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一直不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1 00: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1:52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存在问题,请忽略这篇文章,因为这会浪费你的时间。
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实际上是包括在人对世界的态度的关系中的,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只是人和世间万物的关系的一个子集。奥地利的哲学家马丁布伯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都包含在“我与你”和“我与它”之中。他的个人的哲学观点,虽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但是我却打算借助他的这个“我与你”和“我与它”来说明人际关系,从而说明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与它”。“我与它”的态度是指一个人把外在的某些事情,包括世界和他的同胞看成是一个区别于自己的客体。而这个客体的性质并不是其原本原貌,而是依照这个人的某种需求来确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老板因为只关注公司的利润增长,所以只是把他的员工当作某种客体来使用,因此他仅从是否对他的目的有用这点上来考虑员工。此时,对这个老板而言,员工的属性只是一个工具,也就是说这个工具必须能够完成某个方面的工作,与一个钳子需要能够掐断铁丝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其他品质,性质,特质等特征都不在这个老板的考虑范围之内,那么此时这个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由于这种“我与它”的关系忽略了某些内容,不能针对完整的人,忽略了人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关系并不会是整个人际关系的全部,因为这个老板客体化了另外一个人,他与员工的关系已经不成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如果说上面的这个例子,直接关联在物质层面,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容易看出来的问题,也是容易察觉的,那么更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需要是在情感和心灵方面的,是不太容易被看清楚的。还是以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为例,某个老板童年时被父母过于严格地管教,而且在情感方面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内心的自卑,这种极大的自卑感如果一直跟随着他,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会在他的内心形成某种压力,迫使他的内心不断地向外寻求补偿,来调节他的自尊。如果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中,父母之间以及父母和他之间一直是通过彼此指责、吵骂来获得影响力和地位的,他耳闻目睹的最多的是指责和吵骂,那么这个孩子长大成为老板之后,也会通过对员工的训骂这样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来填补自己的自卑。所以当他劈头盖脸地训斥某个员工的时候,这个员工就成为了他需要通过指责和谩骂补偿这个老板自卑感的客体。或许这时你会问:我们真的需要别人去满足自己指责他人的内心需求吗?难道不是那个员工真的做错了,才被指责吗?值得思考的是:一个人做了错事,我们可以有非常多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他,每个态度都有可能纠正这个错误,但是为什么这个老板会选择指责的方法,而且总是会要选择指责的方法,这才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重点。实际上,我们如何面对外界的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需要。庄子的齐物篇曾有一句:“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意思是说,风是一样的,但吹过不同孔洞时发出的声音却是如此的不同,其实是那个孔洞借助风来表现了自己的大小、形状、深浅的不同特点,人的感应和感受就像孔洞从吹过的风中自动选取风量来表现自己一样,那么怒气到底是哪个人的呢?是某人让发怒的人发怒了,还是这个发怒的人自己需要发怒,而去找个人怒了一下呢?
刚才我们举了物质层面的“我与它”的例子,老板需要赚钱,每个员工都可能被视为客体或一个工具;也举了精神层面的“我与它”的例子,因为老板需要补偿自己的自卑,需要通过发怒和指责别人,体现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通过这种体验填补内心的大坑(自卑)。实际上这样的“我与它”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只要你对身边的人有任何一种特殊的期望,那么,那一刻那个人就是你的“它”。假设一下,读书的时候,你觉得某个同学学习成绩好,于是你喜欢和他在一起,原因可能是你觉得他以后会有所做为,这个时候你把他当作了一个日后可以对你生活有所帮助的“它”;恋爱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会照顾人,体贴人,很爱我,很可能是因为你把他当作了一个可以满足你需要被照顾、被关注的需要的“它”;当你做了父母,热衷于关照自己的孩子,每天给他洗衣做饭,送他上学放学,有可能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你需要通过照顾某个人而体现自己被需要”的需求的“它”。所以,当上述态度存在的时候,你与这个人的关系就存在着危机。因为,当那个学习好的同学没有成功,或者成功了但是不再和你联系的时候,你会看不起他或者埋怨他不顾同窗之谊;当你的恋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照顾和体贴你的时候,你会怨恨他不再爱你;当孩子慢慢长大,不再需要你的照顾,想要挣脱你的约束的时候,你会责怪他不听话,叛逆。实际上当你在对方的“它”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你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我与它”的关系中暗藏的必然的危机。
