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人们正确理解建筑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00:55
关键词 建筑文化
一、建筑的实质
什么是建筑?这对于一班人来讲也许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不就是房子吗!但要是我们接触建筑,并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时候,就会来怀疑这个貌似确切的答案。房子是建筑,但建筑也包括不是房子的一些对象:比如纪念碑,这种则是实体物质包围虚无空间。
早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原始含义是"庇护所"。原始人们构筑巢穴的目的是为了免受风霜雪雨和野兽侵袭的场所。从而出现了用石块和树枝建造的巢穴,也标志着人们运用双手去生产,有了一定意义上的生产力。这种利用自然材料,按照自己生活活动的需要而构筑出来的建筑其实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反过来人们也要用人性角度的去理解。有人说建造房屋的本质就是居住去消费,这一点不假,早在六十或七十年代人们只对有没有或为了得到这个所谓的居住空间而努力,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资要求,只是为了找寻冬暖夏凉,挡风避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窝就行了。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往那些可能只会可能成为一个最低的底线和原则,现在更多的是拥有这些以后怎样让人们的精神要求得到最大的放松和愉悦,以往是为了有没有而发愁,现在为了在这个居住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让人们的思想进入进来,怎么样的装修格调被自己采用,哪一种家具适合自己并最大限度去享受它,让每一平方得面积达到最合理的运用,以上这些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和精神根本。现在人们的追求可以简单归纳为怎样使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在以后的发展中无非也就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挖掘和开发。正确地理解能够使人们丰富知识,了解各种国家历史文脉;开阔眼界,使自己的思想能够和国际形式进行交流;提高品位,做一个有内涵的人。通过阅读建筑,培养一定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这一点恐怕是大多数常人无法释怀和认同的,也是有待于提高的。
二、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
建筑的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社会的经济和*,反映着相应的思想文化潮流。例如罗马式代表着修道院教堂,哥特式代表的城市主教堂,巴洛克代表时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天主教堂,洛可可代表十八世纪法国贵族客厅风格,而古典主义代表十七世纪法国大型宫殿风格等等。但建筑风格总附丽与建筑的可见形象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去适应建筑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凡建筑的材料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定会发生建筑形式的变化。随着工业*以后,大量的钢铁出现后,城市的结构方式也悄然改变。巨大的摩天楼和钢索桥梁标志着建筑材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和一贯性
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和一贯性。从尼罗河流域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的两河流域,阐述埃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之深;从古希腊文明到古罗马文明,开启纯粹的古典主义先河,揭示了古典主义的真正含义上的经典;从黑暗的中世纪崛起的*教到文艺复兴恢复古典人文主义,从法国的哥特到意大利的巴洛克再到法国的洛可可,无不透出对古典文化的尊敬;从美洲殖民地到美国独立前后,无不透出对西班牙式建筑和地中海风情建筑的痕迹。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独有性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巨大、独一无二的能量。这种独特就很容易分清建筑的外型,布局,立面,细节和局部。这也就是为什么殖民者喜欢在殖民地建造他们的文化建筑,想把自己本国的文化注入到世界各地让各个国度的人们接受和了解,形成具有特色的独特性,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属于自己的文化产物。鸟巢体育场和龙形体育馆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结构作为支撑更是设计者对外形独特的见解和对宏观的理解能力。稳定性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基本结构不会发生改变。而决定其风格包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技术的,环境的有没有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没有这种和谐也就没有独特性和稳定性,通常就成为了历史的过渡阶段。
四、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常人看待建筑是很直观的,普遍认为造型美观的就是好。用人们通常的话叫做洋气,现代,造型典雅别致!却不知形式做的再好也要为功能服务。造型固然重要但功能性的条件应是放在第一位的,好的建筑师是有效的把功能与形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鱼水相融的关系。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先生则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年轻的一辈学习的。光之教堂把神圣的阳光合适的引入进室内,让做礼拜的人们通过自然日光对大堂的调节,使教堂通过对功能的合理运用更加神圣化。墙上那巨大镂空的十字架在造型上别出心裁,使功能和形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堪称典范。德国地铁运输是连接各个地方的枢纽,在功能上不仅仅起到运输的作用,更多扮演的地是一道亮丽地风景线,使来这旅游的人们流连不已,不禁的感叹到工业巨国的细胞渗透在每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上。
五、学习建筑可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
