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7 20:4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4:00
翻译: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拓展资料:作者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4:00
读苏轼兄弟的传记知道,他们的手足之情可谓深矣!东坡写给朋友的诗中就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里,更浸透着兄弟异地相思的情感!兄弟二人,正如子由曾说“辙幼従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宦游四方,各奔西东,又常处在不得意的心态里,情深手足之念,就常常使他们梦魂相牵。
熙宁十年(1077),对他们兄弟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与回忆呀!这年四月苏轼从山东密州离任赴徐州任;这年八月苏轼的弟弟也将赴南京(今商丘)任签书判官,似乎上天有意安排了他们兄弟的相聚,子由四月来徐州,一直到这一年中秋的第二天离开徐州,这就是他们传记里所说的“徐州逍遥堂相居百余日”的美谈佳话。在这一百多天的时日里,兄弟二人游山玩水,吟诗唱和,美哉!乐哉!
这年八月十五日夜,是他们相聚的最后一个夜晚,次日即将分别。此夜月圆夜朗,苏轼遂在逍遥堂与好友张继重、李公铎置酒给弟弟子由饯行,几人赋诗饮酒赏月,彻夜未眠。席间苏辙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有感而发,则次兄去年密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韵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一首,词云: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如果以今人观念观之,别说是兄弟之间,就是夫妇之间为了生存、事业计,聚少散多的人生经历亦不乏其人其事,然只要是自我抉择,尽管有生离的痛楚,毕竟还有事业成就的宽慰。以此观照苏轼兄弟词中的情感抒发就会发现,在诉说别离之苦中那一份无法主宰自身的绝对无奈!当熙宁九年(1076)苏轼“明月几时有”词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本来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自我安慰,然而到了第二年苏辙(子由)写“徐州中秋作”的一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短暂相聚的快乐,根本替代不了依旧“离忧”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
离别之长、之痛;兄弟之间的怀念之情,这在兄长去年今晚,在山东密州(即东武)的词中,已经感受到了;好在今年今晚,我们却相聚于彭城(徐州),泛舟“清河古汴”,又有音乐和美酒相伴何等惬意(七年来兄弟俩第一次共赏中秋月)!然在“惬意”之中,已经蕴涵着离别的凄楚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凉州”,指“凉州词”。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如果说上片所写还是在相聚欢乐情感的抒发里,透露出离别的无奈与痛楚,那么,下片就是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
头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一,“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素娥”,即嫦娥,指明月,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妙!三,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汉末时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写过有名的《七哀》诗,年轻时就怀有济世志,曾躲避战乱,来到荆州投奔刘表,然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文思涌泉,一吐为快,便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后人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
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苏轼曾在这首词的下面有注:“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也许为了安慰子由,透露自己的心声,在这中秋之夜,和词一首,那就是赠子由的《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明月明年何处看”?尽管冀怀了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后来带给他们的却是仕途更为坎坷与险恶,兄弟从此再也没有一同过过中秋,这成为兄弟二人的终生遗憾!
离开徐州十八年后的哲宗绍圣三年(1096)中秋之夜,苏轼正在贬谪惠州途中,年已六十一岁,还激动地重书这首《彭城观月诗》,念念不忘与子由观月彭城的那个中秋之夜!
由此我悟出了:在历史的无声沉淀里,人生的无奈中,需要心中的一片彩霞!人们心中的那片彩霞,是过往茫茫岁月中用真情编织成的美丽!这是什么外在的力量也夺不走的、温暖着人们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