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民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16:4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7:28
除夕,源于先秦《吕氏春秋》的“逐除”,经历代发展传承,至西晋周处《风土记》中改称“除夕”。除夕,即腊月三十晚上,按农历计算,以半夜12时为界,分为旧岁岁尾,新年年头,是一夜连双岁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
除夕民俗传承文化历史久远,特别浓郁、厚重、丰富多采。本文只略谈其中的守岁、贺岁、压岁。
(一)守岁,始于汉代宫庭,“每至新岁前夜,夜漏未尽七刻时,朝庭公侯,文武百官都要朝贺天子,受俸二千石*献羔羊,一千六百石者献鹰,四百石以下献鸡。受禄二千石的朝庭要员与天子共同举杯宴饮。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奏毕,饮宴作乐……”这就是最早的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唯一的不眠之夜,也是全家人齐聚一堂的团圆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品茶点、吃糖果,一边叙亲情,拉家常,或者讲故事,猜灯谜,说笑话,玩各种游戏,直至半夜子时,鸣鞭炮,接财神,吃年夜饭。现在又增加了搓麻将、打扑克、玩电脑、欣赏春节晚会等内容。
守岁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及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心理位置。古往今来,不论士农工商,贫贱富贵,那怕天涯海角,关山遥阻,都要尽最大努力回家团聚,如果没赶上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就不算真正的回家过年。这种潜在无形的巨大吸引力,从文化角度看,就是家庭亲和力、民族的凝聚力,它是中国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民族精神。
二、贺岁:俗称拜年。此民俗始于唐朝,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
民间拜年得先拜祖先,这不是迷信,是不忘民族传承之根,牢记人类繁衍之本。孝亲、敬祖、爱国三为一体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拜完祖先,再拜长辈,过去,儿孙对祖父母、父母要叩头,弟弟妹妹要给哥哥姐姐鞠躬,问候过年好。
对外拜年,从春节早饭后开始,以家族为伍,长幼有序,成群结队,走街串户拜年。拜年大军,络绎不绝,街头相遇,也要按辈分,鞠躬、拱手,说声:“过年好!”或“恭禧发财!”通过拜年活动,不仅给乡村增添了红火,热烈、吉祥、喜庆的欢乐节日气氛,还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孝亲、尊长爱幼的传统美德。促进邻里和睦与民族团结,这就是拜年的民俗文化效应。
现在还可以通过电话拜年,手机发短信,邮局寄贺卡,因特网发伊妹儿等。
(三)压岁:也叫分岁。压岁钱,始于汉朝,当时,分为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铜钱的正面有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长命百岁”等,背面多为“七星北斗”、“八卦”等。属于花钱类,是过年佩戴的一种吉祥饰品,用以避邪,也叫压祟钱。
随着朝代兴衰更迭,货币变化,压岁钱的民俗文化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期间取消了方孔铜钱,过年时,长辈们便改用红纸包100文铜币给未成年的晚辈作压岁钱,取“长命百岁”之意。当货币改为纸钞的今天,长辈们便在未成年的晚辈拜年时,用崭新的小面额连号钱作压岁钱,寓意“连年富贵”、“连年发财”。
除夕守岁、贺岁、压岁,是中华民族民俗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付与了年的个性,频添了年的色彩,增加了年的魅力,活跃了年的气氛。尽管没有系统的文学记载,只靠历代人民群众,祖祖辈辈,言传身授,身体力行,一直传承至今,能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植根于民族的沃土,生存在人民的心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7:28
除夕的民俗
--------各地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