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0 00: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9:37
事物因为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逐渐由量变引起质变,发展到极端,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走向反面,于是有“物极必反”之说。自然规律如此,社会现象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不少名著为此留下名言警句,也很容易找到相应事例加以证明,有关民谚就更是耳熟能详,俯拾皆是。 中国古代许多*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很早就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而且作过非常精辟的概括和论述,以至于有些名人言论在民间广为流传,久经锤炼,成为至理名言,逐渐普及成谚语。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最早见于《周易》。《周易序卦》就有“泰否”,“剥复”的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自然界日月寒暑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孔老夫子早就提出 “过犹不及”的高论,认为做事要掌握分寸,做过了头了反而不如没做足好,甚至有时候,过了头比没有做够还糟糕,危害更大。孔子的这个说法后来发展成中庸之道的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