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4 21:3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4 23:01
通常在农村最为广泛的取暖方法就是电取暖器,电取暖器有很多种款式,一种是电风扇形式的,一种是长方形放脚的取暖器,这两种取暖器是目前农村作为多见的取暖方法。电风扇的取暖器可以快速将室内的温度提高,覆盖面非常广。放脚的取暖器主要是用来取暖脚部的,升温速度比较慢。这两种取暖器的价格都比较便宜,大都在100元以下,符合农村人的消费习惯。但是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耗电量大,一晚上使用的话,需要耗费5-6度以上的电费。其次,危险重重,很多新闻台都有爆出,家庭使用电取暖器而引发火灾的问题。
农村取暖方法都有哪些呢—空调
目前国内很多农村的生活水平已经改善了很多,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农村,生活条件比城市里的人们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现在农村很多人都安装了冷暖空调,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会使用空调来制冷或者是供暖。但是空调在冬季取暖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十分干燥,很多人不是很喜欢开空调。
农村取暖方法都有哪些呢—集中供暖
在北方很多农村,因为气温比较低,所以农村也会安装集中供暖设备,保证农村人的冬季取暖正常。但是集中供暖只适合北方,不适合南方,且存在一定的缺陷,计算起来还是不划算的。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农村取暖方法。从这三种取暖方法来看,最为安全的可能还是空调了,因为电取暖器实在是不安全,耗电量也非常大,虽然前期购买成本低,但是后期使用费用贵,不可取。如果从地域上来选择的话,北方更加适合集中供暖,南方更加适合使用空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00:19
土床烟足紬衾暖———北方取暖,“热炕”给力啊!
为方便南方的小伙伴阅读,特先摘度娘科普如下:
炕,原指烧火排烟的管道,引申义为带有烧火排烟管道的暖床;中国北方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上面铺席,下有孔道与烟囱和锅灶相通。
客则鼾睡炕上矣。――明·魏禧《大铁椎传》
图片来自网络
于今,“炕”这个概念对于年轻人来说,虽然谈不上陌生,但如今的家庭中已没有或很少有“炕”了。但对于年长一代的人来讲,却是渗透在他们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语汇。“国师”张艺谋导演就曾经用“ 电影热炕,热的发烫”,评价中国电影,呼吁“烧得发烫的炕上做一些冷思考”;《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影视文学作品中,“炕”的形象并不少见:
图片来自网络
好了,以下为两位前辈的正文:
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关中人,都是炕上生、炕上养、炕上耍大的,因此,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以抹去的印象趣事。虽然时空已进入新的世纪,炕作为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孩提时代围绕着炕衍生的一系列趣事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脑海里,仍时不时地在记忆里重现。
一位同乡朋友长期在外乡和海外生活,今年春节返乡,谈到回乡的“不习惯”,思虑甚多后总结出:之所以不习惯,是因为家里没有炕睡了,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热乎乎的、带有焦油味道了,因此,他的内心反倒生出了某种酸楚和失落。
在当时的陕西关中地区,除了地里的柴禾外,几乎没有电、油、煤等可以用来燃烧取暖的。于是,我们的老先人顺应自然、战胜自然、发明创造了以炕取暖这种生活方式,炕起源于何时,我无法考证,但它伴随着我们关中人繁衍了世世代代,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也融进了我们的生命里头, 提起炕,有多少让人回味的乡间场景啊。
(麋鹿查了一下资料:一般认为,火炕起源于东北或者高句丽人,韩国还曾为“火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早在半坡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建筑中就有了“炕”的雏形;而关于“炕”最早的记载则应该是《水经注》“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
引炕(注:关中方言,有“点燃”、“作引”的意思,意思是把柴火点起来,慢慢地烧,不断地释放热)。
冬日的黄昏时分,老婆(老太太)或媳妇们挽上粪笼(即装东西的篮子)到柴垛上拉柴揽衣子(关中方言:麦糠)准备引炕。引炕时,恰(关中方言,动词,即“抱”)一抱(这个“抱”是量词,形一满怀的量)玉米秆或棉花杆,揽一粪笼衣子,拉一把麦草,拔开炕眼门,先煨进去些衣子,用炕把(木棍,顶头钉上木块)捅平,然后把玉米秆顺长往进一塞,用克叉(木棍,顶端分叉)再往里捅捅,放上麦草,擦根火柴就着,火着大后拿扇子用力扇,等火着旺。
炕一般都是两个炕眼门,等另一个炕眼门蹿出火苗时,换个炕眼门再扇,约摸着两个炕眼的玉米秆着个七八成时再煨些衣子进去,用炕把捅平,把火压住,最后用炕眼门塞住炕眼,塞时要掌握好留点空隙,便于通气走眼而使火不灭。掌握不好,口留大了,火会很快着完;口留小了,没有空气,火会捂灭。
图片来自网络
在农村引炕的确还是个细祥(仔细)活,会引了,利利索索,省柴省力,炕会引得满炕热,还一直热到天亮;引不好,费柴费力,更要紧的是炕引的才黑(傍晚至前半夜)时烙得太烫,根本坐不住,有时甚至把炕席或被子都烧着了,但到了后半夜炕就冰了,一炕人冷得往一堆挤。小时候,我们贪耍,应付差事,引炕时慌慌张张了事,引的炕往往是烙(热)得快,冰得早;可老母亲引的炕就不一样,满炕都热烫烫的。小时候,我最温馨的记忆就是,老母亲常吱呀吱呀地摇着纺车纺线,而我们围在煤油灯下,边写字边耍着就进入了梦乡,热呼呼地睡到天亮。
引炕作为关中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它蕴含着关中人的勤劳与朴实,还折射着人的孝敬与尊卑。在关中农村,刚过门的媳妇给公婆引炕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婚后,炕引的勤不勤,热不热,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评判媳妇乖尖(关中方言:乖巧)不乖尖,勤快不勤快,孝顺不孝顺的标准。不引炕,炕冰着,会被斥之为“懒婆娘”,甚至被人视为不孝顺或*老人。因之在六、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傍晚时分,穿着或淡或艳裹着围巾的刚结婚的“屋里人”(媳妇)行走在轻烟薄雾围绕着的农舍柴垛间,可谓是一道颇为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