根据我的观察,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际关系危机都是因为“我与它”的问题。实际上“我与它”的客体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越多,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存在越多的危机。比如,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人,他的人际关系十分的不和谐,而他也一直在想办法,希望能够和大家融洽和睦的相处,他也羡慕人与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但无奈的是他对世界的态度几乎都是“我与它”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的角色都需要满足他的某种需要,尤其是现实的需要。对于每件事情的处理都需要有“它”性。由于他的世界有着过于清晰的边界,导致他有一种剥离感,而这种剥离感让他十分恐惧,没有安全感。而人类基因决定着,如果我们被群体抛弃,就意味着无法存活,死亡恐惧会转化在生活各个层面,包括拼命地积累物质财富(食物的累积,意味着可以更有机会保存个体)以平衡这种恐惧,而对于财务、物品的过度索取,注定会导致他将这种内心的*投射在身边人的“它”性上,也就是说,身边的人只是向他提供可索取(占便宜)的客体,这更让身边的朋友远离他,因为具有健康意识的人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远离他,而有被剥削或被占便宜的需求的人也许会暂时留在他身旁。或许你会问,真的有人愿意被占便宜吗?答案很肯定,有!因为这样的人需要通过被别人需要(被别人利用和有便宜可占),来满足自己是好的,是有价值的这种内心需要。但毕竟人总是会平衡权益的,慢慢的这样的人也会离开他。而他就只能以孤独而自我的形式生活下去了,并且以一种生活中的“*人”的形式存在着。
说到这里,可能还需要提到另外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出现问题的人群,那就是另一类需要提供“便宜”被人去占的人。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甚至是勇于牺牲的人,但是如此甜心而又提供关怀的人为什么也会经常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为什么也经常会对人际关系充满抱怨和不满意?实际上,当这样的人提供爱心和“便宜”的时候,也在等待着关怀和认可,或许不是当时的,需要立刻回报的那种,但他会期待着将来的某一天,在需要的时候他帮助过的那个人会雪中送炭。这也是 “我与它”的关系,这个时候他身边的某个朋友成为了他的需要的那个“它”,而不再只是他的朋友了。这类人会和前面说过的那类人共生共栖一段时间,在这段关系中他们各取所需,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一类人总是利用另一类人的弱点,占了他们的便宜。但如果在关系还没有破裂的时候,单独采访他们,他们都会觉得这很正常,直到有一天,这样的关系破裂之后,第一类人什么话都不说地直接去寻找另外一个可以向他提供便宜的人,而另一类人会像祥林嫂一样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充满了遇人不淑的抱怨。如果这样的感受引起了你的共鸣,那么你很肯就是事例中的被占便宜的那类人了,因为第一类人不会关心这篇文章,他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寻找下一个“你”呢!
这里特别要提醒一下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请认真地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你的某个“它”?你是不是在期待着有一天,你的孩子会替你实现你的某个未完成的愿望?环顾我们的周围,太多的母亲是那么经常地、无意识地、占有性地把孩子当作自己在丈夫那里受到了挫折后的情感需求对象;同时太多的孩子又是那么经常地成为父亲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客体。当所有这些的“它”性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就出现问题了。而在年轻的情侣之间,很多美丽的姑娘是那么希望自己的男友爱上的是自己的灵魂,而不是美貌,但是对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说,他女朋友的漂亮和吸引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可能无意识地利用她的美貌为他男性自尊的需要服务--他需要别人对他成功以及具有吸引漂亮女孩子的能力而感到钦佩和嫉妒,这个女孩子是他的荣耀,他因此想拥有他。这样的情况更多地是发生在青少年恋爱时的争锋吃醋之中。
“我与它”的关系模式,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我们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关系,实际上是忽略了另外一个人是做为像自己一样完整的人而存在的事实,这里的“我”将另外一个人客体化,当作了“它”,而这个“它”又只是自己某个需要的一个投射,当“我”的这个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关系可以继续。而当“我”的需求无法从“它”的身上获取的时候,这层关系就必然破裂,这样的破裂只是时间的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
如果本文能够帮助你理解自己行为模式中的可怕的“我与它”的关系特征,那么你就距离解开人际关系问题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是时候认真地看看自己的每个关系中,是否暗藏着“我与它”的关系了。根据我的经验,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只有非常少的人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我与你),至于如何解决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看看人际关系中的另外一种态度和模式--“我与你”了。
"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没必要把”它“妖魔化,付出和回报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从|它|身上得到,那谁愿意靠近它,觉得不是”它“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问题,人际关系不在于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在于你把握怎样的一个度,度才是问题的关键,”它“和他(她)在研究中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客体存在,但是在交往中两者毕竟是不可分的
还真是茅塞顿开的感觉,曾经我就说过,自己与外界犹如俯视的关系。这样看来确实是把我自己与外物客体化了,不平等造成的冷漠,愤怒,怕输心态的焦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