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对道德,文化,艺术,历史提出了怎样的独到见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0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3:52
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批评家。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后来留学国外,学贯中西,对道德文化艺术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1:书法上他认为“字宁拙毋巧、宁厚毋薄,保持天真与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画平竖直是基本原则。”将文人风骨和精神融合到艺术中。
2:他认为艺术是一把钥匙。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需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爱好艺术和从事艺术,要分开来看,不能混为一谈。实际操作是一件事,爱好另外一件事情。
3:傅雷在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件中说,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先要学会做人。首先为人真诚,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4:傅雷曾论评过很多文学大家的作品。比如张爱玲,因为活的太过真诚,他完全不说假话,真实的表达着自己的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3:53
上一期的亲子共读沙龙中,我们一起讨论了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本期,我们将要深入讨论另一个问题:父母的夫妻关系及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围,究竟会对子女教育产生多大影响呢?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研读这一封封家书。
傅雷在家书中经常同孩子在艺术哲学层面进行深度讨论,例如在1961年2月6日的信中讨论*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在1961年4月25日的信中介绍了石刻艺术,并专门寄了几张武梁祠石刻的拓片给孩子。
那么我想问问各位家长和同学:您家庭中的亲子闲谈会涉及这样的问题吗?您希望家庭中、亲子之间常常讨论什么样的问题呢?如果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出差或者工作,您觉得讨论什么样的话题比较有利于建立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李砚馨同学: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三个小问题:
1、家庭中会讨论艺术方面的话题吗?会,比如妈妈去中国美术展看了捐赠者画展,会拍很多照片给我看;如*大写意的画,也会与我交流哪一点会震撼她,也会问我的意见。如讲流民图,1941年日寇践踏艰难的生活,这幅画中有近一百名人物,各式各样的难民形象,这幅画和四世同堂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妈妈会与我讨论当时日寇践踏时社会是怎样的,还会和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一起进行探讨。
不仅讨论西方的油画,还会讨论中国工艺美术,如刺绣、玉雕。带我去国博看元青花的展览,讲一些相关知识。还买了纯手工制作的两个杯子,颜色叫隐青,特别好看,细节上面还有匠心独运的刻字。带我去景德镇瓷都看瓷器和手工匠人如何熟练地制作,一笔在一个杯子上画一个圈。
2、希望家庭中常讨论这样的问题吗?希望这样可以让我接触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傅雷家也是这样做的。在1961年2月6号,讲了关于*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对照了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希腊文化是怎样的,进行了中西文化的对比。傅聪比较喜欢苏伯特的作品,所以傅雷会说“高薄洒脱,遗世独立,解脱一切”。
在1961年4月25号信中介绍了石刻艺术,这些也是中西艺术的对比,如:你在欧洲随处可见希腊罗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没有祖国雕刻的照片呢?另外会说《春秋》、《左传》、《战国策》这样的作品,同时也是寄了石刻过去,关于拓片重点还说了“拓片只可非常小心的压平,切勿用力拉直拉平”时,告诉傅聪给弥拉细说如何欣赏拓片。亲子氛围也很好,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即“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但不要求你的观点必须和我相同。”
3、如果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出差,讨论什么话题会有利于建立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我觉得是聊一些高雅的话题,瓷器、书法是我们家的话题,站在平等的角度探讨。傅雷是一个文艺评论家,和傅聪讨论时相当于找到了一个知己。
和知己讨论时傅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有人愿意倾听。傅聪也愿意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亲子之间就会更加和睦。
