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中小学生注意力测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2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8:29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注意的参与,任何活动都将无法维持与进行。
��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力的强弱、缺陷与否都将反映在学习成绩上,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在注意力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
��注意力的强弱和缺损与否如何鉴别,过去比较多的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和判断,但对那些不是外显的注意力问题和注意力损伤的程度等则必须依赖心理测量的方法,也即使用注意力测验的量表及仪器来鉴别。但国内目前可供使用的注意力测验很少,品种也很单调,并且只能作筛查用,无法对注意力缺损的程度与类别加以精确的定位。〔1〕〔2〕因而制定一份较为全面的诊断用测验势在必行。
��我们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注意力测验〔3〕〔4〕,并结合国内对注意现象的普遍看法〔5〕,于1995年编制了“中小学生注意力测验”。�该测验编制的宗旨是希望它不仅能测定中小学生的注意水平,而且对注意力的不同方面能作进一步的区分与评价,因而此测验可以用作诊断。该测验编制后曾在上海市区10来所中小学进行了试用,经心理测量学方面的检验,证明基本适用。尔后在全国12个城市采样,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统计与分析。
��2�测验简介
��本测验由六个分测验组成。测验前有总指导语,每个分测验之前有相应的分测验指导语。
��2.1�分测验一
��测题由“
��附图{图}
��”及其镜像“
��附图{图}
��”以45度角平面旋转而得到的八种变式共16种符号组成。符号总数为18×30=540个。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
��附图{图}
��”并用括号括出,如:(
��附图{图}
��)。
��记录被试的:A、总答题数(到结束为止扫描过多少符号);B、遗漏数(该括的没有括出);C、错误数(不该括的却括了);D、正确反应数。(以下测验二、四、五、六都统计这四个数据)
��2.2�分测验二
��测题由“I”以90度角平面旋转出的两种变式、“N”及其镜像“
��附图{图}
��”以90度角平面旋转出的两种变式一共六种符号组成。�符号总数是20×27=540个。
��2.3�分测验三
��测题符号组成同分测验二,符号总数是20×40=800个。�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
��附图{图}
��”并用笔划掉,如:
��附图{图}
��。主试在被试搜索目标符号的过程中,每隔30秒说“画圈”,要求被试在正被扫描的符号上画一个圈,然后继续搜索并标记目标符号。当主试最后一次说“画圈”,要求被试随即停笔。此时,12岁以下被试画了六个圈,13岁以上被试画了四个圈。
��记录:从开始到画第一个圈,以及以后每两个圈之间的符号总数(不只是正确反应数),本测验不需要统计正确反应。
��2.4�分测验四
��测题分左右两部分。左边由“○”、“△”、“+”、“□”、“
��附图{图}”五种图形构成,共有18×30=540个。右边由十个阿拉伯数字构成,随机排列,共十二行。
��要求被试在左边的图形中找到并用括号括出所有的“
��附图{图}
��+”,如:(
��附图{图}
��+)。主试在被试搜索目标图形的过程中,每隔30秒念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停止目标图形的搜索,转向右边,圈出主试所念的所有数字,然后再回到左边,继续搜索目标图形。主试共念三个不同的数字。
��2.5�分测验五
��每一测题分左右两部分,左边由两个图形构成,右边由五个图形构成,共四十二题。要求被试比较每一题的左、右两边是否有一样的图形。若有,把“有”划掉;若无,把“无”划掉。
��2.6�分测验六
��测题由“
��附图{图}
��”六种构图,红、蓝两种背景,共十二种符号组成。符号总数为36×25=900个。
��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将红色背景上的“
��附图{图}
��∞”�用括号括出,如(
��附图{图}
��∞);将蓝色背景上的“
��附图{图}
��”也用括号括出,如(
��附图{图}
��)。
��3�被试的抽取及试测
��被试的年龄从6岁到17岁,覆盖12个年龄段。
��在中国六大区各取两个城市,每个城市在普通中小学选取240�名被试(每个年龄段20名,男女各半)。由当地协作组的负责人按指导书施测。有三个城市的协作组未完成任务,其余城市的问卷于1997年4�月之前收回。经过批改,最后得到1956份有效问卷。
��4�结果〔6〕
��4.1�各年龄组答题总数与正确反应数随年龄而上升,�这与儿童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完全一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注意的速度与范围也不断地提高,因而答题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正确性也不断提高。
��4.2�以主要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和最大变异数正交旋转法(varimax)进行因素分析确定存在五个因子,�探讨因素成分结果本测验可以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分别介于33.5—4.0�之间,总变异量为56.8%。
��4.2.1��因素一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二的答题和正确反应数(分测验二是搜索单个符号);分测验六的答题数和正确反应数(分测验六是在不同的背景中搜索不同的一对符号)。它们能够体现搜索的速度和质量。这四个变量联合起来能够体现注意的稳定性;分测验三中两次画圈之间扫描的符号数,其更能体现注意的稳定性。因为它们是被试在连续的相等的时间段中所注意到的项目数。所以将因素一命名为“注意的稳定性”。
��4.2.2��因素二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一的答题数和正确反应数;分测验四中图形部分的答题数和正确反应数;分测验五的答题数和正确反应数。它们都不是搜索单个符号的结果。特别是分测验五,更是要在较广的范围中同时注意不只一个的符号。所以认为它们都于注意的广度有关。故将因素二命名为“注意的广度”。
��4.2.3��因素三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四数字部分的遗漏数和正确反应数。分测验四要求被试在左边的图形部分中找到并括出所有的“
