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21:04
家庭关系不和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家庭关系不和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和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夫妻之间经常炒焦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下面一起来聊聊,家庭关系不和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1、影响孩子的性格。
2、影响孩子的三观。
其实,家庭关系不好的家庭,那家人也是有很多的问题的。如果不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的话,那家人之间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产生矛盾的。而家人之间那种斤斤计较的性格,那些总是抱怨对方的话,都会被你的孩子听到。耳濡目染之下,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严重影响到孩子的三观。
3、影响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你的孩子面前,家长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你自己的孩子能够长成什么模样,都会受到你的影响,如果你努力维护家庭关系,让家人和谐相处,那你的孩子也能够拥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成为一个开朗善良的人。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你也要努力维护家庭关系,不要因为上一辈的矛盾,影响了下一辈的成长。
通过了解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后,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维护家庭关系的重要性。那你现在,就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家庭中有没有什么矛盾,然后想办法解决他,这样的话,就能给你的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了。
家庭的不和睦到底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消极影响呢?
心理学中的“依恋模式(Attachement Pattern)”可以用来解释。
这一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依恋(Attachment),指的是是孩子与自己最稳定的主抚养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身上观察到的依恋模式和他们成年后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鲍尔比的同事玛丽·安恩沃斯(MaryAinsworth)在进一步的“陌生情境”研究实验后,将儿童的依恋模式分成了三种: 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的非安全依恋,焦虑-抗拒x型的非安全依恋。
● 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和母亲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也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效果不及母亲的安慰。母亲回来之后,孩子会主动求安慰,并且渐渐稳定情绪。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对于母亲充分信任。这种人格的人会相对有着灵活的社交能力,自尊自信,也对他人有着尊重和信任。
● 如果是拥有“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的孩子,母亲在不在场对于他们而言都没差别。母亲对于他们的安慰效果和陌生人差不多。类似人格的*经常表现为对待感情冷漠,不冷不淡。
● 然而,如果是拥有“焦虑-抗拒型”非安全依恋的孩子,母亲一不在场就会相当悲伤。但是,如果母亲回来安慰他们,他们仍然会表现得很焦虑和愤怒,和母亲纠缠不停。这样人格的*容易患得患失,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担心自己被抛弃,因而有着充满了控制欲和自卑感的矛盾心理。
家庭离异的孩子,如果缺乏来自抚养人的关爱和陪伴,很有可能发展回避型或者抗拒型的非安全依恋人格。
非安全依恋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深远,大概可以总结为3点。
1、社交恐惧:
家庭不和往往体现为吵架、打骂、冷暴力,如果家长正确教给孩子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沟通方式,孩子由于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会欠缺必要的'社交技能,从而无法与人接触和沟通,产生心理阴影。更甚的是,如果他们经常在焦虑恐惧的情况下成长,他们可能对他人会有先入为主的敌意,会感到强烈的危机感,认为别人是自私、危险的。
2. 缺乏自信:
对于孩子而言,由于自己的社交圈子狭窄,父母其实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往往通过父母的关系和亲子关系来定义自己的状态,也容易自然地把父母的冲突归结成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很强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3. 信任危机:
在他们的心中,信任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爱*”其实就是一种由于缺乏对他人信任,觉得相爱是不存在的,对待婚姻的态度消极且被动。
婚姻可以解体,关系必须维护
家庭不和睦的孩子,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活、对于依恋关系、对于感情会有着强烈不安全感和无力感。幸运的是,科学研究也表明了,儿童的依恋模式并非至死不变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地塑造着依恋质量,例如家里的物质情况、父母的情感关系。
在这个追崇“离婚自由”“闪婚闪离”“我的选择我做主”的现代社会里,大家已经对离婚习以为常,单亲家庭也随之增高。家长们是否想过,要怎么做好“离婚教育”,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教授的说法,家长应该做到“婚姻可以解体,关系必须维护”。
首先,婚前协议约定抚养权。现在越来越多人知法懂法,“婚期协议”已经成了婚姻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婚姻协议中,夫妻可以约定子女抚养权,虽然到离婚时才能确定其是否有效,但是夫妻可以借此讨论生育问题也为将来做好铺垫,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对于感情问题讲求“能不冲突就不冲突、能不当面就不当面、能解决就解决”。吵架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有情绪激动需要发泄的时候,但是建议父母可以学一些“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通过理智讨论的方式沟通交流。
如果真的控制不住,有冲突的话也尽量避开孩子,当面争吵对于孩子的心理冲击是非常痛苦的,很可能留下心里烙印。如果矛盾是可以被缓解的,尽量避免冷战、冷暴力,而是切切实实地去缓和、解决。如果事情真的严重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建议寻找专业的婚姻心理疏导服务,可以听听专家的意见。
田国秀教授也表示过,“和平分手”是上上策。她说到,自从2016年最高人民*为了“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合法权益”等目标,已经开始了不超过3个月的“离婚冷静期”的地方试行,从而给夫妻一个冷静思考婚姻关系的缓冲期。
对于离婚这件事,父母要对孩子保持知情权和决定权。让他们知道婚姻的破裂是父母的感情问题,和孩子没有关系,减少孩子的负疚感和自卑感。对于已经有判断能力的孩子, 关于抚养权应该和他们商量后决定。
无条件的爱和高质量的陪伴是“离婚教育“的关键
离婚只是婚姻关系的句号,但是亲子关系仍在。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无条件的爱和高质量的陪伴。
第一,父母双方都承担起责任,同时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一点都不会少。制定共同养育计划是一个很好地开始,甚至也可以孩子也参与进来,约法三章。
第二,统一教育方式,这样更利于孩子成长环境的稳定性,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同时,统一口径也很重要,家长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分开的原因。
第三,让孩子留在熟悉的环境。根据上面的儿童依恋模式我们也可以看出稳定的抚养人对于孩子的安全感的培养特别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前的孩子如果超过3个月以上地和主抚养人分离,容易造成心理创伤。情况如果真的不允许,第二抚养人(例如,爷爷奶奶)的抚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第四,给孩子和双方相处的时间,做到双亲的角色都不要缺失。父母双方的陪伴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性格、品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有一方特别忙碌,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和孩子保持联系,或者定期给孩子写信寄礼物也是不错的方式。父母也要注重维护双方的形象,毕竟父母的角色是儿童对社会关系认知发展的基础。千万不要和孩子说一方的坏话、甚至利用孩子来打探对方情报。
第五,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支持。临床心理学发现,持续的密集、规律的心理治疗,能够有效修复亲密依恋模式。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在我们尊重婚姻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抚养环境的质量的提高。