李砚馨妈妈:
很感谢翁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令我受益匪浅。我第一次读时深深为傅雷所折服,其中就有关于艺术哲学层面的话题的讨论。
整个傅雷家书中,如果分类的话可以分两部分,一个是艺术哲学层面,也就是诗和远方;另一个层面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对事的指导,即如何去对应物质生活上一些指导和要求。
傅雷自己本身是在巴黎大学哲学系,是文艺评论专业,在艺术层面的探讨本身是他专业,所以探讨得相当深入和具有相当高度。傅聪是演奏艺术家,去波兰学习时在技巧方面导师会给很具体的指导。对傅聪来说,傅雷应该是位博学多才的父亲,对他成为钢琴演奏艺术家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
就我的理解而言,钢琴和音乐除了技巧外,真正要成为一个大家,最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绘画、文学的理解应该可以帮助傅聪达到一个真正的高度,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傅雷对傅聪的爱以及在事业上对他的辅助。
同时傅雷在家书中提到了家国情怀,在2月6号信中,讲了*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观点后,提到了他的最终落脚点,也就是非常希望经过这样一些观点的碰撞,使得傅聪这样的一个远方游子永远和他的民族,抚养他的祖国,灌溉他的文化能血肉相连、息息相通,在这一点上对傅聪非常有营养。同时,家书形式留下来也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我们自己在生活方面也完全只是个爱好,了解也不深,觉得我自己喜欢就会给孩子唠叨两句,也不知道孩子能了解多少。看到傅雷家书中4月25号说拓片知识时自己也会想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引导,虽然都是艺术层面的交流,但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在第一封信中关于*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傅雷给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探讨,但是在石刻拓片的信中,给出的是细节的知识分享。对于这个我有时候是矛盾的,对于这些知识性的分享孩子到底有多少是喜欢的,填鸭式的唠叨有没有用,引导式分享还是知识性分享更好呢?如关于瓷器,小时候并不了解,直到后来带她到景德镇看怎么做她才有兴趣,再去国家博物馆看到文物实物时,从她的眼神就可以看到她是真喜欢了,这可能会有个过程吧。
反思对她的教育,我经常犹豫,到底是忍不住给她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还是慢慢等到成长起来,引导她真的发自内心的兴趣才能学到更多?我们一直也是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平衡中,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期待,应该很快,珍惜现在,有一天就离开我们了,我们会看到她的背影,什么时候是我们退出的时候呢?
刘向宇同学: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我们家讨论的多是哲学、历史和*方面的,因为我妈妈是历史老师,所以会给我说一些书以外的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包括一些名人、史事背后更加真实的情形,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就比如翁老师一年级时候讲的郭沫若此人背后的故事,打破了我对人物和事件以往固有的认知。这些交流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目前以我的水平来说,看法和想法都还不够成熟和深入,很幼稚,但我也有一些拓展一点的观点和想法,可以和妈妈进行一些交流。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认知和主观想法,才能称得上交流、互换想法,达到交流的效果,就区别于课堂上单方面向老师的学习。关于*和哲学方面,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是一次我在做期末*复习时,爸爸在“学习强国”,然后我们就根据自己手边现有的资料和知识等进行交谈,虽然看起来耽误了各自的学习,但是我觉得有意义,有了对这方面更深刻的认知。
对于第三个问题,由于我家长没有长期的出差,所以可能不太有发言权,但根据短期出差的经历,我希望可以听到在家里听不到的见闻、当地的特色、今天工作值得分享的事情、想法,这些应该不错。
刘向宇妈妈:
翁老师好!大家好!我简单说说“家庭中的亲子闲谈”这一问题。
我是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与孩子交谈上有一定有利条件。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在餐桌上、睡觉前都会进行简短交流。我个人是非常注意从不同角度解释某个问题,非常乐意鼓励孩子讲话,鼓励思考,愿意在与孩子的思想交锋中得到一点认识。
我很少跟孩子讲公主类的故事,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如晏子使楚、三家分晋、将相和等。这些故事其实是常读常新的。可以说这些故事我给孩子之间恨不得说了八十遍了,最后刘向宇都会讲了。我是乐意深挖一个或几个故事,学透、理解透,不贪多。
历史人物他们的经历和言谈,蕴含了非常多的智慧,学习到一点就受益匪浅。但是这些历史认识都需要有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所以我们家更多的是在碎片时间中随时随地说上几句,我更乐意鼓励孩子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时候我们俩看法不同,两人就辩论起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亲子感情、语言能力、思辨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3:53
