此不但时有经国治策的文章见世,扩及诗赋,更从沉沙折戟中看出了周郎赤壁的另一种可能,至于遥想秦楚当年,直斥后人哀而不鉴掷地铿锵,无不是被称道的佳话,是以温婉与机敏合一,雅整与清峻并存,可谓杜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