��附图{图}
��+”,每当听到主试念数字,就停止对目标图形的搜索,转向右边的数字部分,圈出主试所念的所有数字。所以它们主要涉及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将因素三命名为“注意力的转移”。
��4.2.4�因素四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一、分测验六、分测验二和分测验四的遗漏数。这些遗漏数反映了注意的持续性。这是因为,假如被试注意的持续性不好,他们就容易不自觉地跳过一些目标。所以将因素四命名为“注意的持续性”。
��4.2.5��因素五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二和分测验四的错误数。这些错误数反映了注意的集中性。这是因为,假如被试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就容易看错。所以将因素五命名为“注意的集中性”。
��4.3�对各测验的总反应数和正确反应数进行方差分析表明:(1)各变量的原始数据没有性别差异、即性别不影响注意力特征;(2�)在年龄上,各变量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
��4.4�各年龄组错误数随年龄上升而减少。�遗漏数中学生略有减少。
��4.5�重测信度�从中小学各抽50名被试进行重测,�两次测验间隔一个月,结果信度系数均为0.85,p<.000。
��4.6.1�抽取50名小学生当年期末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成绩与他们注意力测验成绩作相关研究,结果与语文为.55,与英语.48,�p<.000。而与数学相关较低。
��4.6.2�从三所重点中小学挑选共120名学生,另从三所一般中小学挑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120名,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分,�结果均数差三个等级。
��4.7�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所提取的五个因子分别制定两个常模,�即由各变量原始分及总分转换而来的量表分和注意力等级分(1—19�分制)。
��5�小结
��5.1��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变异数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取到五个因素,它们可以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分别介于33.5~4.0�之间,总变异量为56.8%。这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注意的稳定性、广度、转移、持续性、集中性。
��5.2�本测验的试用结果表明:注意力分数有年龄差异,�但无性别差异。
��5.3��信效度检验表明本测验是测验中小学生各年龄阶段儿童注意力的有效工具。
参考资料:http://www.psychcn.com/enpsy/200309/154952634.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8:29
好像新华书店有买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8:30
因素三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四数字部分的遗漏数和正确反应数。分测验四要求被试在左边的图形部分中找到并括出所有的“
��附图{图}
��+”,每当听到主试念数字,就停止对目标图形的搜索,转向右边的数字部分,圈出主试所念的所有数字。所以它们主要涉及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将因素三命名为“注意力的转移”。
��4.2.4�因素四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一、分测验六、分测验二和分测验四的遗漏数。这些遗漏数反映了注意的持续性。这是因为,假如被试注意的持续性不好,他们就容易不自觉地跳过一些目标。所以将因素四命名为“注意的持续性”。
��4.2.5��因素五的决定变量按负荷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分测验二和分测验四的错误数。这些错误数反映了注意的集中性。这是因为,假如被试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就容易看错。所以将因素五命名为“注意的集中性”。
��4.3�对各测验的总反应数和正确反应数进行方差分析表明:(1)各变量的原始数据没有性别差异、即性别不影响注意力特征;(2�)在年龄上,各变量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
��4.4�各年龄组错误数随年龄上升而减少。�遗漏数中学生略有减少。
��4.5�重测信度�从中小学各抽50名被试进行重测,�两次测验间隔一个月,结果信度系数均为0.85,p<.000。
��4.6.1�抽取50名小学生当年期末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成绩与他们注意力测验成绩作相关研究,结果与语文为.55,与英语.48,�p<.000。而与数学相关较低。
��4.6.2�从三所重点中小学挑选共120名学生,另从三所一般中小学挑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120名,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分,�结果均数差三个等级。
��4.7�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所提取的五个因子分别制定两个常模,�即由各变量原始分及总分转换而来的量表分和注意力等级分(1—19�分制)。
��5�小结
��5.1��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变异数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取到五个因素,它们可以解释的变异量百分比分别介于33.5~4.0�之间,总变异量为56.8%。这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注意的稳定性、广度、转移、持续性、集中性。
��5.2�本测验的试用结果表明:注意力分数有年龄差异,�但无性别差异。
��5.3��信效度检验表明本测验是测验中小学生各年龄阶段儿童注意力的有效工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9 08:30
其实测量的量表很好找的,但是哪个常模解释不好找的,要买的,比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