当我们觉得人生不如意时,我们总会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可你是否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你吃过多少苦,经历过多少磨难,哪里又觉得不如意了。我们都知道努力未必就能成功,但是努力之后不断的失败也是生命的财富,向死而生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人的好运气会用光,坏运气也一样,总有用完的一天。努力过后积累的那些失败,也会成为一个久病成医的路霸,而这正是好运来临的拐点。也许有人会说,他比我聪明那么多,我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他的脚步,然后索性放弃。其实这只是一个让人滞留,让人安于现状的借口。更何况,你连跟别人拼努力你都达不到,更不用说拼天赋了。其实聪明只是少数人的属性。如果你没有这种属性,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正直的人,单纯的人,勤奋的人,美好的人……因为这个世界,可不是单靠聪明就能支撑起来的。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身边的人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他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他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谋生。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只要你足够好,你就配得上这世上一切好的,并且可以选择想要的生活。都说贵在坚持,但是坚持在努力。越努力越幸运,百分百的付出或许得到的是百分之一的结果,但是只要心存信念_越努力,越幸运。我相信定能有所收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3:54
假定*正在考虑一个公共项目,例如修一条新的高速公路。为了判定要不要修这条高速公路,*必须比较所有使用这条高速公路的人的总收益和建设与维修的成本。为了作出这个决策,*会雇佣一个经济学家与工程师小组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称为成本-收益分析,它的目标是估算该项目相对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社会的总成本和总收益。
成本-收益分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高速公路,没有判断高速公路所值的价格。简单地问人们他们给高速公路的估价是多少是不可靠的。第一,用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定量分析收益是困难的。第二,回答问卷的人没有什么如实回答的激励。那些要用高速公路的人为了修这条路有夸大他们所得到收益的激励。那些受高速公路伤害的人为了阻止修这条路有夸大其成本的激励。
因此,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在本质上比有效率地提供私人物品更困难。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的买者通过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反映出他们对该物品的评价。卖者通过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反映出他们的成本。与此相比,当评价*是否应该提供一种公共物品时,成本-收益分析并没有提供任何价格信号。因此,关于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结论充其量是近似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3:54
暮色里,小镇名叫泥瓶巷的僻静地方,有位孤苦伶仃的清瘦少年,此时他正按照习俗,一手持蜡烛,一手持桃枝,照耀房梁、墙壁、木床等处,用桃枝敲敲打打,试图借此驱赶蛇蝎、蜈蚣等,嘴里念念有词,是这座小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话:二月二,烛照梁,桃打墙,人间蛇虫无处藏。
少年姓陈,名平安,爹娘早逝。小镇的瓷器极负盛名,本朝开国以来,就担当起“奉诏监烧献陵祭器”的重任,有朝廷*常年驻扎此地,监理官窑事务。无依无靠的少年,很早就当起了烧瓷的窑匠,起先只能做些杂事粗活,跟着一个脾气糟糕的半路师傅,辛苦熬了几年,刚刚琢磨到一点烧瓷的门道,结果世事无常,小镇突然失去了官窑造办这张护身符,小镇周边数十座形若卧龙的窑炉,一夜之间全部被官府勒令关闭熄火。
陈平安放下新折的那根桃枝,吹灭蜡烛,走出屋子后,坐在台阶上,仰头望去,星空璀璨。
少年至今仍然清晰记得,那个只肯认自己做半个徒弟的老师傅,姓姚,在去年暮秋时分的清晨,被人发现坐在一张小竹椅子上,正对着窑头方向,闭眼了。
不过如姚老头这般钻牛角尖的人,终究少数。
世世代代都只会烧瓷一事的小镇匠人,既不敢僭越烧制贡品官窑,也不敢将库藏瓷器私自贩卖给百姓,只得纷纷另谋出路,十四岁的陈平安也被扫地出门,回到泥瓶巷后,继续守着这栋早已破败不堪的老宅,差不多是家徒四壁的惨淡场景,便是陈平安想要当败家子,也无从下手。
当了一段时间飘来荡去的孤魂野鬼,少年实在找不到挣钱的营生,靠着那点微薄积蓄,少年勉强填饱肚子,前几天听说几条街外的骑龙巷,来了个姓阮的外乡铁匠,对外宣称要收七八个打铁的学徒,不给工钱,但管饭,陈平安就赶紧跑去碰运气,不曾想那中年汉子只是斜瞥了他一眼,就把他拒之门外,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