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为什么会濒临灭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5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8:10
内在因素
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人为因素
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
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3、人类在长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厂和医药厂,使长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4、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鱀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
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鱀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后来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尤以荆州市沙市区以下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的江段为多。
到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已经绝迹。在长江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铜陵段、九江段和洪湖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段进行地毯式搜索,未发现一头白鱀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鱀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中下游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难以延续种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鳍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8:11
1、日益繁忙的水上交通,船舶的噪音,使白鳍豚精神紧张和声纳系统失灵,以至直接被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撞杀。
2、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每一次爆破都会对白鳍豚造成致命的打击
3、被密集的水电工程截断的河流,压缩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它的栖息地,阻断它的洄游路线,
4、工业污水和农药存积,使它的食物短缺,繁殖力更加衰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8:11
、日益繁忙的水上交通,船舶的噪音,使白鳍豚精神紧张和声纳系统失灵,以至直接被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撞杀。
2、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每一次爆破都会对白鳍豚造成致命的打击。
3、被密集的水电工程截断的河流,压缩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它的栖息地,阻断它的洄游路线。
4、工业污水和农药存积,使它的食物短缺,繁殖力更加衰微 。
5、以前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
6、白鳍豚的生育能力减退。
7、发大水时白鳍豚会触网死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8:12
还没有,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8:12
还没有,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参考资料:http://changjiang.whlib.ac.cn/sxgc/bq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