大家不要认为学习建筑很困难,其实它也和其它艺术一样没有国界之分,没有人种之分,没有职业之分,没有年龄之分。建筑要用心灵去感受历史,用深远的眼光去看待将来,用沉郁的情感去品尝过去,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现在出现一批专门让人听不懂的建筑理论。简单说来,这些理论家在哲学领域往往是外行,达不到一般哲学本科生的水平。他们缺乏逻辑思考的能力。缺乏对事物的直观的认识,只能拘泥于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或者,牵强附会,擅长原因的原因,从虚到虚。满足于一些意淫的学术。
他们这么做的根源,来自于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内心的怯懦和失败的学术经历。建筑业内的人士总对哲学心存敬畏,一谈到建筑哲学家,总会想象他们都是一些聪明绝顶的人,出身于名牌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得到名师指点,一直活跃在学术的最前沿,一直在进行艰深的思考,一直看很多大部头的书籍。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理性,不能理性的思考,不能用常识思考。他们看得书并不多。因为不聪明,一直考不上最好的大学,因为不聪明,在一般的本科院校没有学习到什么东西。因为不聪明,只能以考研专业户的身份进入一流大学,因为不聪明,他们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一直不能得到最优秀的学者的指导。因为不聪明,只经过几年的自学,读了几本哲学书,根本没有读懂,就这样完成了他们一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理论家们”的本科往往是在内地比较闭塞的学校完成的。在大学阶段,他们瞧不起周围的人,不愿意不学无术,实际上自己也是不学无术。有点自命不凡。但是自己又确实没有可以骄傲的资本。他们和他们周围被他们瞧不起的人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他们经历了一个有些焦虑的时期。他们最终决定改变,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素质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局限,他们所做出的改变不是正常的。带有胡思乱想性质。在这种挫折感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更加封闭自己。他们的“哲学”是悲观厌世的、没有新鲜活力的。不能看到年轻人的朝气,倒是一脸老人的暮气。
极度自卑有时会转化为盲目自傲。他们经常宣称自己读书多,非常骄傲地自称以前接受的教育都是垃圾,自己已经像呕吐一样消除了以前的影响,并“争取”到重新做人的权利。既然如此,也就没人知道他的新知识的深浅。就这样护住了自己的命门。其实这一类不仅仅在建筑哲学的领域里存在,基本上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人,因为自备而自负,不跟周围的人沟通,觉得全世界都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安藤大师在他的论建筑中提到: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关键是对待自己工作的那份责任心,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勇敢地走下去,养成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
六、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安藤忠雄以他富有诗意的建筑空间赢得世人的喜爱,而他以空间来寻求文脉的做法也应值得大家学习的。很多人喜欢将克布希耶与安藤作比较,克布驾驭大型建筑的能力非安藤可比,但安藤对建筑空间传统诗意的营造也是克布不能够理解的。安藤的确师出克布,作品也是从他那得到启发,但克布就是克布,安藤和他确实还有一定距离。克布是世界的克布,安藤却只是东方的安藤。
安藤在巴尔干做的建筑是如此的纯粹、轻快、艳丽,至少让我用语言形容它的美丽是如此的困难,拉萨巴里答园纯粹到只有一蓝一白两片墙和一池碧水,但点上树影竟有了梦般的色彩!也许巴拉干并没有安藤那么强的表现欲,对于今天的新生代而言无疑是表现的一种形式。所以在色彩之外他还有一股温情在燃烧。
好的建筑作品应该在平静下燃着一团火,好的反转片应该在浓浓的色彩下掩着淡淡的平静。看安藤,慢慢的就会有火从心底燃起。看巴拉干,渐渐的一切色彩都会淡去,喧嚣归于平静。安藤是用黑白塑造*的高手,巴拉干是用色彩营造宁静的专家。但不论是用黑白塑造*还是用色彩营造宁静,都在意境上远远的高于用色彩塑造*,用黑白营造宁静的庸手。
想想中国民族特色建筑叫了多少年,又有几个建筑可以说是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难道没有特色的建筑才是所谓的中国特色?我一直认为:文脉,是一种传统。建筑是为了能让人可以更有效的保持这种传统,而不是用本身来代替这种传统。这不是用几个符号就可以表答清楚的。但遗罕的是:安藤的建筑也成了让*量引用的符号。这种引用符号的思路成了当今的主流。说了这么多庸人自扰的话,但我还是希望建文化筑建立在文脉的传统上。
七、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情感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也是最后论述的重点。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受着西方文化的教育,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将中国古典文化发扬到登峰造极。
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阴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时刻的同时,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空间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生命力所在。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生命。阳光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在此再一次向贝聿铭老先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做出的不朽的贡献致敬,他是一面旗帜,树立在每个华夏炎黄之孙的心中,我辈皆应为此不断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永远闪亮着最夺目的光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便是历史思维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仅仅包括建筑都会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从某个角度上看待建筑是鉴定历史的重要标尺,人类生存就要去劳动,劳动就地去创造,无论是文明史还是屈辱史,展望古今,文明的崇高性就在于深深不息地创造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