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当官,一旦被废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30
在关于清朝宫廷的各种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皇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除了上朝听取大臣们的工作汇报外,更多的是在批阅各种奏折,然后将批阅过的奏折交给各个部门去办理。
比如在《雍正王朝》中,我们会看到雍正皇帝每天要批阅大量奏折,甚至有时会通宵达旦,十分辛苦。
可在清朝时期,什么级别的*,才有权限向皇帝奏事呢?当我们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后,就会发现,清朝时期的官太难当了。
在清朝时期,能向皇帝单独奏事的*仅仅只有三类:
第一类是御史。
御史属于都察院,他们有望风而奏的权限,可以*百官,可以捕风捉影,也可以提各种建议等等。
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喉舌,无论官职大小,都有向皇帝奏事的权力。他们的权力虽然不大,但谁也不敢得罪他们。
第二类是外臣。
所谓的外臣,就是京官以外的大臣,比如各地衙门的负责人等等。
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知府、知县等人出行时,前呼后拥,十分威武,其实,这些*都没有直接向皇上上折子的权力。
外臣中,只有4种*可以向皇上直接上折子,即总督、巡抚、将军、都统。他们都属于封疆大吏,其中,总督是正二品,如果加尚书头衔的,则是从一品;巡抚是从二品;都统和将军都是从一品武官。
但是,在外臣中,同样是封疆大吏的从二品布政使、武职从一品提督,则不能向皇上直接上奏折。
那么,地方上其他*有事要向皇上奏事怎么办呢?就必须经过巡抚或者总督,也就是说,你的事情要经过巡抚或者总督同意后,他才会帮你上奏朝廷,否则,就会给你压制下来了。因此,在地方上,你要想把官做好,就必须听总督或者巡抚的话,否则,你是有冤无处申了。
而总督虽然是巡抚的上司,但在清朝时期,督抚不和的事情时有发生,因为谁都有权力向皇上直接上奏折,谁都想将自己的人安排进一些重要部门,就导致常常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内斗,有一些强势的巡抚,往往将总督架空,成了一个摆设。
第三类是京官。
京城是*最为密集的地方,如果每个*都有向皇上奏事的权限,岂不把皇帝累坏了?因此,清朝也对此进行了特别规定,即三品及以上的*,才可以直接向皇上奏事。
那么,三品以下的*有事要向皇帝奏事怎么办呢?还得通过自己所在衙门三品以上的*代为奏事。
可遇到自己的上司不愿意帮忙上奏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件案例中发现,还有一个渠道。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当时的曾国藩是翰林院一名从四品侍讲学士,受到道光皇帝的重用,让他协助工部侍郎匡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修缮文庙。
工部侍郎是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从二品,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修缮文庙的总监理和第一副总监理,而曾国藩是第二副总监理,负责最苦最累的活。
可曾国藩在修缮文庙的过程中,发现匡正贪污了大量银子,而文庆却劝曾国藩不要去管这个闲事。曾国藩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自己不贪污,也见不得别人贪赃枉法,他决定向道光皇帝告发匡正。
可他一个小小的四品*,连向皇上上奏折的权限都没有,而文庆根本不愿意帮他丢交奏折。
要如何才能让道光皇帝知道匡正贪污的事情呢?曾国藩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写好的奏折直接交到了都察院御史手中。后来,在御史的*下,匡正东窗事发,被革职。
由此可见,职位低微的京官们比地方同级别的*有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御史的手,将自己的奏折递到皇帝手中。而地方的很多*,则没有这个优势了。可见,在清朝当官,还是很难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