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0 19:4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3:23
每隔三年,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行京察大计, 即对各地*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京察原是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的京察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的京察规定,六年举行一次。
清代沿袭明朝的制度,继续京察,规定三年一考。京察的考核,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京察的年份也是确定的: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凡是遇到地支为“子”、“午”、“卯”、“酉”的年份,就京察一次,比如甲子年、甲午年、丁卯年、丁酉年就都是京察的年份。
扩展资料:
京察内容:
“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贪;政,代表政务,分勤、平、怠;才,分长、平、短;年则指年龄,分青、中、老。
“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
“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按照“六法”考核后,被认定为“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属“浮躁”“不才”者降职处分;“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3:23
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行京察大计,对各地*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他加强对内外*的监督,尤为重视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察吏安民。他还下令满汉*互参,即互相监督。
福临加强对*的控制,不许结党结社,不许太监预政。他严禁私交、私宴,他认为如此行事便可以永绝朋党的根源。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设十三衙门专为管理太监干涉一事。如有内外勾结的情况,一经证实立刻惩处。为了锻炼*,他还实行*内升外转的办法。
扩展资料:
京察大计的相关内容:
1、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能够恪尽职守,为帝国统治做出贡献。正因为涉及了*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后期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
2、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陈述革除积弊的办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3:24
每隔三年,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行京察大计, 即对各地*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皇帝居住于深宫之中,他想了解天下大事、百姓生活、官守施政情况,就必须要接触朝廷*。因此,朝廷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使皇帝足不出户却尽览全局。
皇帝召见是一项政务活动,能来此面君的,都不是等闲之辈。清代凡是入仕选拔、开列、月选、俸满、保荐、勤职、京察大计、病痊以及降革处罚等情况,全要到乾清宫引见,由皇帝作最后评判。
皇帝正是通过觐见来考察*的才学品性、操守政绩,以及
身体健康状况。觐见之前,每个*都持有一个绿头签,上面写着自己
的姓名、籍贯、入仕年岁、师承及政绩等情况,以备皇帝垂询。
引见时, 每五六个人站一排,按次序跪到皇帝面前,奏报自己的姓名和履历。皇 帝则通过这种简短的交谈,便对该人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人品德行 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估计。
然后,皇帝要用朱笔在引见单上写下对这 个人的评语以及升迁、降革等意见,最后将引见单交军机处拟旨办理。
扩展资料:
澄清吏治
福临吸取明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也最伤脑筋的问题。他为稳坐天下亟力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令在京七品以上满汉文武*陈述革除积弊的办法。
他推行甄别之法,擢优汰劣,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严加甄别,有德有才兼通文义的人要保奏,不能担任的要立行参劾。
为选好知府,他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满汉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抚,各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一人,详开履历事迹具奏,吏部再加察议,奏请定夺,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
为得到真才,福临亲自动手选拔*。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实行京察大计, 即对各地*普遍进行考核。从此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他加强对内外*的监督,尤为重视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察吏安民。他还下令满汉*互参,即互相监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3:25
每年大臣都要进行建房,上一次的不是搁几年,每年是必须进京面剩的,这是强制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