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为什么机器效率越来越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0 16: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1 23:20
理论分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1)目的:获得额外收益(盈利)。(2)手段:①技术(技术设备、劳动者素质)。②管理。(3)结果:社会生产力发展→“效率”观念
重点让学生理解1:技术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学生往往比较容易理解。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多地注入科技因素,在机械化基础上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在传统的工作机、动力机和传动机组成的机器体系中又增添了控制机,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急速上升。
二是劳动者的素质即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这是更重要更关键的内容。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学生也常常不容易理解。
劳动者素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技术设备必须通过劳动者的使用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劳动者素质太低的话,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会使用,当然就不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永远只能使用别人的技术,不能自己改进和创新,在竞争中就会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得好。
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通过在全世界吸引人才,控制知识产权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在全世界科技移民当中有40%被吸引到了美国,其中又有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同样的生产流水线、同样的机器,德国就能产出奔驰,而中国不能?德国西门子公司自动化驱动集团总裁兼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施密特先生说,这一是因为中国没有德国那么好的技术工人,二是在德国工人眼里,所有的产品都是艺术品;而在中国工人眼里,很少能感受到自己是在完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重点让学生理解2:管理
1898年,泰罗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75名工人往火车里装每块重92磅(1磅=0.454公斤)的生铁,平均每人的日装运量只有12.5吨,别人都断定无法再使这个速度提高了,而泰罗经过详细计算,认为一个工人应该每天能装运47-48吨生铁。为此,他挑选了一名叫施密特的想挣钱的壮汉,要求他按标准的作业方法装运,并许以高额酬劳,果真使他达到了每天搬运47.5吨的指标。
针对这些情况,泰罗认 为,应该规范每一个工人的操作方法。为此,他将工人的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如抓、拿、提等,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更小的单位——动素,根据动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来决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动作或动素,以制定标准作业法,这就是著名的动作研究。
在动作研究的基础上,泰罗及其助手又用秒表测量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并适当加入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如上厕所)和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作业时间。这就是著名的时间研究。
我讲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时,有学生说,这是吃饱了没事干。我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的行为。法布尔呆在路上观察蚂蚁的时候,大家都笑话他,这些笑话他的人都平平庸庸,而法布尔则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等会你就知道泰罗的研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重要影响呢。
有了这些科学的测定,工人的工作量的确定和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就从此有了充足的依据,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工作定额原理。
泰罗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标准化。1908年,美国人福特,按照这种思想,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全部标准化,从而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条生产流水线,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他的管理方法,大量节约人力、物力,使汽车售价由8000美元一辆降到850美元。1927年,福特公司的销售量达到1500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80%,使美国成为“汽车王国”。随后,生产流水线在全世界工业生产中逐渐推广,所以我们今天才能买到这么好而又价格便宜的工业品。
泰罗通过这一系列的著作,总结了几十年试验研究的成果,归纳了自己长期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化整理,形成了“科学管理”的理论。泰罗在管理理论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泰罗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他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这个称号并被铭刻在他的墓碑上,并将他的理论称之为泰罗制。当然,泰罗的管理理论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是什么呢?(留个悬念,以后学经济效益的时候再讲。)
美国一位管理学者在一次来华讲学中,善意地批评说,全世界的*都重视管理,只有一个例外,这就是中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按他的理解来说是对的,但他不了解中国的情况。
其实,不能一般地说我们不重视管理,恰恰相反,中国人一向是很重视管理的。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就“把支部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