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4 15: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08
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隐于错误判断,并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08
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欺诈必须违反法律法规、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有利于社会、他人,善意欺诈,不构成欺诈。
欺诈的构成条件:
(1)故意
上面也提及了,欺诈要求欺诈人的主观心理是故意,这里的故意不仅仅指的是欺诈人希望对方陷入错误意识的故意,还包括在此基础上做出具体的意思表示行为的故意。
(2)欺诈行为
对于所有犯罪的认定必须有具体行为,只有主观心理的恶意是不能进行任何处罚的,所以欺诈必须要有具体的欺诈行为,将内在的欺诈心理用行为表现出来。
欺诈的具体行为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捏造虚假的消息;
二是隐匿真实的情况,故意不告诉他人不好的一面,对他人会造成损害的一面;
三故意歪曲事实。
这三种情况其实都比较好理解,稍微难理解的是沉默欺诈,有告知义务的一方没有告知,也可能构成欺诈。
(3)受欺诈方基于欺诈行为作出意思表示
如果欺诈人做出了欺诈行为,但是受到欺诈的一方没有作出违背真实意愿表示的行为,即没有欺诈结果,当然欺诈就不成立,所以欺诈必须要有欺诈结果才能成立,而对于欺诈是否获利不是判定是否构成欺诈的条件。很多新闻中报道欺诈人欺骗他人最后自己却亏了一笔钱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欺诈的成立,欺诈人依然构成欺诈。
(4)因果关系
必须是基于欺诈人作出的欺诈行为并对此产生错误意识而产生的被欺诈后果,两者必须是因果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09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 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可以依法进行起诉。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
相关法律知识:合同诈骗,即行为人必须有使对方当事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有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既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也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碍对方当事人使其发生错误;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本应作为而故意不作为的方式。
受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09
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10
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