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外来务工人员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23:59
根据我区*门统计,目前我区外来人口已超过十万,约占我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到外来人口的九成以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成为我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现实情况,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现今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我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一)人文素养与道德意识
文化程度偏低,人文素养欠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其文化素质差、道德水平低下、文明意识不强和法律意识淡薄,其行为方式和自身形象与城市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不能相符,甚至抗拒*管理和执法,给我区的法制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个人素质问题,不太注意卫生,乱倒垃圾、随地吐痰。在部份外来务工人员身上,还经常会发生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件,这些都使当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有看法,导致一些摩擦的发生,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结帮派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容易拉帮结派。外来务工人员来自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他们远离家乡、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窄,接受信息量少,加之社会上部分人员对外来务工者仍存有岐视,使他们的心理产生自卑感。
价值取向偏差,道德意识淡薄。由于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经济收入、工作性质以及老家陋习影响等因素,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价值取向偏差,道德意识相对低下。外来务工人员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价值评判标准均以钱来衡量,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缺乏自觉性。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或用工单位发展漠不关心,对当地的各项事业发展事不关己。他们认为今天在这里打工,明天很有可能离开,只要不少给钱就行。加上多数用工单位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建设,重劳动投入、轻文化关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阵地建设与宣传教育
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建立固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活动场所(“新居民”活动室),定期宣传精神文明、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设立“道德点评台”,发挥*导向作用,实现新老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评选文明新居民,树立模范典型,在他们身边树立先进榜样,促进他们积极进取。成立外来人口法制学校,聘请有关干部、律师、社区民警,举办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空闲时间,组织他们观看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禁毒等内容的教育片。还组织他们参观*所,通过*人员的现身说法,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主题活动与道德实践
主题教育活动,陶冶道德情操。举办每年一届的“新老居民文化节”,各乡镇街道和企业单位举办外来建设者运动会,突出“运动、健康、团结、和谐”这个主题,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在每年的“三八”节、母亲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期间,各乡镇街道组织“新、老”居民登山比赛、新老居民共同欢度立夏节、“温情十送”新居民、“春天的愿望”、“八进社区”、迎春联欢会等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上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和当地群众一起联欢、交流工作生活,消除隔膜,增进友谊。
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文明创建。建立新居民义工服务站,整合社区新居民义工资源,组建了宣传、治安、环卫等5个义工队伍,从中选拔出威信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担任组长,并让这些组长在社区的综治、卫生、计生等组织机构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发挥他们积极的作用为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与当地义工共同开展法律、卫生、文化、科技“四进社区”、“践行出门六件事、争做文明定海人”、集中卫生整治、“创卫大行动”、“文明出行你我开始”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
三、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价值取向偏差严重
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差。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服务业,从事低技能的体力工作。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多数以“短工”模式工作,有些自谋职业,从事小摊小贩的生计。居住条件差,人文环境差。主要居住在老城区、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居住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较多,且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集中居住,居住的人文环境也相对恶劣。
道德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建设不能架空而论。在生活拮据、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导致了价值取向严重偏差,物质成了唯一追求,精神追求已变的不再重要。尤其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多样化、利益格局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宣传教育实效性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作息时间无固定,生活无规律,流动性大,结构复杂,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宣传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区的文体场所建设力度逐年增大, “健身路径”和室内外文体活动场馆数量逐年增多,但多数集中在城市社区、新建小区或农村新社区,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建造的文化活动设施就很少。如果外来务工人员自主到其它文体活动场所,就会感到“不方便”、“难为情”和“去不起”。目前道德宣传教育阵地均以厨窗、画报等固定式为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来讲,实效不强。在各乡镇(街道)及规模以上的建筑工地等均设有民工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培训提供了平台,但组织学习培训内容单一、次数不多、参加人数少,致使民工学校未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宣教活动参与人数少。近几年,在各级单位、部门组织的文体活动中,非常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参与,但参与人数少,对于近十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来讲,参与率还是很低的。在组织的宣教活动中,参与对象也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而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没能加入其中。再者,活动次数相对较少,往往集中在几个节庆活动中。宣教活动缺乏全面性和长效性。
宣教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根据调查,在各级各部组织的各类宣教活动中,邀请外来务工人员上来参加的多,而下去到他们的工作一线、居住区、甚至是家里实施活动的极少。不能切实有效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乐于享受、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精神文化活动。因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这一较特殊群体,如何组织贴近实际、符合需求、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三)歧视观念难以彻底转变,心理反差造成道德认同感缺失
受传统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一个地方普遍存在排外心理。同时由于外来人口自身素质形象以及对本地社会管理和治安造成的影响,导致社会也普遍存在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心理。因此,*和社会对外来人口的关心程度也不高,重管理、轻服务现象还存在,尤其是一些用工企业重使用,轻教育,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问题方面的制度也不健全,没有真正重视外来人口为新的居民,从思想观念、心理上、管理服务上来接纳外来人口,忽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培训、文明教育和精神生活。
大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文明不太协调,再者爱城乡二元结构及各种歧视性*的影响,身体进城了,但是社会地位并未进城,心理上与城市存在着隔阂,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偏激思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心理上的反差,致使他们缺少道德认同感,难以融入到城市的文明中,缺乏为城市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四、对策思考
(一)注重服务、提供保障,突显道德追求
当地*要设身处地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一些实事,引导他们勤于工作、艰苦创业,让他们首先能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把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到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去,让道德追求逐渐成为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人生追求,纠正外来务工人员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有关部门要尽快实现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保障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有效管理。构建区、乡镇(街道)、社区*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做好横向联动工作,合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坚持统筹规划,把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总体规划,加强*推进,使共建共享的主体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例如核拔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教育专项经费;如探索以*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形式集居点建设模式;如在*指导下,建立新居民自治组织,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大力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技能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办各种形式的民工学校、职工学校和补习班、培训班,开展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交通知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教育,组织劳动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二)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级*、职能部门以及用工单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互帮互助、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空暇时间少、文化水平低、文体生活匮乏、流动性大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活动使得他们能通俗易懂、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积极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把活动的场所转移到外来务工人员的集居点或是家中。
积极宣传外来务者通过讲文明、学文化、守法律等方面来提高素质的典型事例,评选文明新居民,加强典型宣传。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新居民,以点带面,营造一种浓厚的新居民争当“四有”公民的社会氛围。让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参与“社区(企业)道德点评台”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指出和点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表扬道德文明行为。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类宣传媒介,采取宣传图片展览、分发文明倡议书、进行文艺演出、道德大讲坛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文明教育的力度,引导辖区内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言行,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组织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街道、社区、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中来,参与不文明行为劝导,参与卫生整治等活动。
(三)以文化人、创新载体,提升道德水准
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准。
要建设完善文化场所。要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阵地建设,对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服务不断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要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地方,建设文化设施,健全职工俱乐部、民工之家、活动中心等,方便他们参加。
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要根据小型分散、简便易行的原则,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活动。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消费能力,多提供免费或廉价的运动场、棋牌室或其它娱乐项目,多组织一些“露天电影”、“纳凉晚会”、“广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多设计一些类似“新老居民文化节”、“外来建设者趣味运动会”等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多出台一些诸如“文化一卡通”、“社会服务一卡通”、“免费开放场馆”等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优惠*。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的特点,多开展让外来民工演家乡戏、唱家乡歌、话家乡情等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