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求关于古印,传国玉玺的知识(详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21:15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5:56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 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续)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 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 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 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又名“两面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 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用于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 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 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 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 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 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方法——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 章。其印纹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 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 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 刻家所取法。

传国玉玺 详见 http://ke.baidu.com/view/3317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7:14

您好:
1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皇帝亦淡出中国历史,更无所谓“白版”不“白版”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8:49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20:40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由和氏璧雕成。

历史:

秦汉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秦始皇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后,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为“汉传国玉玺”,但此时,玺上的文字却记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王莽篡权后,向孝元皇太后*索玉玺,皇太后大怒,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三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爆发董卓讨伐战,率先攻入洛阳城的是孙坚。在《吴书》及《山阳公载记》有记载孙坚在入洛阳后,于南甄官井里找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更私自收藏起来,后来袁术劫持孙策母亲,夺取了玉玺。不过,史学家裴松之引用了《江表传》案《汉献帝起居注》、《虞喜志林》,指出当时汉室有六个玉玺,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但汉献帝由河上归还宫殿时,六个玉玺仍然在宫殿,没有外流。

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汉传国玉玺”中刻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但《吴书》却写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三国志·袁术传》没有记载袁术拥有传国玉玺,所以玉玺一直都是在孙家,但到了东吴向西晋投降时,却只有献上金玺,而没有玉玺。所以裴松之不同意这说法,而陈寿、司马光亦不将此记入《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中。但无论如何,传国玉玺的确在汉室手中,最后传给曹魏。

玉玺失踪

之后玉玺经过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十国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后唐末帝李从珂*之时,玉玺便失踪。
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于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再现

明末辽东女真多尔衮出兵蒙古林丹汗部,粟玉太后持此玉玺出迎并投降,次年皇太极据此登极,但该玉玺的真伪长期为人质疑。
求关于古印,传国玉玺的知识(详细)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

古印传奇-中国历代帝王玺印之谜 内容提要

古印,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韵味。每一个印章,不仅仅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更是技艺与智慧的结晶。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到明清的帝后宝印,每一块印石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与秘密。方块汉字,其构造之精妙,寓意之深远,无不让人赞叹。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块信息的集成...

秦国古玺

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

玺印大约始于哪个朝代

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但通称仍称印。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

古代传国玉玺皇帝印章怎么辩真假,怎么避免仿制造假?

其他朝代使用的传国玉玺现在都在博物馆里,谁要是说卖你传国玉玺你可以直接报警。遵循好玉、好雕的原则,应该能买到相对好的东西,但是不可能是传国玉玺了。皇帝平时用的的印章大多有史料和内挡可以查,而且基本不会流落民间,碰到的话直接报警。如何避免买到古印章的仿品,这个就得学习了,看书吧。

秦始皇的玉玺被历朝传递千年,此无价之宝有着怎样的故事?

史载传国玉玺文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御史中丞崔彧听说已故老太师家中败落,并拿出一方古玉印换钱度日,便请古文学专家监察御史杨桓鉴定,杨桓确认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断定此玉印为秦朝传国玺,于是便献给了成宗皇帝,并展示群臣观看,引起满朝文武颂扬祝贺,全国上下为之轰动,不用说老太师...

宝玺制度始于什么时候?“乾隆之宝”是不是宝玺?

这块传国玉玺就消失不见,至今还是以个迷。而君王御用的印章制度,三代时的确就有了,但当时是“章”·玺“·印”的名称通用的,直到始皇时才将“玺“作为皇家专用的名称,所以可以认为宝玺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乾隆之宝不是宝玺,而是乾隆皇上平时表示身份的东西,例如作诗或书画后使用的。

秦始皇传国玉玺为何在唐末失踪,宋、元、明、清出现的“传国玺”是真的...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

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含义?

贾宝玉是女娲剩一石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附生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薛宝钗)玉(通灵宝玉),一边木(林黛玉)石(贾宝玉),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贾宝玉多次摔砸...

说一件物品的历史!!急!

应用: 古人有将印监系节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比如流传下来的汉印,方方都带有印钮。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钮,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由这两各地方不难看出,绳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同心结: 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 ,并美其名称为同心结。梁武帝诗词中...

传国玉玺什么时候失传的 中国的传国玉玺最新消息 中国传国玉玺现在在哪 传国玉玺有几个 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在哪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 李从珂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找到了 清朝传国玉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淘宝上的评价在哪里? 补充侦查的期限一个月是怎么算的 ...退出后跳动一直有回到这个页面!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科学家都长寿 原神2.7池子抽什么角色比较好-2.7卡池优先抽取角色建议 联想m7206w粉盒怎么清零? 求男主忠犬女主女王的小说 忠犬类小说!:)lvwly52@qq.com 忠犬类型的穿越小说 如果亏损了欠钱不还怎么办 我的被注销了,还能用吗? 玉玺的专业解释 我的被注销了,还能用吗? 注销微信还能用吗 自己的被注销了还能登录吗? 注销之后微信账号多久能再次使用? 汉代玉质龟印有皇帝之印有没有 买二套房 公积金和商贷有哪些差异 买二套房贷60万十年,商贷和公积金贷款的差额? 西美花街属于哪个居委会 办理营业执照到居委会开什么内容的证明 牡丹江北方一区归哪个社区管?牡丹江北方一区归哪个街道、哪个社区... 住宅注册公司与经营范围的问题 居委会要求填写商铺无办理营业执照说明 廊坊市金光道金光小区属于哪个居委会 京韵园属于哪个居民委员会 增项经营范围需要居委会盖章吗 宁国东正装饰城属于那个居委会 苏联电影《斯大林格勒保之战》中有一段红海军战士在炮火中强渡伏尔加河... 杨坤原本是夜店歌手,拥有独特的嗓音,他当年是怎么红起来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企业QQ和普通QQ共同在一台电脑上登录? 自己的被注销了还能登录吗 注销绑定的手机号还可以用吗- 问一问 武当山玉龟蛇玉玺名字知道吗 公司企业QQ用电脑登的上去,就是点不动,不能响应 注销后手机号还能绑定其他微信吗? 龙龟玉玺印上字叫什么? 绑定的手机号注销了微信还能用吗 绑定的手机号注销了微信还能用吗 注销微信还能用吗? 自己的被注销了还能登录吗? 微信注销后那个还能用吗? 我的被注销了,还能用吗? 微信注销后那个还能用吗? 内江市的牛肉面 内江牛肉面的品尝指南 孕妇体内湿气大,产后怎样祛湿要健康的方法 产后湿气重怎么去除 dnf异次元空间在哪怎么进 求一张图片和下面的图片有些不一样,背景是全橙色的炮姐是全黑色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